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林石 《老年人》2003,(11):44-44
老来仍想看世界。近日赴云贵高原一游,抵春城昆明的第一天,便登上大观公园的大观楼,欣赏了“海内第一长联”。大观公园是昆明市最大的公园,面积700余亩。入园数十步,但见一座高大门楼,底层四方穿心拱门,上层八角亭阁,琉璃飞檐,典雅华美。门楣上“近华浦”3个大字用大理石镶刻,向游客昭示:这里临近太华山,归属滇池浦。门楼两边有一副门联“曾经沧海难为水,欲上高楼且泊舟”。联中“高楼”正是指闻名遐迩的大观楼,就在进门不远处。公园步步皆景,有华严阁、催耕馆、观稼堂、涌月亭、澄碧堂等亭台楼阁,有浴兰渚、唤渡矶、涤虑海、问津港、适意川…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从文化翻译的视角来分析比较《大观楼长联》三个译本翻译的得失,指出对联翻译,应以文化对外传播为目的,无论形式还是意义上都应该保留对联本身的文化特点,减少翻译过程中的文化流失。  相似文献   

3.
陈美含 《现代交际》2010,(12):90-90
2010年11月9号早上来到位于云南滇池温泉花园的国际大酒店参加"首届中国昆明‘原生态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本人对这次研讨会的主题"原生态文化"的价值、内涵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4.
近日,"昆明拟对滇池游客征收每人每天10元生态保护费"的消息引发网民关注,不少网民认为让游客为滇池治理污染埋单"太离谱"。记者采访获悉,上述收费计划目前正在报请有关方面审核通过。(8月5日《新京报》)  相似文献   

5.
郑和因七次下西洋的航海壮举而名垂青史。但历史上的郑和与后人的评价是不能同日而语的。随着时代的发展,郑和作为中国历史上对外交往的一位杰出人物、一位伟大的航海家、一位和平友好的使者,成为世界上公认的历史文化名人:郑和下西洋作为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一个重要成果,得到后人的尊重和重视。研究和纪念郑和最热烈的时代是我们刚刚经历的100年,从1905年中国近代维新思想家梁启超发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到2005年国家隆重纪念郑和下西洋首航600周年。这百年的中国社会变革历程是最剧烈、最深刻的,每当社会发展到关键时刻或转折时期,郑和研究都显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以及文化价值。在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际,回顾和总结郑和研究百年的发展,对推动新世纪郑和研究发展与创新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目前有关郑和航海的论著日益增多。许多文章根据《明史·郑和传》所录的郑和宝船尺度和(明)罗懋登撰《西洋记》这部神怪小说杜撰的宝船的描述,认为宝船长44丈4尺,阔18丈。有的学者为了强调郑和在航海技术上的成就,说郑和发展了当时的航海技术,开辟了一些东南亚和印度洋的航线。这就抹杀了古代东南亚、阿拉伯和印度海员们的航海成就。讲科学就是要求真务实。只有知道了历史真实面貌,才能“以古鉴今”,才能“古为今用”,才能达到纪念郑和航海的目的:弘扬中华民族的海洋文化,增强国人的海洋意识,大力发展海洋事业。  相似文献   

7.
阿友 《女性天地》2014,(2):20-21
从昆明长水机场飞越连绵如岱的群山50分钟后,飞机降落在与缅甸接壤的腾冲县。下了飞机,仰起头便能看见蓝天白云,呼吸—下变得清新自在,大脑也骤然亢奋灵动睿智起来。腾;中,这座千年历史文化名城,年均气温14.6摄氏度,是个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休闲胜地。湿地文化更是腾冲一绝。  相似文献   

8.
北京前门西南不远处的大栅栏以它热闹的老北京风情而出名。这条街上还座落着中国最古老的电影院——大观楼。也有人称这家放映了100年电影的大观楼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电影院。历经百年的风风雨雨、毁坏和重修,大观楼依旧生存着,为每位观众提供体验中国电影院诞生地的独特经历。  相似文献   

9.
人生有许多奇遇,总是让我遇见,可是上天的安排? 大约是6年前吧,从昆明开完郑和航海研讨会返回武汉。 我没有乘飞机,虽说在海拔8000米的高度尽可以做云中漫步,可除了云彩还是云彩,未免单调了些。我喜欢坐火车的感觉,喜欢坐或躺在敞亮的车窗前,打量大地的风景。如果开着窗,还会有旷野的风扑面而来。  相似文献   

10.
从1405年到1421年,一个明朝的宦官郑和率领巨大的船队七下西洋,最远到达东非。甚至西方有些捕风捉影的人认为,美洲也是郑和首先发现的。其所用之船,大者为九桅平底帆船,长444英尺,宽186英尺;小者五桅,亦长180英尺,宽68英尺。第一次远洋大船62只,小船255只,船员将近两万八千人;第三次远洋据说动用了3万人,48条船;第四次63条大船,船员将近两万八千。一个半世纪以后,当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被英国击败时,不过也就130条船,3万船员。要知道,那时西班牙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帝国”,其军费比欧洲其他国家军费的总额加起来还多。而且其军事力量的重心是海…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一直致力整理先父董浩云先生的日记、书信和文稿,发现一篇他在1955年郑和下西洋五百五十周年写的纪念文章,对郑和七下西洋的伟业推崇备至,情文并茂,“在纪念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的今天,读来仍觉气宇恢弘,情贯古今。先父浩云先生出生于上海,家在黄浦江附近,小时候在江边玩,看到江中外国的军舰、商船横冲直撞,耀武扬威,十分气愤,一直思量如何出这口气。进学校上历史课,他知道了郑和的事迹,受到极大鼓舞:如果我能像郑和一样发展航海事业,和洋人一较短长,不就可以出这口气吗?  相似文献   

