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孙中山等政治人物的考试思想是围绕五权宪法而形成的,其思想主导了文官考试法律制度的发展方向,并在辛亥革命成功后的建国实践中被制度化与规范化。借由孙中山五权宪法理论的阐发,民国时期的文官考试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考试操作过程,而是一种宪政层面的实践。考察民国时期宪法文本中文官考试规定实施与变迁的过程,可揭示文官考试所遭遇之挫折是宪政意义上的挫折,且这种挫折既源于宪政之不彰,又最终使宪政受挫。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时期的高等文官考试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文官考试是国民政府级别最高的一种文官考试.抗日战争时期,考试院在变通考试原则与考试方法,降低考试要求与录取标准的同时,继续推广高等文官考试制度.战时高等文官考试制度的变通,如考试种类增多、录取比例提高、及格人数相应增加,顺应了当时的需要,为各机关输送了一定数量的中下级公务人员,成为政府选拔公务员的一个重要途径.但由于战时环境的影响,官僚体制下私人政治的冲击,以及考试院虽有选拔人才的权力,而没有真正任用人才的权力,致使部分考试及格人员分发到各机关后,长期闲置而难获任用,一定程度降低了抗日战争时期高等文官考试的成效.  相似文献   

3.
赵子云 《金陵瞭望》2007,(10):71-71,70
1931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举行了轰动一时的第一届高等考试,其筹备日期之久,动员人力之广,远远超过了清末“洋进士考试”与北洋政府的“高等文官考试”——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和政治家,孙中山对文官制度的改革和新型文官制度的构建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深度思考。“破旧”才能“出新”因此他在完成了对封建官僚制度深刻批判的基础上提出考试权独立以及确立“官吏为国民公仆”等思想作为新型文官选拔制度的核心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文官制与英国近代文官制之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古代文官制与英国近代文官制之比较李柏槐中国古代文官指的是在古代国家中担任非军事职责的文职官吏。英国近代文官指的是专职从事国家非政治性公共事务工作的文职官员。所谓文官制就是以公开竞争考试选拔国家部门常任官员或雇员为中心内容,进而形成的与之配套的机制...  相似文献   

6.
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彭德尔顿法>,在借鉴英国文官制度的基础上,第一次确立了联邦政府人事管理的三项原则:竞争考试、职务常任和政治中立,并将上述三项原则法制化与制度化,成为美国文官制度的基本原则.这既反映出美国文官制度与英国文官制度的传承性,同时也揭示出美国文官制度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7.
美国联邦文官考试制度的起源及其历史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试制度是美国联邦文官制度的核心。19 世纪中后期美国联邦政府实行文官考试制度伊始,这一制度在一个多世纪的历史发展中不断得到调整与完善。从1883年《彭德尔顿法》颁布时所确立的“实用性”原则与“专才”结构、20世纪中期从理论上到实践中所增加的“通才”考试内容、20 世纪后期取消对以黑人为主的少数种族在考试方式方法上的歧视以及新旧世纪之交加强文官主管机构(联邦人事管理总署)对考试的责任,进一步反映出美国文官考试制度的发展与演变。  相似文献   

