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王东 《唐都学刊》2006,22(5):81-85
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是南北朝时期代表北方语言特色的重要文献。从汉语词汇史研究的角度把该书的词汇分为上古词语层和中古词语层,其中中古词语层又包括南北朝时期通行的书面词语、佛教道教词语、实际生活的歌谣词语和方言词语、以及郦道元自创的新词等几个方面,以期对《水经注》词汇性质有清楚的认识,为深入研究该书词汇系统以及南北朝时期北方语言提供参考,也为专书词汇研究提供某些个案经验。  相似文献   

2.
《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由东晋后期葛巢甫所“造构”,在道教史上有重要影响。作者认为《度人经》中有明显的外来成分,以往的研究者常将之归于佛教影响,实际并不确切。《度人经》的外来成分主要来自婆罗门教,如以大梵为主神,宇宙经历劫运的演化图景,元始天尊开劫度人,等等,都是直接来自婆罗门教,或是从中引伸、讹变而成的。其中“大梵隐语”之类对诸天的赞颂之辞,译自婆罗门经典,但经过了浓缩改写。这些赞颂原有一定曲调,称为《洞章》,是步虚声的前身。当然,《度人经》作者是站在“仙道贵生”的立场上吸取婆罗门思想的,所以《度人经》显示了道风的大转变,却并不是婆罗门的直接立教。  相似文献   

3.
孙鹏 《社科纵横》2012,(3):122-123
南京大学孙亦平教授潜心研究道教多年,她对道教研究的卓越成果和独特见解集中体现在其新著《道教思想研究》之中。该书展现了道教思想的概貌,阐发了道教思想的精粹,客观分析了道教思想的现代意义。《道教思想研究》从道教的思想、经典、人物及道教与现代社会等方面,全面展现了道教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积极进取的人生智慧、知足常乐的心灵智慧。  相似文献   

4.
原始道教是道教史和两汉史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本文采用历史文献、考古资料和道教经典互相契证的方法,通过对史料和思想的深入发掘,对汉代灾异论与原始道教思想的形成、两汉诸多社会危机与原始道经预言之间的关系、原始道教对汉魏政治的重大影响等诸多方面问题,进行系统考证和还原分析,力图从纷繁复杂的两汉历史中剥离出原始道教思想及其在汉魏政治秩序变迁中的作用,探考道教兴起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5.
李金山 《唐都学刊》2006,22(1):136-140
作为战国“显学”的墨学在秦汉时代已经衰落下去,但这并不意味着墨家思想和墨家精神的断流。《太平经》就对墨家的“天志”、“明鬼”学说,“节用”、“节葬”主张,“力作”精神以及“兼爱”思想进行了吸收、借鉴并改造、发挥,用于自己学说的经典主张。考察比较《太平经》和《墨子》,不仅对于全面梳理这部早期道教经典的庞杂思想体系有重大价值,而且对于理解秦汉以来墨家思想的演变脉络也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6.
胡小成 《求是学刊》2006,33(2):115-120
汉乐府《昭君怨》到《后汉书.南匈奴传》的一系列作品从各个角度逐渐完善了昭君的故事,并形成“昭君怨”的基调,奠定了昭君题材的文学母题;从南北朝到唐宋,文人们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阐释和创作,扩充和发展了“昭君怨”这一母题的内涵;元代的马致远则创造性地接受了前代的影响,创作出杂剧《汉宫秋》,奇妙地兼容和深化了昭君题材的丰富意蕴,成为经典原型之作,深刻影响着后世的创作。  相似文献   

