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宗教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存在着本质区别.宗教道德是调整人与神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社会主义道德则是调整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属于世俗道德;宗教道德体现的是神道主义,社会主义道德则是一种人道主义;宗教道德通过神的力量发挥其社会作用,社会主义道德则通过社会舆论和人的良心发挥其社会作用.在理论上明确宗教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区别,将有益于青年人的社会主义道德信念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刘锟 《学术交流》2006,10(9):170-172
俄罗斯著名作家兼剧作家米.布尔加科夫的创作思想深受康德哲学的影响,并且在其宗教神秘主义和魔幻现实主义的最高成就的作品《大师和玛格丽特》中得到具体表达。与康德一样,作者把宗教和人类道德伦理观结合起来,试图从人为自身立法的角度为人类未来生存状况寻找答案;区别在于布尔加科夫的创作理念虽然采取了理性哲学的视角,但作品仍充满浓厚的神秘色彩,可见作者并未脱离俄罗斯人世界观的神秘主义传统。  相似文献   

3.
获得1975年美国国家图书奖的小说《亡命之徒》是美国当代小说家罗伯特.斯通的重要作品。作者将宗教作为小说文本显著的话语形式,以宗教阐释困境,解读现世的混乱与虚无,以宗教的视角积极介入对当代人存在本质问题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理性自由与神性自由--论舍斯托夫的自由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常所说的人的自由是人在客观现实中进行选择的自由,这种观念得到理性主义哲学家的论证.然而宗教哲学家却在这种自由观中看到了人对世界之恶的无能为力,亦即人的不自由.舍斯托夫从人内心深处的自由愿望出发,并依据人的神性理念和使命的基督教思想,批判理性自由观,指出人所应有的自由不是在善恶之间进行选择的自由,而是使世界脱离恶的自由.本文在俄罗斯和西方哲学与宗教思想史背景下论述了舍斯托夫的自由思想,并对其整个宗教哲学略作评析.  相似文献   

5.
明治时代末期浪漫主义歌人与诗人石川啄木(1886-1912),颇具国际化眼光.他不迷信权威,对托尔斯泰的作品并非一味赞赏,而是立足客观立场,明确承认受到了托尔斯泰的某些积极影响,同时,对托尔斯泰主张靠宗教来解决一切问题的态度,旗帜鲜明地表示批判.托尔斯泰本着基督教博爱主义精神来反对战争,强烈批判与宗教对立的科学.对此,啄木并不赞同.批判“科学”,一切问题全靠“宗教”来解决,托尔斯泰的这个一主张发表后,在日本人中间产生了疑问.啄木批判托尔斯泰,焦点对准的是他的宗教感情.  相似文献   

6.
车玉玲 《求是学刊》2012,39(3):13-17
在当前“去魅化”的科学时代,非理性的情感与不可言说的心灵体验越来越被边缘化,作为精神世界最高体验的神圣与神秘主义通常被仅仅从理性的角度进行理解,神秘主义甚至被等同于迷信而受到批判.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世纪的俄罗斯宗教哲学家力图恢复神圣与神秘在人的生命存在中的位置.文章认为,神圣与神秘主义不仅是俄罗斯宗教哲学的灵魂,同时在俄罗斯文学、民间艺术以及俄罗斯民族的性格中都有着深刻影响.应该明确的是,俄罗斯思想家的目标不是恢复宗教的地位,而是指出神圣与神秘主义作为人的内在体验是克服现代人之存在的物化状态的一个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宗教社会学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宗教构成了宗教社会学,也就是说,根据社会学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来考察宗教的起源与发展,解释各种宗教现象。宗教社会学的研究重点是探讨宗教与社会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即研究宗教是如何影响人的情感、人际关系、人的心理与行为,如何影响人格的形成,如何影  相似文献   

