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近年来,跨文化传播研究逐渐走向精细化、语境化,发展出更加成熟的研究范式。以问题与方法、反思与探索为线索,跨文化传播研究出现了以下六个方面的新进展:在全球化进程中推进对"文化混合"的理解;走向多元主体视角的文化适应;发现穆斯林宗教身份在跨文化生存中的中介效应;多元文化语境中身份认同的再挖掘;扩展媒介使用与文化适应的关系研究;构建语境化的跨文化传播能力。  相似文献   

2.
短篇小说<安乐乡的一日>通过一个华人家庭在美国的生活表现了华人所负载的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之间的冲突和斗争.在美国的主流文化中,脱离中华母体文化的华裔已经被边缘化为"他者".他们既无法得到移民国家(本文指美国)的认同,又由于时空的疏离而与祖国有着隔膜的尴尬状态.因而,对于身份的焦虑、对于文化身份的追问与认同渐渐地成为海外华文文学描写和深层挖掘的主题.笔者从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人手来探析华裔的身份认同问题.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现代信息与通讯技术的突飞猛进,使文化传播与媒介结合越来越紧密。在全球化语境下,跨文化传播呈现出繁荣的景象,经济与政治的力量亦使跨文化传播在不断的融合与不断的冲突中呈现螺旋式上升,引发出全球的文化冲突与寻求文化身份认同的潮流,其主旋律应为:冲突与融合。然而,跨文化传播并不只是一个单向的全球一体化的文化运动,它包含着全球化与地域性、同质化与异质化两种文化力量的对峙与互动。任何一个民族文化只有在吸收外来文化精华,结合本土文化的优势,才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找到合适的空间。当前跨文化传播的境况中,倡导多元文化的"共存互补",引入儒家文化"和而不同"的智慧,才是消弭文化冲突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4.
语境文化的类型差异与跨文化传播问题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跨文化选择与互动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交流媒介编码失误和交流媒介译码误读问题,这严重制约跨文化的有效传播。跨文化传播理论的历史嬗变及造成跨文化传播冲突的主要原因——高度语境文化和低度语境文化的差异,区分高低语境文化,进而做到换位思考,设身处地进入诉求对象的文化角色,考虑他们接受信息的感知方式和心理特点,才能有效地使本国文化融合到他国文化中去,对他国文化产生吸引力,使跨文化在传播中多几分理解,化解差异、误解和冲突。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如何有效地促进不同文化间的融合,同时消减不同文化间的冲突引起了热切的关注.民族旅游中文化互动的过程是一个社会良性运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传播要素之间相互整合,减少冲突,从而实现了一种良性传播.这种由民族旅游跨文化带来的良性传播能够很好地促进一个具有文化多元性和差异性的和谐社会的建构.  相似文献   

6.
全球文化传播与冲突问题构成了时代主题的重要章节,呈现出新的规律:在文化传播与冲突中,文化信息流一般由势位高向势位低流动;文化结构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遭遇冲突具有不同时性;文化维模功能使文化圈对外来文化起到了一种选择作用和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作用;假如双方仍然势均力敌,难分胜败,为了避免两败俱伤,双方文化会在某些问题上做出一些妥协让步以适应对方;探讨跨文化传播与冲突中的规律性问题,能够更有效地促进不同文化间的对话、沟通,相互理解,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现代信息与通讯技术的突飞锰进。使文化传播与媒介结合越来越紧密。在全球化语境下。跨文『匕传播呈现出繁荣的景象.经济与政治的力量亦使跨文化传播在不断的融合与不断的冲突中呈现螺旋式上升,引发出全球的文化冲突与寻求文化身份认同的潮流,其主旋律应为:冲突与融合。然而.跨文化传播并不只是一个单向的全球一体化的文化运动,它包含着全球化与地域性、同质化与异质化两种文化力量的对峙与互动。任何一个民族文化只有在吸收外来文化精华.结合本土文化的优势.才能在历吏发畏的长河中找到合适的空间。当前跨文化传播的境况中.倡导多元文化的“共存互补”.引入儒家文化“和而不同”的智慧.才是消弭文化冲突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8.
身份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概念。传播学领域的学者们认为身份的基本特点是社会构建的、相互的、可协商的和关系的。在跨文化交际中,身份构建是一个动态的、双方不断协商的过程,身份认同是一种动态平衡,它会随着交际的深入而不断变化。在跨文化交际中,身份、跨文化交际和认同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动态关系。  相似文献   

