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春天气候逐渐转暖,万物复苏,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然而,春天也是"百草发芽,百病发作"的季节,因此,应注意保健养生."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我国古代医学家根据自然界四季变化对人体脏腑气血功能的影响而提出的养生原则.  相似文献   

2.
张良 《家庭科技》2013,(9):33-33
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在气候干燥的秋季同样不例外。我国传统运动方式有太极、五禽戏、八段锦,无不遵循以下5个养生原则。协调统一,形神兼炼在中国传统的运动养生活动中,非常讲究意识活动、呼吸运动和躯体运动的密切配合,即所谓意守、调息、动形的协调统一。意守是指意识要专注,心无杂念;调息是指呼吸要均匀、有节奏;动形是指运动要自然、连贯、刚柔相宜。运动养生抓住这3个环节,能使整个机体得以全面而协调地锻炼,增强人体各种机能的协调统一,促进身体健康、祛病延年。顺应时日,莫误良机古人有"起居有常"的养生主张,告诫人们要顺  相似文献   

3.
刘桂华 《殷都学刊》2010,31(2):49-54
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创作获得巨大发展。那时的中国,一年四季,四季分明,不同季节具有不同的气候特点、物候特征。众多诗人感应着四季不同的物候变化,感物兴思,诗情勃发,创作了大量季节特点鲜明的"四季"诗。相较而言,春秋二季,气温变化最明显,物候变化最显著,人们的情思也最活跃,所以成为诗歌创作的丰收季节。而夏冬二季,气候炎热或冷寒,人们的思维活动受限,情思也就较为单一,诗歌创作也就稍逊许多。  相似文献   

4.
在魏晋玄学注重养生的大背景下,向秀和嵇康提出了各自的养生思想。他们在养生上的相异性主要有:年命有限和尽性命;顺欲和去欲;用智顺欲和用智遂生;以礼节情和室食得理等。他们在养生上也有一些相同性:人终有一死;承认并满足欲望;节制欲望;用智养生。在多元养生文化背景下,向秀和嵇康的养生思想对当代人的科学养生提供了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美容瓜果     
常吃瓜果不仅可以养生延年,而且可以美容护肤。你可以将四季瓜果当作“口服化妆品”来达到养颜润肤的目的。 △弥猴桃:含大量维生素C_o维生素C的好处是能美化皮肤,使  相似文献   

6.
在生命修养问题上,黄老道家不再如老庄道家那样偏重于追求心灵自由和精神超越,而是更加关注生命体本身的呵护与保养,不仅具有丰富的养生理论,对于养生技术和方法的探讨也十分精到,为中医学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也成为道教养生学的主要理论来源。"重身轻物"、"全生适欲"的养形理论,"行气健形"、"炼气通神"、"和气顺天"的养气理论,"以神制形"、"调和情志"的养神理论,三者相区别而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黄老道家顺任自然的生命修养论。  相似文献   

7.
贾海燕 《江汉论坛》2007,(11):104-108
《太一生水》整篇结构是缜密的,前后并不是不相干的两部分.该文前半部分是用宇宙生成论概述"静以养生"、"动以养生"两种养生派别的哲学理论,后半部分是分述这两种养生派别所致的相同结果--"身长"或"身不伤".该篇还体现了先秦时期不同养生派别的相同的"天人相和"的观念:"太一生水"对应到人的生成是元气生人,"太一"与"水"的互根互化关系对应的人的生成就是"元气"与"血"的互根互化关系.  相似文献   

8.
《家庭科技》2012,(2):26
春季是调养身体的最佳季节,也是旧病易发的季节.因此,春季养生一定要掌握科学的方法.中医认为,春季养生重在阳、阴、气、脑脾、胃、肾热八个方面.时间不等人,让我们赶快行动起来吧.  相似文献   

9.
祖国医学有"天人相应"的养生之说,就是说人体要适应自然环境、季节气候的变化.其中,夏季养生的关键在于"清". 思想宜清静盛夏酷暑蒸灼,人容易闷热不安和困倦烦躁.所以,首先要使自己的思想平静下来,神清气和,切忌火暴脾气,遇事一蹦三跳.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心静自然凉".  相似文献   

