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加拿大,笑得最开心的是老人,穿得最漂亮、最绅士的是老人,最受社会尊敬和爱护的还是老人。 中国人自古就有“养儿防老”的观念,让子女养老送终似乎是约定俗成的规矩,也是老人幸福的标志。现在时代变了,国家给农民也上了养老保障,有了家底的老人,有机会选择适合自己的养老方式。我们一起来看看国外老人是怎样养老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社会导刊》2009,(5):59-59
瑞士老人院的服务与护理可谓周到与细致。首先是注重老人的饮食,老人的食品一般有蔬菜、水果、奶制品、米饭、茶、咖啡、饮料等,价格比较优惠。老人餐厅也非常欢迎孩子来进餐.这样能增加老人与孩子的交往机会。老人的个人卫生也是院部的重要工作。每位老人的房间都有沐浴房。装有独特的收放自如的座椅和扶手,有自理能力的老人随时可以在房间洗浴。房间、床头、厕所、浴室都装着警报器.老人随时随地都可以呼叫工作人员。  相似文献   

3.
美国大部分高中都附设成人教育,老人可参加各种班级,免费或收低廉的教材费,也有专门为老人设立的课程,这是老人教育的基本面。美国各大学校园也向老人敞开,只要符合条件都可报名入学。例如,去年有一移民来美的中国老人,年逾70,在加州州立大学完成了他的大学梦。  相似文献   

4.
敬老三题     
敬老三题宁在兰一、给老人夹菜好不好?笔者是不主张给老人夹菜的。先不说自己是不是有病会染给老人,即便无病传染,夹给老人过多的肉食,老人家的脾胃是否能消化也是个问题。因此,还是免了为好、如果老人衰弱得央不住菜,也要用公筷,而且要尊重老人的意愿。.二、给老...  相似文献   

5.
有爱不孤单     
老人是社会的一笔财富,几十年的人生奋斗造就了老人的睿智与辉煌,几十年的人生阅历锻造了老人的坚毅与豁达。每一个老人,都有他(她)一段独特的人生故事。所以,老人是我们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是我们要尊敬、要爱戴的人。在"九九"重阳到来的时候,我们为老人送上我们真诚的问候,同时,也来说一说我们和老人的故事……  相似文献   

6.
潘春华 《老年世界》2013,(24):22-22
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世易时移,孝敬老人的方式与内容也需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7.
空巢老人是指没有子女照顾、单居或夫妻双居的老人,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无儿无女无老伴的孤寡老人,二是有子女但与其分开单住的老人,三是儿女远在外地、不得已寂守空巢的老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空巢老人所占的比例日益增高,出现在空巢老人中的问题也日渐突出.关爱空巢老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对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推动社会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近期,笔者就江西省赣州市空巢老人的现状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8.
《中国社会导刊》2011,(11):18-19
如果说老年人是弱势群体,那么,失能老人则是弱势中的弱势。 刘起钎,95岁,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名誉学部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大学者,有一独生女儿。这样一位有身份、有地位,有孩子,也有退休费和国家津贴的老人,在失能老人照料呈现“有钱也做不到”的当下。在自己高龄失能.女儿年老体衰的时候,也只能蜗居在缺乏专业人士照顾的“托老所”。得不到有效的照顾,晚景凄凉。而在江西吉安县,我们看到更多的失能老人和失能老人家庭的无助。“一人卧床全家忙”成为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9.
樊发稼 《老年世界》2006,(16):23-23
子女对老人不孝.原因有三:(1)攀比心理。许多事实证明,越是子女多的老人,出现子女不孝的可能性越大。原因就是子女之间互相攀比。有的是比谁对老人孝顺,而有的是比谁对老人不孝。(2)依赖心理。子女多了,相互之间有某种依赖心理.也就是平时说的“踢皮球”。有人针对这一现象感叹:“一个儿子是个儿。两个儿子半个儿,三个儿子没有儿。”(3)嫌弃老人。父母老了,病也多了。在有些子女看来,老人不但不能帮助自己做事。  相似文献   

10.
家中老人生病,晚辈想到的大多是送往医院治疗,或者看望时送来水果和补品。这当然不错,但却往往忽略了对老人精神上的抚慰。其实,老人生病后,思想苦闷,精神忧郁,心情焦虑,爱东想西想,更渴望与人沟通,在心理上显得更加依赖他人。因此,关心照料老人,不只是让老人吃点好的,也不只是保障老人看病治疗,重要的还要多多“话疗”,即多陪老人聊聊天。当然,“话疗”也不是随便说说,而要让老人消烦解闷,开心快乐。比如讲讲生活中的趣事,逗老人开心一笑;和老人一起回忆过去,让老人在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减轻病痛;讲一些生病期间饮食、生活方面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尤文颖 《老年世界》2008,(22):37-37
品茶能修身养性,因而讲究健康保健的老人,将其视为一项不错的养生之道。但喝茶也分季节,冬天里,老人,特别是本就有些怕冷的老人,最好少喝茶。  相似文献   

