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漏窗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独特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园林艺术的独特创造,漏窗构思独到,其图案巧妙纷呈,在园林艺术中起着重要和独特的作用。借景是中国古典园林创造艺术空间、拓展艺术空间和增强审美价值的重要方法,而漏窗作为借景的工具之一,有隔有通,小中见大,远山近水,悉入眼中。漏窗还为审美主体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视角,让审美对象从周围环境中相对独立出来,在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之间形成一种心理距离,成为园林审美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艺术的共通性是艺术审美的基本规律。建筑艺术与音乐艺术具有广泛的审美共通性。在建筑审美活动中,正确认识和自觉运用艺术审美共通性规律有助于建筑审美想象的展开和建筑审美体验的深化。本文试从客体审美属性、主体审美愉悦及审美心理过程三个方面探究建筑艺术与音乐艺术之间的共通性。  相似文献   

3.
目前 ,有关艺术审美的问题给人们带来了很多困惑。以生活感受为基础 ,从作为审美客体的艺术作品以及作为审美主体的艺术受众两方面 ,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可以揭示对待艺术审美时应该具有的态度  相似文献   

4.
怪诞的魅力     
本文试图从主体审美心理层次的角度出发,探究“怪诞”建筑艺术的魅力之所在,指出“怪诞”建筑艺术美能激发主体多层次、高层次的审美心理活动,能调动主体多层次的心理“缠绕”。同时,从设计思想到视觉形象,并结合具体作品总结“怪诞”建筑艺术的二种表现特征,强调“怪中存理”是“怪诞”建筑艺术富有魅力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相似文献   

5.
目前,有关艺术审美的问题给人们带来了很多困惑。以生活感受为基础,从作为审美客体的艺术作品以及作为审美主体的艺术受众两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可以揭示对待艺术审美时应该具有的态度。  相似文献   

6.
对通感的解释应从心理学、美学等多角度进行阐释,并从人类感官的先天关联性讨论艺术通感的生理-心理基础,从而将艺术通感定义为一种在艺术活动中以审美统觉为基本心理机能,以感情为心理动力,表现创造主体人格、心境、意绪的一种统觉性、整体性、创造性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意象、色彩、词语等艺术材料的运用入手,深入地研究了孟郊以主体的需要出发建构独具个性特征的审美意境的艺术审美取向,揭示了孟郊诗歌创作中,人格同化自然,客体为主体情感所包融的内在精神意蕴。  相似文献   

8.
学贯中西的傅雷先生 ,不仅是现、当代业绩卓著的文学翻译家 ,而且在艺术理论和美学思想上也独有深邃识见。傅雷艺术思想的核心在于突出艺术的主体性。如果说 ,傅雷对于主体性的重要地位及其价值的强调 ,是将艺术的本质、艺术的作用与主体性联系起来考察的话 ,那么 ,对于创作主体的人格结构和审美心理的分析 ,则是贯穿于对作家、艺术家的独特心理的观察与体验 ,体现于对创作主体的审美要求之中的。他认为 ,审美主体需要独具艺术感受与领悟的禀赋和能力 ;能够达到感性与理性的平衡 ,感情与认识的统一 ,并在更高的境界中做到“感情深入”和“心灵化” ;尤其需要不断强化艺术审美的创新意识。同时 ,艺术表现和审美创造的理想规范与达到和谐统一的主要手段和规则 ,亦应与创作主体的整体要求相一致。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艺术审美价值这一概念的界定及其内涵的引申,来探讨艺术审美的价值限度的转向的具体表现及原因,认为审美文化/大众文化的兴盛,审美主体或人的死亡,是导致艺术审美的价值限度转向的事理和学理逻辑。  相似文献   

10.
在城市的影响日趋深入的社会背景下,关于城市理论研究的学术氛围也日渐浓厚,文章将审美文化放在城市这一特殊环境内进行研究,针对现代城市这一综合性的、广阔而复杂的研究对象,提出了城市审美文化的主体概念。分析了城市审美文化主体、审美意识的复杂性,并根据城市审美文化主体数量众多且个体状况各有不同的特点将主体审美需求划分为“直观的审美需求”、“趣味的审美需求”、“艺术的审美需求”等三个层次,最后分析了城市审美文化主体审美能力的多层次性。  相似文献   