8.
民国时期,我国建立了历史上最为完备的考试法规体系和制度体系,尤以文官考试最具特色.戴季陶作为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执行和发展了孙中山考试思想,是民国文官考试制度的构划者和勉力推行者.戴季陶的考试思想从阐释孙中山的思想出发,具有其独特的见解,比如他冷静分析传统考试遗产,主张"熔中西于一炉",结合现实需要创新考试制度;主张考试权独立,强调五权政治的"连锁关系";强调考试与教育的结合,将教育与仕进之途相联系等.其考试思想对民国考试制度的实施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袁世凯政府时期推行了一系列文官制度,并形成自身的一些特征。如体系较为完备、考试录用与特擢、任命、甄用甄别相结合、制定了严厉的文官纪律、实施过程的循序渐进、对官吏的惩戒十分严厉和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等。概括总结这些特征,对于进一步深入研究我国近现代文官制度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它在1870年就确立了文官制度,截至目前为止已经有一百三十多年历史。英国文官制度的形成和确立经历了长期、曲折和复杂的过程。文官制度的建立过程与英国的政治体制变化紧密相关。17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英国是一个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它的文官制度表现为“恩赐官职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两党制日益成熟,它的文官制度表现为“政党分赃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尤其是五六十年代,欧美等国发生了新技术革命,使政府的专业化程度日益加强,它的文官制度表现为“考试择优录用制”。现在英国的文官制度是1968年改革后的产物。本文仅对英国文官制度产生的过程、特点及影响进行述评,使我们从中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兴起的英国文官考选制度渊源于中国的科举制,这一制度成为西方各国仿效的蓝本而盛行至今,而沿袭1000多年的科举制此时却趋于衰亡。究其原因是中国科举制中公平竞争原则的完全丧失而文官制吸收了这一原则精华并使之制度化导致。揭示出两者不同结局的本质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比封建制度进步。  相似文献   

12.
明嘉靖、隆庆时,吴中形成了以归有光为代表的经世之学.归有光不仅关心东南民生利病,而且提出发展三吴水利和西北水利的思想,这比徐贞明、徐光启早;他对吏治风俗变迁的考察,对科举日弊、讲学空疏的批评以及经学思想,对明清之际江南经世之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考试作弊不仅损害了考试结果的公正性,还助长了社会的不诚信之风。从经济学博弈论的角度对大学生考试作弊与监考者之间进行收益-成本分析;通过调查分析表明,任课教师在上课认真程度和考试的难易上都与作弊相关;同时还与监考老师的考场严厉程度相关;与大学生专业偏好相关。最后,针对考试内容和方法、监考老师的职责以及专业导论或职业规划教育等方面提出防止大学生考试作弊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王阳明通过《重刊文章轨范序》婉转批评了儒家知识分子对举业一贯的批判态度。举业犹如其他现实事务一样,都属于"事上磨练"之"事"之范围,举业与圣贤之学并不矛盾。只有通过端正应试者的动机和目的,才能救治举业所带来的问题。科举制度及其所代表的社会秩序作为儒家知识分子治国平天下的制度设计与安排,本身具有合理性,对科举制度的批评否定潜藏着否定秩序本身的危险。阳明对待科举制的态度,所折射的正是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哲学与政治之间的冲突,深具政治哲学的色彩。  相似文献   

15.
考试方法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应从试卷的改革入手。政治理论课考试,如何走出纯考记忆的误区,河南工业大学法学院部分教师出的哲学试卷,做了很好的尝试,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6.
唐代科举主要的考试科目及考试方式都与古文有关。文章复古者对科举考试不良倾向的批评和改进更是从制度上肯定了古文理论的合法性,规范和制约了天下文士的文体选择和风格倾向。这批文章复古的倡导者利用科场来培植革新力量,从而更加扩大了古文运动的势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唐代是我国封建科举制度兴盛发展的重要时期。在科举考试中,唐政府制定并施行了诸如“考功别头”、“结款通保”等一系列廉明的管理措施,相对保持了科举举士制度的纯洁性,为有效地选拔人才提供了保证。唐代科举考试的廉明管理,对于进一步完善我们今天的考试制度,强化考试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考试作弊行为的经济博弈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考试仍是一种最为重要的评估教师教学、检测学生学习状况的手段。然而,作弊行为的大量存在不但降低了这种评估检测的准确性和公正性,而且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形成也产生了不良影响。监督控制考生的作弊行为成为当前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笔者从经济博弈的角度分析了考试作弊行为,通过对模型的建立和推导得出一个混合策略纳什均衡,并通过对策略空间(即考生作弊空间和监考教师监考有力空间)的分析,提出一些控制和减少这种行为的合理建议。文中的博弈模型可以看作是对各种监管问题简单的理论抽象,对很多涉及监管的经济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博弈论为工具分析体质健康利益各方,得出“片面追求升学率”是动态博弈的必然结果。在考试招生制度变动不大预期下,建议加大体质健康测评在各级考试招生中的权重,以扭转学生体质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