7.
《史记》是司马迁创造的文化奇迹,是第一部纪传体中国古代通史,由于《史记》的问世和影响,史学才冲破传统经学体统,以独立的学科自立于中国古代学术之林。司马迁对前代文化经典的接受塑造了《史记》的文化品格,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所开创的叙事体例、语言表达范式、行文风格对后世叙事文学发挥了不可低估的示范性作用,作为文学经典进入世界文化的神圣殿堂。《〈史记〉文学经典的建构之路》一书系统深入地考察了自《史记》问世两千年来“以文学的名义”被接受、认知的文学经典建构之路,沿着这一研究路径,追溯、探索《史记》文学经典化的学术思想史,进而期待《史记》文学研究尤其是《史记》对叙事文学影响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李金坤 《阅江学刊》2014,(2):114-119
在道教文化的影响下,李白从神仙道教的角度驾驭神仙题材来传达其思想感情,吸收《楚辞》游仙的精神内核与表达形式,突破了六朝以来一味求仙、企慕长生的游仙题材与颇为单纯的游仙意象,结合自身遭遇,融合现实时事,在浓烈的性情中涂抹上相当个性化的梦幻色彩。在诗人“仙”气弥漫的梦幻世界里,别具三种游仙文化形态:超凡之人、奇幻之境与至诚之情,同时又创造了“以幻写仙”、“以梦写仙”与“以游写仙”的三种抒写游仙世界的新异模式,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游仙面貌与深刻意境。李白才力之大、想象力之丰、个性之显,洵无愧“诗仙”之名,而其广阔的堂庑,既为道教神仙世界拓展了人性化的空间,也为游仙诗史建立了一座继往开来的丰碑,具有不朽的诗学价值与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9.
《道藏》是道教经书的总集 ,正式编纂始于唐代 ,后历经宋、金、元、明。 192 3年 10月由上海涵芬楼影印 ,共 5 485卷 ,从此流入社会 ,公开于世 ,是海内外学界研究道教的主要原始资料。 2 0世纪 5 0年代开始出现道教研究热。本文首先叙述道藏在国外的流传和研究的开展 ,继而用详实的资料勾勒了东西方国家———法国、英国、德国、美国、日本、丹麦、澳大利亚、俄罗斯汉学界研究中国道教经典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10.
周晓林 《学术交流》2006,(9):140-144
元末明初《老乞大》《朴通事》中的“那”字类疑问句可分为两类:一类为是非问句和表示反诘的是非问句,句中疑问语气词“那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疑问语气词“吗”。另一类为选择问句和特指问句,句中疑问语气词“那2”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疑问语气词“呢”。以上看法对前贤的观点作了补充。从历时角度考察,使用“那1”的疑问句至迟在魏晋时期已出现,使用“那2”的疑问句至迟在宋代也已出现。“那”字类疑问句在元代和元末明初使用频率较高,但它在明代以后并未消失。  相似文献   

11.
《阴符经》是道教的重要经典,该经虽然文字不多,但是蕴含着深刻的天人观念、深奥的处世哲理及丰富的管理思想。《阴符经》认为天人相应,人事顺应天理,就能顺利发展;天地、万物和人之间就像生物学上的“食物链”关系一样,相互之间的生克制化构成平衡稳定的关系;事物之间相互对立统一,把握好对立面之间的度是维持事物顺利发展的关键。《阴符经》的这些思想对于人们管理社会事务及日常行为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智慧。  相似文献   

12.
体例独到,特点突出宁可(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我国地区史、城市史的研究正在发展起来,中国的传统文化,除去整体上要作研究之外,对各地区、城市史也应该深入研究。这方面已做了很多的工作。从地区史、城市史的角度来说,《北京通史》是一部大型地方史,成绩突出,...  相似文献   

13.
伏俊琏 《阅江学刊》2010,(3):128-134
《四库全书总目》是中国古代最系统的一部文化史、学术史,其中《集部》则是一部叙录体的中国文学批评史,而其大小序则是中国文学批评史提纲。《集部总序》讲《四库全书》集部分为五类的原因,认为集部的别出,是汉代文词自觉的结果,文词的自觉是文学自觉的重要标志。《楚辞类序》对《楚辞》别出一类的原因从传统和形式上作了分析,但未能像《隋志》那样从思想内容上阐述其独特的风格和别列的原因。《总集序》讲总集的源头和分类,它提出的《诗经》是集部之祖的观点,是对经学传统观的挑战。《诗文评序》把诗文评著作分成五类,并对各类的特点进行了简要分析;对“诗文评”在目录学中的地位嬗变作了说明,大体理清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4.
“引经决狱”是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等人提出的一种断狱方式。这种断狱方式要求司法官吏在审理案件过程中,以儒学经义作为分析案情、认定犯罪的根据,并按经义的精神解释和适用法律。所谓“经义”,即儒家经典阐述的关于人和社会的具体思想、观点。汉代“引经决狱”者常引用的儒家经典主要有《诗》、《书》、《易》、《礼》、《春秋》五经,尤以《公羊春秋》为主,故又称“引经决狱”为“春秋决狱”。“引经决狱”产生之后,对中国封建社会的立法、司法均有重要影响,本文拟对这一人类法律文化史上罕见的现象做如下分析。  相似文献   