11.
现代艺术越来越走近人们的生活 ,其特点是样式与表现方法的全新突破 ,解构传统审美模式 ,造成混合文化的空间。而它的不确定性与标准的缺失不得不让我们重新考虑什么是现代艺术 ;作为观者如何欣赏现代艺术 ,作为创作者如何发展现代艺术  相似文献   

12.
立足油画艺术的自身特质,依循油画鉴赏的自然过程,以观者审美的阶段收获为标准对油画审美作了分列论述.提出油画审美首先区别于其他绘画艺术,其次从自身特点出发,在审美过程中,又需实现艺术感受的关联,最后提出油画审美不能忽视作品技艺的独立价值.  相似文献   

13.
"味"是中华传统艺术美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审美范畴,然其并非一开始就直指人的精神审美之思,它基于"饮食之味"的感官体验以及"哲学之味"的形而上学转变,最终走向美学的"审美之味"。"味"的艺术美学内涵既体现为丰富多义、绵延不绝的诸种滋味,又体现为静心忘我的咀嚼过程,并通过余味、淡味、体味等"家族相似"之语,凸显了其通向无限、平淡的审美旨趣和静悟的审美践行,表现为以有限达无限、化浓烈为平淡、虚心以悟道等审美特征。"味"这一艺术美学范畴,对当代中国以及全球社会精神生活依然富有积极的阐释力和范式意义。  相似文献   

14.
"滋味说"与"趣味批判":以味论艺的中西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先秦、西方古希腊时期都已开始在比喻的意义上用味来阐释艺术现象。齐梁之际的钟嵘秉承一以贯之的以味喻艺的传统,提出“滋味说”,将味纳入美学领域;西方则在16世纪开始广泛讨论趣味,经由“古今之争”的推动,将趣味作为艺术学科的基础概念,才使趣味进入美学。中国美学直接将味引入审美领域,而西方则在剔除趣味感性意义的基础上使用它;“滋味说”是中国古典美学理论新的生发与丰富,“趣味批判”一方面为美学学科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因与启蒙思潮相联系而具备着更为广阔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5.
面对文坛艺苑中活泼泼的审美现实 ,尝试对文趣、艺趣、诗趣作美学阐释 ,只能是我们的学理选择。  相似文献   

16.
张涵从接受美学、社会学、系统论和美的生成说的角度 ,把艺术看成一个系统、一个历史过程 ,从艺术创造、艺术作品、艺术欣赏的有机联系中考察艺术的本质 ,从而得出审美特性为艺术的本质属性的结论。这一结论无论从艺术原理看 ,还是从艺术实践看 ,都显示出较大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以中国书法艺术与文学趣味之间的关系为着眼点,以中国书法史为经略,展示出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趣味对同期的书法艺术风格的影响,并以魏晋风度、盛唐气象为个案,着重剖析二者之间的相互浸濡与融汇。  相似文献   

18.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 ,是中华民族艺术审美理想的集中概括。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所追求的自由生命的精神家园。意境的内涵、创造过程、结构特点都体现了意境的这一特征。天人合一的思想是意境产生的哲学背景 ,庄子的“游心”思想则是其具体的精神来源。气韵生动的自然成为人类追求的自由生命的精神家园。意境创造的根本途径是“澄怀观道” ,在静默中观照活跃的生命 ,才能达到艺术上的最高灵境。虚实相生是意境的结构特点 ,“虚”是空灵和韵味之所在 ,体现了中国古典艺术独特的空间意识和审美情趣。综观中国古代文化 ,体现出一种整体的空灵动荡、深沉渺远的美学追求。意境不仅是艺术 ,也是人生的极境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代艺术创作与评论中 ,传统审美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除了社会、经济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外 ,人类自身思维背景的多元化是其嬗变的内在动因。当代审美观的异化是思维模式差别和演进的外在表征。  相似文献   

20.
康德哲学所开示的"经验"与"超验"的"二向度思维",是《判断力批判》所提"天才对鉴赏的关系"这一重要命题的致思根源。"鉴赏"与"天才"由此分为两橛,归之于艺术家的"鉴赏力"就是"赋予对象以美的形式的能力"。"天才"的真正要义在于它为艺术提供"精神"或"理想","鉴赏"与"天才"也因此共同祈向于"审美意象"一极,从这里就衍生出黑格尔的"内蕴说"和克罗齐的"直觉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