8.
无神论是涉及当代西方哲学、科学和宗教的一个重要议题.逻辑实证主义从语言分析入手否认了有神论宗教命题的意义;弗洛伊德从心理分析方面揭示了上帝的本质与人的幻觉关系;大爆炸理论则以科学的假说推测了宇宙形成的确实性和膨胀的无限性,否定了上帝创世和救赎的可能性.当代无神论的旨趣在于说明有神论在理性上的荒谬成分,但同时指出宗教仍然具有表达人的超越性情感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张惠娜 《唐都学刊》2008,24(3):27-32
随着西方文明的发展及其在全球的扩张,人类与其赖以生存的生物圈处于越来越紧张的对峙关系之中.汤因比认为这种生态危机与西方的文明危机有一定的关联,而这种文明危机又与人类生活世俗化、宗教精神的衰落有关;他明确反对传统基督教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模式;并主张利用宗教中的自我克制精神来遏制人的贪欲,力图建立一种融合多种宗教优点的爱的宗教,以此来拯救人类文明,缓解生态危机.  相似文献   

10.
一世界各族群众都有自己的宗教,特别是在古代及中世纪,人们通过宗教或凭借宗教,创造出许多辉煌的精神财富,并保存了大批珍贵的文化遗产,成为人类文明历史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宗教领域,古代印度勤劳智慧的人民更表现出特殊的兴趣和奇异的创造才能,他们乐于把旺盛的精力与杰出的天才贡献给宗教事业.“印度人认为,信仰宗教是天经地义的事,不信仰宗教倒是不可思议的。”印度是世界上宗教信仰最虔诚的国家,真正以宗教为主要事业、为宗教牺牲金钱甚至生命的人,在人口中所占比例比世界上任何国家或地区都大。  相似文献   

11.
宗教与政治的关系一直都是颇具争议的话107题。尽管同20世纪60年代相比,美国公众更多地对宗教在生活中的作用持肯定态度,但许多美国人仍对将宗教与政治相提并论感到不悦。69%的美国人认为,将宗教剔除出学校和政府的做法太过分。而对基督教保守派采取的将其宗教价值观强加于人的做法存疑的人的比例正缓慢上升,49%的公众就此表示了担心。民主党继续面临严重的“上帝问题”(Godproblem),仅有26%的人认为民主党对宗教持友好态度。然而,尽管认为共和党对宗教持友好态度的人较多,但其比例也从55%下滑到了47%。佩尤公众与媒体研究中心和宗教与公共…  相似文献   

12.
将马克思思想与宗教等同起来,是自19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西方著名思想家,如B.罗素、卡尔.洛维特、保罗.蒂利希等解读马克思思想的一种“趋势”,这一趋势直至21世纪的今天仍具有相当影响。其主要内容是夸大马克思哲学作为一种世界观、人生观、历史观以及对人的理解与宗教(主要是指基督教)的相似之处,以此得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新宗教或准宗教的结论,否认马克思哲学的伟大意义。可是,认为以理性为特征的哲学与以信仰为根基的宗教本质有着明显不同;预言并非宗教专利,许多非宗教的思想家也会以预言和信仰的形式谋划未来、给人希望;马克思思想是与现实被压迫人民解放运动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同时,我们认为共产主义一方面包含世俗性、现实性的无神论色彩;另一方面又具有超越现实的形上性、理想性,这两种维度的同时存在是马克思思想与宗教区别的最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3.
德国启蒙运动和启蒙哲学的再审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慎 《浙江学刊》2004,3(1):5-17
德国启蒙运动是一场反对封建专制,反对教会和宗教迷信,普及文化和教育,倡导人权、自由、平等诸多新观念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德国启蒙哲学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先声.它们围绕人的规定性、哲学的知识基础与方法、宗教与哲学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等重大理论问题展开争鸣,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视野.理论的分歧导致启蒙运动对其自身的局限性进行深刻反思,从而使赫尔德、康德等人超越启蒙立场,将德国文化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4.
张映伟 《社科纵横》2008,23(2):150-152
本文考察了新文化运动学者中居于主流的宗教替代说,指出这种宗教观是为宗教的每一个方面都寻求一个替代者.进而论证,表面上它是不把宗教看作是一个文明的整体,而更深的思想根源则是割裂了人的理智和情感.这种思想,一方面发展了不讲情感的纯粹科学,另一方面就是不考虑人的情感,只制定道德准则,最终导致了纯粹说教式的宗教替代说的失败.  相似文献   