15.
王鸿滨 《唐都学刊》2002,18(2):104-106
文章从汉语史的角度 ,分析了复音动词“以为”由“A以为B”到“以A为B”再到“以为AB”发展的轨迹 ,进而得出《春秋左传》中的“以”和“为”合用还未普遍具有动词“认为”义 ,只能看作是“以A为B”的兼语省略式  相似文献   

16.
刘祖国  李翠 《唐都学刊》2010,26(6):108-112
道教典籍《太平经》是研究东汉语言的宝贵材料,但当前的研究文章都没有对其语言性质作过详细分析,不具体分析文本的语言性质就无法全面、客观地把握其词汇、词义系统,也无法深入解读其思想文化内涵,这对于语言以及宗教思想研究来说都是不利的。对《太平经》的文本进行深入的再解读,可以从四个大的方面具体分析其语言性质。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留学史的研究始于教育史研究大家舒新城,《近代中国留学史》一书中对清末民初的日本留学作了简明扼要的论述。此后,日本学者实藤惠秀对中国人留日史进行了详细深入的研究,《中国人日本留学史稿》和《中国人日本留学史》是其代表作。7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在日本,以阿部洋为首的研究团体从教育交流史的角度在中国人留学史的研究上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在中国,李喜所、王奇生等出版的留学史专著使这一研究有了新的突破。进入21世纪,中国人留学史研究进入了新一轮的研究热潮,国际会议频繁召开,中日学者交流领域广泛,个人和研究团体的成果丰硕。本文将对2000年以后在日本发表的论文、著作、资料目录等,分类归纳逐次介绍。  相似文献   

18.
李兴强 《生存》2020,(5):0130-0131
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就是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或者史实、形成史识的过程。本文将从“史料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史料以史导论,培养思维能力”“史料探究历史,培养创新精神”三个角度对历史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作简单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李时人 《求是学刊》2002,29(4):90-96
文章从成书、精神蕴含和数百年来对民族文化的巨大影响等方面论述《三国演义》是一部“史诗”性质的作品 ,是一部代表我们民族一定历史时期“文化精神”的“文化经典”。《三国演义》凝聚了中古以来中国广大民众的历史观、伦理观和道德观 ,反映着社会不同阶层、不同人群观念意识的折衷 ,尤其是在继承传统“经典文化”的同时 ,又对其道德伦理观念进行了解构和新的阐释 ,体现了时代的特征 ,这正是其作为民族文化“亚经典”存在的根据和为社会不同阶层、不同人群所接受的原因。而作为比较近古的民族文化“经典” ,《三国演义》的成书、传播及其巨大的影响已经形成了一种社会精神现象 ,仅仅将《三国演义》作为一部文学作品 ,或仅以文学批评的方式来研究、解读《三国演义》是远远不够、甚至是不得要领的  相似文献   

20.
中国逻辑史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研究领域。张忠义教授近年来发表了几十篇有关中国逻辑史和因明方面的学术论文,引起了学术界的瞩目。读了忠义新著的《中国逻辑史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4月出版)一书,更使人感到欣慰。我认为,该书在研究方法和研究深度上都有许多独到之处,具有明显的特色。一、不泥旧说,创见颇多“变项”是逻辑学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作者在《中国古代逻辑中变项与常项》一文中,从纵的方面说明“彼”、“此”等确实具有逻辑变项的性质,而且从横的方面与西方逻辑、印度逻辑作了比较,指出在人类逻辑思维发展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