9.
将跨文化传播的理念和方法引入中医药的海外推广,能够发挥中医药的文化特性,利用其传播方面的天然优势,推动世界对中医药的接受和认同.分析了跨文化传播的基本概念和要素及中医药的文化属性与其在传播领域的优势,论述了从文化角度出发传播中医药的可行性,探索了中医孔子学院作为中医药文化载体进行海外传播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主流价值认同的现代价值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型期的中国不但经历着生活方式的转变,而且经历着主流价值重构、认同过程的无序与冲突。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价值体系、计划经济时代的集体主义诉求、市场经济转型后引入的西式价值规范,在社会变迁和时代话语的冲击下呈现出尴尬的价值残片化趋向;传统与现代、异域与本土以及社会内部诸结构之间诸价值观念的遭遇带给多元价值时代更为复杂剧烈的冲突;价值传播文化模式的转变使得主流价值宣传播讲和认同接受变得更为困难。这些因素构成了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认同的困境所在。传统"根"性文化价值的创造性转化,开放、包容的价值平台与交流、对话性的价值传播文化模式的构建,将是形成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的主流价值认同文化氛围的可能性路径。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中国文化典籍跨文化传播所面临的语言、思维与文化障碍,结合视觉文化和新媒体时代语境,文章运用多模态语篇理论构建中国文化典籍跨文化传播的多模态语篇框架,探索中国文化典籍跨文化传播的有效模式,并从跨文化语境、文化体系转换、跨文化叙事转换、跨文化模态转换、跨文化多模态语篇设计、语篇跨文化传播媒介选择等层面分析了纪录片《孔子》(国际版)跨文化传播的多模态语篇构建过程,旨在为中国文化典籍跨文化传播提供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2.
符号与消费的紧密联姻构成了符号消费这一全新而奇特的社会文化消费景观。跨文化符号消费行为由跨文化心理决定,跨文化心理认同是跨文化符号消费的直接动因。跨文化心理认同主要由价值观念认同、身份地位认同、审美情趣认同以及个性特质认同等复杂而多样的文化心理认同要素所组成。它们之间具有内在的紧密联系,其中价值观念认同是根本,具有灵魂和统帅作用,直接影响和决定着身份地位认同、审美情趣认同以及个性特质认同。身份地位认同又要通过审美情趣认同以及个性特质认同来提升和表现。审美情趣本身就显示出身份地位、知识才华以及个性特质。人的个性特质是通过其身份地位以及审美情趣的独立性、自主性来确定的。正是在复杂而多样性的文化心理认同要素共同作用下,产生跨文化符号消费行为,并对传统消费心理、消费行为和消费文化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工作是在多个民族的内部认同中构建起来的。在全球化、分化、后殖民与少数话语的语境中,深入推进和展开保护与传承的理论与实践,应认真分析现代多民族国家的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的建构问题。结合北方"三少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承情况,探索以民族认同为基础的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的理论根源,推动实现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与跨文化认同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跨文化传播及其对旅游目的地地方文化认同的影响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采用旅游地理学和传播学相结合的跨学科综合研究方法 ,探讨旅游中的跨文化交际与传播现象 ,并以我国部分旅游目的地为实例 ,分析旅游和跨文化传播对目的地地方文化认同的各种影响  相似文献   

15.
基于《走向世界丛书》考察晚清知识分子的域外身体礼仪实践,并进一步思考隐藏在这一实践背后的文化心理及实践者在这一过程中的文化适应与跨文化冲突。这既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跨文化传播的典型案例。基于贝利双维度文化适应模型,晚清走出国门的知识分子在文化适应过程中既有分离又有整合,在保持自身文化认同和与他民族文化交融之间,他们试图寻找一条更为中庸和可行的道路,实现自身的文化定位,这一过程反映出他们在面对陌生环境的巨大压力时所作的努力。  相似文献   

16.
总结了身份认同研究中的主体性发展和文化身份认同的组成要素,指出由于同一和差异力量的不均衡,在东西方跨文化传播中,其二元对立思维带来了传播实践中的霸权和认同危机.数字技术虽然带给个体更多的自由,却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利益集团的控制.文化身份认同的建设须建立在文化间性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7.
由于社会实践、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语言符号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可通约性”,跨文化传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障碍。通过“中国方案”在14家国际主流媒体中的报道文本分析发现,跨文化传播的障碍具体表现为两种:符号内涵的错层与价值观念的冲突。符号内涵的错层缘于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因语境转换导致文化折扣,价值观念的冲突则源于认知转译与认知搭桥所造成的价值观念变换。  相似文献   

18.
文化的差异和冲突是造成中西跨文化言语交际障碍的重要原因。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的事例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交往的顺利进行。我们应重视这种交际障碍,减少交际冲突,促进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9.
网络传播重构着当今社会的传播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基于对政治、文化、经济的认识、理解和赞同的大学生国家认同同样面临解构与重构的挑战。在网络传播自由性、匿名性、开放性等特质影响下,大学生群体的政治认知模糊、文化自信弱化、实践行为无序等问题日益突显,并直指大学生国家认同建构。面对大学生国家认同日益突出的多元化、矛盾化和盲目化趋向,高校应分析和把握网络传播和大学生国家认同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和搭建网络实践平台等方面来促进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经济一体化必将推动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广告作为经济信息传播的排头兵,承担起了跨文化经济信息传播的重任。但地区、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不可避免地成为具体广告实践中非常棘手和敏感的因素。通过对跨文化广告传播在文化差异作用下的冲突与融合进行深入分析,寻求中西文化间的契合点,提出培养自觉的跨文化意识,以对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