15.
思想史上的大问题总会引发不同时代的思想者的探究.生活年代相距甚远的奥古斯丁和孟德斯鸠关于罗马异教就有一场辩驳.问题的焦点表面上是异教与基督教谁应对古罗马的衰败负责,实则是宗教与城邦的关系.奥古斯丁主张借用古希腊哲学中的理性因素把罗马与其本土宗教分离开来.沿此思路发展的基督教在后世造成神权对人的压抑、信仰与城邦的冲突.孟德斯鸠一方面接续理性传统,另一方面借罗马异教猛烈地抨击基督教.作为启蒙运动的先驱,他埋下了城邦去除宗教、信仰缺失的隐患.这场关于罗马异教的争论实际上有三方,古典宗教学者瓦罗隐在背后,其观点与奥古斯丁、孟德斯鸠都不同.  相似文献   

16.
道教和神道教分别是中国和日本的民族宗教,与汉民族和大和民族的形成息息相关."神人关系"是一切宗教信仰的核心内容,不同宗教对"神"和"人"的不同定位决定了宗教在教义组成、仪式表现等方面的发展.对于道教和神道教这两种极具本土性、原生性特点的宗教来说,对"神人关系"的不同解释通过宗教的创生故事、日常的社会生活和宗教仪式场景三个方面得以表现.同时,"神"和"人"的不同定位也形成了汉民族和大和民族各自历史文化和民族信仰中最本质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社会,民主是超越民族国家与各种不同文化界限的普世政治价值.但民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有其自身难以克服的限制,如民主的价值导致个人地位的绝对化,民主给少数人假借民意独行专政的机会,导致所谓"民主的暴政".而宗教能够为民主社会的发展提供伦理资源的支持,并在一定范围内分担政治治理的压力.但宗教对于民主社会的发展既有功能担当,又产生负面影响,而宗教积极作用的发挥取决于政治以怎样的态度评判宗教,更取决于宗教将何种价值观融入政治活动领域.  相似文献   

18.
迄今为止的中外学者普遍把萨满文化现象视为原始宗教,作者对这一流行观点提出了质疑。文章从萨满文化现象的非单一构成性;意识场与原始宗教、巫术的关系等方面论述了萨满文化现象与原始宗教现象的不同,认为巫术文化是萨满文化的主流。巫术意识与宗教意识的分离、交叉与重合乃是萨满文化现象存在的不同类型的原因,作者认为:巫术是萨满现象的基础和核心,弄清这一问题,对于解释萨满文化现象世界范围分布的广泛性,对于认识这种现象的本质,对于探讨萨满文化现象的发展阶段与类型等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宗教、艺术和哲学,是人心灵的文化形式。人通过与宗教、艺术和哲学中的感觉、情感和意义进行“对话”,使人与宗教、艺术和哲学的关系成为一种灵魂问答、思想共鸣和心灵对话的关系。感觉世界是人的宗教、艺术和哲学之寓所。神秘感是宗教形成的始点和宗教传达的发端,通感是艺术的创作源泉,崇高感是哲学世界的一个属性。人通过宗教、艺术和哲学来体悟、表达和表征人的情感世界。人的情感在宗教中被赋予与神相感知的作用,一切都是对神的情感的回响;艺术是人对情感世界的体验,艺术本质上就是实践着的人的生命艺术;人的情感是哲学思想的依据,哲学世界是反思性的情感世界,情感世界是体验哲理的思想世界。人的心灵是一个意义系统,宗教、艺术和哲学作为这个系统中的不同文本,它们构筑了这个系统的整体意义。在宗教中,人的意义不能是出离于神的意义之存在。只有透过神,人的意义才被透见为一种意义。真理是人作为存在物存在的本真意义,艺术是真理之寓所,艺术使人得以平衡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重,艺术于自身中包含着使人之生命蓬勃向上的力量。意义世界是哲学之存在的真正问题域。人之生命存在本身迫使人们去追问意义,生命存在本身通过人对意义的追问表征人自身存在。  相似文献   

20.
当代西方宗教心理学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宗教心理学在宗教和精神性的概念化与测量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当前的研究热点是对宗教与情绪的研究、宗教与人格的研究等等.目前存在的两大问题是宗教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分支学科的关系问题和宗教心理学的研究范式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