12.
云南行     
云南的云 云南海拔较高,地理位置特别,于是这里的气候、地质地貌和一些自然现象就有许多独到之处.单说云南的云吧,就会让游人叹为观止,永远难忘.在昆明或大理,正当你抬头怡然自得地欣赏着湛蓝的天和雪白的云时,猝不及防的雨点会开玩笑似地劈头盖脸地向你砸来.这就是云南十八怪之一的"东边下雨西边晒",这是说云南这块地方哪里有云就随时可以下雨,云走了,就雨过天晴,艳阳高照,毒毒的日头一会儿就会晒得你皮肤疼痛.这时的云又移到另处下雨去了.这一现象给我的感触是:云南有云就下雨,难怪云南人雨伞不离身呢.有人说这种东边日出西边雨的现象是滇池、洱海等调节作用所致,是与不是,不得而知.  相似文献   

13.
明代伟大航海家郑和,在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的28年间,率领百余艘船舶和二万七千多人组成的庞大船队,七次远航“西洋”,遍访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的传统友谊和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郑和下西洋的成就和意义是多方面的,就航海而言,其船队之大,人数之多,航程之长,时间之久,在古代十分罕见。为了保证航海安全,郑和船队配备有各种航海专业人员,在远航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航海技术。郑和船队的航海技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更加完善,达到了帆船航海时代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14.
西方地理大发现之前,中国明朝郑和的庞大船队,已让中国与这个古老大陆建立了联系——至今在非洲东海岸还能遇到自称郑和船队后裔的非洲人。与此后西方殖民者的屠杀和奴隶贸易完全不同.中国人在非洲出现—开始就只是传播文明。  相似文献   

15.
杨平 《老年人》2010,(7):16-17
拒绝百万金钱收买,顶着黑恶势力的威胁、恐吓,他一次次投书举报破坏昆明西山、滇池环境的违法行为,及至遭受打击报复,两任妻子因遭到恐吓离他而去,儿子被逼疯,他本人也被人打断右腿、弄瞎右眼。但他不畏强暴,坚持与邪恶势力作斗争。  相似文献   

16.
22年前,1985年夏天,我25岁,第一次去滇池,作为环境记者,想写一篇关于水治理的报道。当时的滇池虽有些污染,但水质基本还说得过去。22年后,2007年夏天,我在《北京青年报》头版上看到滇池的照片,绿油漆般的臭水冲刷着湖岸。那个口岸正是我当年去过的地方。22年中,中国的经济实力、社会结构乃至精神价值发生了重大转折。"现代化"是中国人160年的梦。中国今日之GDP总量、外汇储备、FDI似乎都证明了这一梦想的实现。但三农问题、日趋复杂的社会矛盾、严峻的环境资源现状(这在传统GDP统计中看不  相似文献   

17.
正滇池污染历经20年治理,截至目前总投入超过600亿元,但效果却令人揪心,这也是我国目前湖河治理的一个缩影,其中究竟值得探寻。工业污水与"龙多不治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滇池,是云贵高原上的一颗明珠,"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这曾是滇池原本的模样,也是云南人记忆中的滇池。但如今,身在滇池边,所能看到的,只剩下被污染过的湖水。  相似文献   

18.
2005年7月11日是中国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纪念日。全球华人早在20世纪末已开始酝酿和组织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以下将对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郑和时代中国的造船和航海业盛况及其历史渊源进行剖析,以期阐明中华民族的开海意识由来已久。  相似文献   

19.
郑和下西洋,每次出航的船队都有大小200多艘船只,随行人员有27000多人。这么庞大的一支远航船队,不论从指挥、管理、通讯联络以至后勤保障上,都需要有严密的组织系统。在船队严密的组织系统中,人的因素是至关重要的,郑和船队在茫茫无际的大海中航行时,如何消除船员的烦燥心理、凝聚船队的意志、保障船员的心理健康,是我们现代人非常关心的话题。在研究郑和的有关史料中,我们发现郑和在七下西洋过程中早已运用了许多航海心理教育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郑和赴麦加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和是我国伟大的航海家,他去麦加无疑是我国和阿拉伯友好关系史上的盛事。然而,郑和究竟去过麦加没有?如去过,是在什么时间?这是个很有意义的问题。麦加在明代一般称作天方。《明史·西域传四》载:“天方、古筠冲地,一名天堂,又日默伽”。默伽即麦加,是伊斯兰教的圣地。郑和原姓马,是云南昆阳的望族,其祖上于元代从阿拉伯地区迁入我国。郑和入宫后,因深得永乐帝信任,被赐姓郑。郑和的祖父和父亲都曾去过麦加,被称为“哈只”。按照伊斯兰教规,凡是经济条件许可的穆斯林,一生应去麦加朝觐一次。对于一个穆斯林来说,一生中如能去麦加朝觐,那是最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