12.
《老年人》2014,(3)
正近期在报上读到两则报道。一则是在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正南花园楼下,三个小朋友见一位老人摔倒了,其中一个忙上前搀扶,不料被老人"讹"上,要求赔偿医药费。另一则是西安某公交车上,一位老人强要女孩让座。女孩因为觉得尊严受到侵犯,不肯让座,老人竟口出脏言,甚至一屁股坐到了女孩的大腿上。这两则报道让我这个也是老人的人感到很难过。  相似文献   

13.
现在许多志愿者都经常为老人献爱心、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而老年人有特殊的生理、心理等特点,志愿者在服务时需注意一些事项. 在与老人会谈时,如需进入老人的房间,需两个或以上探访者同时参与服务.这样做主要是为了避免在老人财务遗失时发生误会,因为有时老人记忆力不是很好,贵重物品一时忘记放哪了,找不到,便会对来访者产生误解.这也是对探访者的一种自我保护. 和老人聊天时,可陪坐于老人中间,切勿提及老人的个人隐私,如配偶、子女等,以免勾起老人不愉快的往事.应尽量让老人自己讲,我们认真听,适当回应几句.因为老人愿意讲的,一般都是他比较开心、自豪的事情,如遇到听不懂的语言时,多面带微笑,点点头来回应也可.  相似文献   

14.
哈哈境     
《金色年华》2008,(8):9-9
老人看病一位80岁的老人向他的医生诉说膝盖的疼痛。医生仔细检查后说:“您也知道,膝盖已经活动了80年,您也别抱太大期望了。”“确实是的,”老人附和道,“但是,医生,另一只膝盖也活动了这么久,却没有这么多问题。”  相似文献   

15.
利用南京市实地调研数据对流动老人的养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流动老人的养老状况显著低于本地老人,主要是收入水平只能满足基本生活开销;所接受的社区服务和医疗服务数量较少;以家庭生活为主,且容易感到孤单。对影响因素进一步研究发现,城市户籍流动老人的养老状况水平显著高于农村户籍流动老人;与晚辈同住、提供照料的子女的经济状况越好,流动老人的养老状况也越好;社会保障支持有助于提高流动老人养老状况的水平。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60年代,老年社会工作者内奥米·费尔发展出一个开展老年痴呆症(也称失智症)病人的工作方法,即验证疗法。这一方法所基于的假设是,患有老年痴呆症的人的所有行为都是受需求的驱动,也就是说,即使老人说的话对他人来说没什么意义,但实际上老人所说的每句话都是试图与照顾者或其他人沟通。这一方法尊重头脑混乱的老人感知的世界,运用他所感知的现实,而不是照顾者或工作员感知的现实,来了解老人想表达什么。验证疗法的基本原则是,如果老人没有明确表达想要搞清时间或空间方面的情况,就不对其加以引导,也不同老人争论现实是什么样。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老年人丧偶的比例在扩大、丧偶老人想要再婚的比例在增多、但老人再婚的比例并不高、老人再婚后的离婚率却很高。和老年人再婚有关的种种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方方面面的关注。老人再婚,是丧偶老人十分关心的一个难题,成了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热点,也是老龄工作中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一个古老而又新颖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老公是位乡村教师,上班的途中要经过一个贫困的山村。在村口的石碾上,经常坐着几位衣衫褴褛的老人。老公经过村口时,每天都像变戏法似的给老人一些惊喜,或是给老人们带些水果、衣物、新鲜蔬菜,或是给些零钱,或是坐在石碾上陪老人们聊聊天,唠唠家常。老公说,那几位老人都是“留守族”,儿女都不在身边,老人们都上了年岁,丧失了劳动能力和经济来源,生活很孤独,也很可怜。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一下,对老人们多少是个慰藉,尤其是陪老人们聊聊天,也算是替老人的子女们尽些“精神赡养”。老公在讲述这些事情时,脸上总是现出欣慰的笑容。老公的同事们都夸赞老公做了件善事,老公回答说:谈不到行善,我只是求得一份心安罢了,因为看到老人们脸上的愁容换成了微笑,我心里就像吃了蜜一样甘甜,工作和生活也就有了“劲头”,心里轻松着哩!  相似文献   

19.
现实生活中经常发生老年人上当受骗的事情,这与老年人的一些心理特点不无关系。首先是有些老人的认知能力退化。平常有些老人说自己"老糊涂",也不单是谦虚。人到老年的确对问题的分析判断能力有所退化,思维僵化,因而在花言巧语面前容易受骗。其次是有些老人知识视野的局限。有些老人与现代社会生活有些脱节,对现代社会信息的了解较少,特别是对一些新鲜事物缺乏了解,很容易上当受  相似文献   

20.
一个年轻人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碰到一位老人,年轻人便问:“这里如何?” 老人反问: “你的家乡如何?” 年轻人说:“简直糟糕透了。”老人接着说:“那你快走,这里同你的家乡一样糟。”后来又来了另一个年轻人问同样的问题,老人也同样反问,年轻人回答说:“我的家乡很好,我很想念家乡的人、花、事物……”老人便说:“这里也是同样的好。” 旁观者觉得诧异,问老人为何前后说法不一致呢?老人说:“你要寻找什么,你就会找到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