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概念表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亲社会行为是社会心理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本研究采用系统聚类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了青少年对43种亲社会行为①所做的符合程度的评价,探讨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概念表征。结果发现:(1)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概念是以原型表征的;(2)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概念原型由遵规与公益性亲社会行为、特质性亲社会行为、关系性亲社会行为、利他性亲社会行为四个维度构成;(3)四个维度上的最佳实例分别是:“亲情行为”、“忠诚”、“增进友谊”和“帮助”。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同情、共情和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采用共情和同情量表(MES)、亲社会行为量表(PTM)在线下和网络对868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表明:女生在同情、情绪共情和亲社会行为上显著高于男生,男女生在认知共情上无显著差异;同情、共情和亲社会行为三个变量在年级、是否独生子女和生源地上无显著差异;同情、认知共情和亲社会行为两两之间显著相关;情绪共情和同情、认知共情呈显著相关,和亲社会行为之间无显著相关;同情在认知共情和亲社会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表明:认知共情可以直接影响亲社会行为,也可以通过同情间接影响亲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3.
社会生活方式转变后,儿童孤独症日趋严峻,正严重危害我国儿童健康成长.研究表明,良好的儿童同伴关系有助于预防孤独症发生,且同伴交往对于塑造同伴关系极其重要.通过空间环境提升促进儿童同伴交往活动的发生是城乡规划学科遏制精神疾病的重要举措之一.本文首先分析了影响同伴关系的三类同伴交往行为,包括亲社会、攻击和退缩行为;其次提出...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认同的亲社会行为:一项焦点群体访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寇彧  付艳  张庆鹏 《社会学研究》2007,22(3):154-173
本研究采用焦点群体访谈的方法,探讨了青少年认同的亲社会行为。研究者对141名(男69名,女72名)青少年组成的24个焦点群体访谈小组进行了深入访谈;针对访谈中青少年提名的亲社会行为,又通过专家讨论、评价和分类编码,最终得到43种亲社会行为类型;其中未被传统研究重视的亲社会行为大约占56.32%。研究还发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ES)显著影响青少年提名的亲社会行为的频次分布和种类;各年级青少年提名的亲社会行为的整体频次分布不存在明显差异,但小学6年级青少年的提名具有独特性;女生提名的关系型亲社会行为显著多于男生,男生提名的外显型亲社会行为显著多于女生。  相似文献   

5.
学前阶段,教师是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良好的师幼关系能够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积极发展。通过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能让教师更好的对幼儿进行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和训练。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亲社会行为意向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亲社会行为意向调查报告董应芬一、问题的提出青少年亲社会行为意向,本调查指青少年对待他人和社会的心理态度,包括与人合作、共享,关心人、帮助人、利他、利集体等心理态度。青少年具有较强烈的亲社会行为是培养社会合格公民的重要内容。国外学者近十几年来对这...  相似文献   

7.
基于组织认同理论,以随机抽取的597名藏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从"观念—认知—行为"视角,检验了藏族大学生家庭价值观对其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藏族大学生的价值观对其亲社会行为有显著影响,具体而言,孝道维度、男性中心观维度和家庭本位观维度均对亲社会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家庭认同感在家庭价值观与亲社会行为之间起着中介作用;亲子沟通不仅调节了家庭价值观与家庭认同感之间的关系,还调节了家庭认同感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状况及其与一些人格因素之间的预测关系进行了分析与讨论,并就此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提出了一些参考建议.从个体发展或社会教育的角度看,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都应着眼于构建良好的社会和群体环境,并在尊重个体心理发展水平的基础上以自尊的人格素质为核心.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亲社会行为测评维度的建立与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基于亲社会行为概念的原型分析结果,对青少年群体认同的亲社会行为的维度结构进行了探索和验证,旨在为开发测评工具提供依据。结果验证了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概念维度结构由利他性、遵规与公益性、关系性以及特质性构成;以该结构为依据建构测评维度,其信度指标符合测量学要求;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构成测评维度的四因子模型与数据的拟合性良好;效标测试结果表明,四个维度的效标效度也良好。  相似文献   

10.
社会认知信息加工模型是分析和解释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原因的一种有效理论模型。通过这一模型,可以清晰地分析儿童在社会情境中处理问题时所采用的信息加工步骤,并从中发现攻击性儿童与非攻击性儿童在这些步骤中存在的差异。而生理因素、情感因素、生活环境因素、同伴关系和性别差异等,都是儿童社会认知信息加工过程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试就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社会认知信息加工过程、特征,以及儿童社会信息加工过程的诸种影响因素,作一较为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11.
日常休闲是流动儿童与居住环境互动交流的重要方式,日常休闲的特征及满意程度可能会影响到流动儿童融入城市的进程。对上海某小学流动儿童的实地调研发现,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状况处在一般水平。流动儿童的日常休闲方式、范围及频率等日常休闲特征都对流动儿童社会融合产生影响,日常休闲环境作为流动儿童休闲行为的空间载体,日常休闲环境感知影响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日常休闲满意状况是流动儿童休闲行为体验的结果,影响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  相似文献   