10.
经纶 《社会科学研究》2020,6(6):163-169
庄子顺论主要关切性命的安顿问题,也包涵着治理智慧。顺主要有三重内涵:存在之顺、实践之顺和理想境界之大顺。存在之顺是以道为根据的天地之顺赋予性命内在之顺,为性命的应有状态,也是"一"分化之初的社会状态,具有道属性并存有德,为确保不同性命能够相处共存提供了内在依据;实践之顺是以循道为根本导向、顺性为根本方法,具体表现为顺物、顺人、顺心和顺命;理想境界"大顺"为各层面实践之顺的理想目标"总和"亦即体道状态,由此展开了顺内在于性命又通过顺之实践而归于大顺理想境界的逻辑线索和理论架构。庄子本着由性命修养的关键即治心或神进而推及到治物、治天下的思路,提醒人们要做到:顺万物自然,不破坏其生存方式与状态;顺民意,尊重多元主体的独立性,不忽视无用之用的存在价值;消除自我偏见,避免情感过度反应和情绪滋长膨胀;敬畏生命,正视责任义务和不可解决的困难,坦然应对各种变故。从中可见,庄子试图构建天地之顺、社会之顺、心理之顺和生命之顺为一体的"至治"模式。此外,庄子顺论主要关切"生"之后的"活",体现了对生命与秩序关照的彻底性,这或可启示我们,在突出强调"和"文化精神的同时,"顺"的价值意义有必要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1.
冬日滋补汤     
康实 《家庭科技》2006,(1):36-37
汤为什么具有滋补功效? 经过长时间煲制出来的靓汤,因为营养成分充分 溶解在汤中,所以更容易被人体吸收,有着极好的养生 作用。还可以根据季节特点及身体需要,在汤中加入适 当的药材,能对身体进行很好的调理,与其他烹饪方式 如炒菜等相比,更具有针对性,功效也更好。 选择适合自己的滋补汤 根据季节:根据不同季节养生原则饮用不同汤品。 如春季应养肝,夏季清热去火,秋季润燥润肺,冬季则  相似文献   

12.
《庄子》养生思想是其整个哲学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庄子》的哲学世界观、人生价值观、人体生命观及健康观决定了其养生思想的基本风貌。《庄子》的养生思想体现在万物生于阴阳的世界观、"精神生于道"的生命观与"形本生于精"的身体观、"因自然而不益生"的养生原则、"缘督以为经"的中和养生方法论、"心斋"、"坐忘"的养气论、"形全精复"的养神论等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调神养生指在安静环境中,静心养神,调适情志。古人认为神在于养,情在于节。因此,中医理论认为调神是长寿之本。调神养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元和体、长庆体、元白体是研究元稹、白居易诗学乃至中唐以后诗学演进必须弄清的基本范畴。在后世诗学视域中,元和体外延要么超出、小于或游离于其原初内涵。长庆体既可指"长庆长篇"七言歌行,也可指其所有的"古体"及七言律诗,还可指元、白浅切平易的诗风。元白体真正作为一个诗学范畴出现时,最初是指元、白创作表现出来的"顺熟"、"浅易"的诗风,后认识趋向多元化。  相似文献   

15.
蚕桑业是我国传统特色产业,曾经在我国融合世界的"一带一路"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以蚕桑养生旅游为主题,紧密联系杭嘉湖"桑基鱼塘"世界农业遗产,积极探索设计蚕桑养生体验庄园模式.通过发掘与整合该地区蚕桑产业及相关人文资源,将蚕桑产业与养生旅游、体验旅游融于一体,以推动养生旅游模式发展.  相似文献   

16.
养生≠进补     
一提到养生,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进补.其实,养生并不等于进补,进补只是养生的一个手段.养生人人都需要,但进补则不是人人都适合. 养生对象主要分为三大类: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和体弱多病者. 健康人群在饮食上不能一味"补",而应遵从适量、均衡、多样、常变的原则,同时辅以适度锻炼,保持健康体魄,方能达到养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庄子养生说发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庄子的养生说以宗道顺化为宗旨,以避祸存身为前提。“纯素之道,唯神是守”突出了养神的重要性。吹响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节度食色述及了养形的基本方法。庄子形神相济、内外兼修的养生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王鹏 《船山学刊》2010,(4):139-142
本文认为荀子所言之心的完整内涵包括:(1)指作为实体的心脏,其官能是思虑;(2)心是意志、情绪的肇端处或者借指意志、情绪本身;(3)由于心能思虑,故而认知是其一个十分重要的功能;(4)同时,荀子之心更是一"道德心",其具有向善的道德能力,保证人能必然地发见礼义(道)并顺是而行。  相似文献   

19.
我国民间流传一首富有养生益寿哲理的<十要诀>歌谣.其内容是:情志开朗,恬淡虚无.保持情志开朗,豁达大度,是养生保健、防病益寿的重要因素.恬淡虚无则指人们不应为个人名利患得患失,且要以文明礼仪,和谐乐观为上.  相似文献   

20.
《金瓶梅》哲学问题的核心是"天道",其试图以天道中的善恶有报因果论和乐极悲生论来治理社会重病。西门庆、潘金莲这些恶人得的病不轻,明朝社会得的病不轻,他们的命运轨迹,还有善者吴月娘、孟玉楼的命运轨迹都在演绎中国先贤哲人的"天道"哲学观念,人都必须遵循"顺天者存,逆天者亡"这一规律。《金瓶梅》哲学问题的来源是古代诸子哲学的思想和价值判断,如先秦时期道家的"道法自然"、寡欲以保身养生,儒家的中庸之道、中和节欲观、寡欲以养心,杨朱一派的适欲顺生观,还有佛家的"色空观"和"因果论"等。《金瓶梅》的哲学命题,给我们留下了有益的启示:一是认知生命与欲望之间关系的合理性,二是认知自然人与社会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性。我们应该从哲学的层面去认知《金瓶梅》丰富和有积极意义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