12.
公益微电影具有鲜明的亲社会媒体属性,对传播社会正能量具有独特的价值。对上海、湖南、安徽三地587名大学生的调查数据分析发现,大学生对公益电影微接触程度较低,总体评价较高,线上传播水平一般,线下参与意愿较高;公益微电影对大学生网络支持、网络指导、网络分享和网络提醒行为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为此,可通过加大公益微电影网络传播力度,增强公益微电影内容与形式融合,提升公益微电影参与水平和净化公益微电影传播环境,提高大学生公益微电影接触水平,进而有效提升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大学生新生态范式与亲环境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新生态范式量表、亲环境行为量表对贵州省12所高校11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大学生对新生态接受程度较高,亲环境行为频率较高;大学生新生态范式在性别、专业上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亲环境公领域在年级、专业、是否独生子女上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亲环境私领域在是否独生子女上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新生态范式与亲环境公领域、亲环境私领域均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儿童色情业已成为一个严重侵害儿童权利的世界性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各主要国家在刑事法律中,纷纷将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儿童色情制品的行为纳入刑法调整对象之外,对儿童色情制品持有行为进行刑事规制。法益保护原则一直是我国刑事立法的基本指导原理,以法益保护原则视角分析,在我国儿童色情制品持有行为犯罪化具有正当性,应通过刑事立法将儿童色情制品持有行为纳入刑法规制范围。  相似文献   

15.
儿童参与既是儿童的一项权利,也是儿童感知生活、磨练技能、锻炼意志的有效途径.受学业压力的影响,城市儿童参与社会生活的空间和时间被缩小挤占,此时家庭教育中父母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父母教养方式中情感理解维度可以正向预测儿童参与行为和权利意识;儿童参与的权利意识在父母教养方式和儿童参与行为间起中介作用,而教养方式中情感理...  相似文献   

16.
李晓红 《现代妇女》2014,(4):189-190
多动症是儿童时期比较突出的问题行为,患儿表现为易分心、易激动、好冲动、坐立不安及攻击性行为较多等,如果不及时干预或干预方法不当,将可能会严重影响儿童将来的学业成绩及社会化过程。多动症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各种生理因素、家庭因素、社会环境和心理创伤等,家庭作为儿童社会化发展最早和最持久的环境,是个体人格发展和日常生活的主要场所,也往往是心理问题的发源地。儿童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环境,而家庭教育是儿童最早接受的教育也是影响比较长久的教育。所以,本文主要通过案例的形式让读者知道家庭因素对幼儿多动行为问题的发生起着最直接和最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对儿童政策的研究要重视其中蕴含的价值意义,因为儿童政策研究活动离不开价值判断。同时儿童政策作为一种社会的实践活动,具有社会活动中理性行动的特征。一种社会政策如何影响人的社会行为的问题,也是伦理规范如何影响到社会道德实践的问题。儿童政策研究要强调其伦理价值重要性,因为儿童政策关乎公民权利和社会正义。除了研究儿童政策的伦理特征,研究者还要加强对儿童政策伦理功能如何实现的探索,提醒政策决策者和实施者从儿童权利、社会公正等伦理维度来考虑儿童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相似文献   

18.
唱游与律动活动有着丰富的活动形式和表现方法,是开发自闭症儿童创造潜能的一种良好的形式,特教工作者应在正确认识其重要意义的情况下,学会合理利用音乐疗法,从而更好地开发自闭症儿童的智力、身心、行为、个性,促进自闭症儿童更好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留守儿童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早期研究主要侧重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自我意识、情绪和社会支持、社会行为、人格等方面的消极因素。然而,有研究结果显示,留守儿童并非一个笼统的整体,留守也并非一定会给儿童带来负面影响。心理弹性理论为研究留守儿童提供了新的视角与依据,目前我国对于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索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包括人口统计学变量、人格特征、社会支持及一般自我效能感等。  相似文献   

20.
责任侵犯是指儿童有能力和兴趣的社会责任,现在却由家长或者监护人出于某种顾虑而代替儿童完成的现象。这种责任侵犯行为,会导致儿童是去自我价值感。因此,家长应该相信儿童,形成一种培养儿童责任心的意识,积极培养儿童责任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