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钓鱼的老人     
李代金 《老年世界》2011,(10):25-25
每天都要路过河边,几乎每个下午都看见河边有一个老人在钓鱼。那个下午,我闲着无事,就走近老人身边,蹲下看老人钓鱼。我想等会儿向老人买几条鱼。  相似文献   

2.
刚到青岛恒星老年公寓时,我和大家都还不认识,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熟悉老人。在与老人们沟通熟悉的过程中,我特别留意了老人们的兴趣爱好、擅长事项等,结果发现其中不乏多才多艺的老人,公寓就像是一座老年大学,老人们在这里尽情追求和享受高质量的晚年生活。但是,老人们虽然有爱好、有特长,却没有一个让他们展示才华的平台和相互交流合作的空间,大多数老人只能是孤芳自赏。作为一名社会工作者,我从中感受到了自己的责任,为了给老人们搭起一座沟通、互助的桥梁,我设计了一套工作方案加以推行。  相似文献   

3.
阿莲 《当代老年》2006,(8):11-11
我认识一位86岁的老人,耳聪目明,思路清晰,是一位备受儿女尊敬的老人。最近在拜访这位老人时,她说的一句话令我很感兴趣。她说:“老人要受到儿女的尊重,首先要尊重儿女,要敢于向儿女道歉。”  相似文献   

4.
社工B问:我在一家养老机构做专职社工。这家养老机构专门接收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其中大多数老人患有失智症,许多老人无法与他人进行正常交流,这使我在工作中常常有一种无力感。我曾组织过小组活动,但效果很不好。在这种情况下,我应该怎样开展服务?  相似文献   

5.
两年前进入福利院工作后,我带着一腔热情从零开始了自己的工作。记得第一次独自拿着老年人服务满意度调查表敲响老人的房门时,我既激动又不安,敲门前猜测了种种可能。但问卷调查开始后,也许是问答过程中老人的笑容鼓励了我,在短短半个小时的时间里,我不仅完成了调查问卷,还和老人熟络了起来,聊起了她们的生活现状。更让我没想到的是,此次问卷调查成了我与老人沟通的桥梁,使我跨出了真正成为一名社工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6.
严农 《老年人》2008,(11):24-24
在我书房的办公桌上,端正地摆放着一张萧三老人的照片。每当看着老人的笑容,我就会想起过去我与他的交往,以及他对我文学上的奖掖和扶持。正是有了他的教导,我才在文学的道路上不断成长进步。  相似文献   

7.
《女性天地》2005,(9):53-53
多年前.我看到邻居一孤寡老人体弱多病,无人照顾,便经常上门帮助她,久而久之,我们就像母女一样。后来,我与老人签订了一份扶养协议.协议中规定由我承担赡养老人的义务.老人去世后,  相似文献   

8.
在夏日里一个美好的早晨,我在上海市普陀区交通路的一个寓所见到了百岁老人黄东林。他祖籍浙江余姚,生于1910年,今年整好100岁。老人听到我叫他“世纪老人”,哈哈笑道:“新世纪有那么多老寿星,我只好算小弟弟啦!”  相似文献   

9.
曾经在中央电视台看到一则描述老年痴呆症老人的公益广告:老人什么都记不住了,谁都不认识了,但在某一天儿子将其带出去聚餐时,餐后看到餐桌上剩了几个饺子,老人直接用手抓起饺子准备收到口袋里。当儿子尴尬地阻止老人的“丢人’行为时,老人口里清晰地嘟嚷出一句话:“这是留给我儿子的,我儿子最爱吃这个。”在这种场景下,虽然儿子在众人面前显得非常尴尬,但这种在老人所剩无几的记忆中流露出来的对儿子的爱,却让人动容不已。类似这样的残存记忆中的爱的例子,许多人也许只是在电视上看过,但在我们的服务过程中却不乏这样的例子。  相似文献   

10.
退休后,我很想找一个适合自己年龄段的健身运动。一天,我在电视上看到一位老人在玩柔力球,那球似乎在空中和她手上的拍子之间随意飞舞。老人看上去已年届古稀,身段却柔韧如蛇,每个动作都行云流水。她娴熟精彩的表演,像磁铁般吸引了我的眼球,令我情不自禁地跟着手舞足蹈起来。  相似文献   

11.
周礼 《老人世界》2011,(12):39-39
在伦敦生活期间,我接触到许多英国老人,他们独特的生活方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伦敦街头,要是迎面走来一群老年人,你会发现,他们穿着时尚,打扮入流,走起路来风风火火,说起话来不紧不慢,神色中透露出一股骄傲和自信。英国老人就是这样,即使垂垂老矣,也要追求一种高品质的生活,做一个时尚的摩登老人。  相似文献   

12.
晓红 《当代老年》2013,(7):18-19
在瑞典留学期间,同班同学邀我去看她的外婆。按照我们中国人的习惯,去看老人一定不能空手,我征求艾米莉的意见。艾米莉一连串的“NONONO”之后说不要,她告诉我外婆住在老人院,是供给制,生活之需应有尽有。见我诧异,她又解释说在瑞典,老人院是老人最好的选择,也是最享福的地方。  相似文献   

13.
跨越半个世纪的情缘文/阿华1996年7月5日,在海林市人民广播电台记者的引领下,我直奔胜利乡王家村,去采访一位花甲之年的老人。明天,老人将要与他45年前的“初恋情人”结为百年之好……我要采访的老人叫王家政,今年70岁,甲等残废军人,1947年东北解放...  相似文献   

14.
巧分图形     
顾一雄 《当代老年》2009,(9):42-42,35
四位老人在一起聊天,有三位老人分别介绍了自己的姓名(见图)。第四位老人风趣地说:“太巧了!你们三位姓名中三个字的一半,分别拼起来,就是我的姓名。那么,你能猜出第四位老人的姓名吗?  相似文献   

15.
雷克昌 《老年人》2007,(9):24-25
2006年底,广东省中山市举办“民间书信征集”活动。我参加了这一活动并在发黄的故纸堆中,找出了上个世纪60年代初李淑一老人写给我的几封书信。重温这些珍贵的信函,让我想起了当年与李淑一老人交往的一些故事。  相似文献   

16.
燃烧的辉煌     
街上住着一位老人。他老了,又病过一场,真正是老态龙钟了。很多人认为他去日无多,熬不过这个寒冷的冬季。老人留恋这个世界,尽管走不动了,但他还是天天出来走走,走得踉踉跄跄、颤颤巍巍,他总是早上出太阳的时候走出去,下午或者夕阳西下时回来,没人知道他到底去了哪里。有一次,我想跟着老人,看他究竟要去哪儿,但老人走得太慢太慢,我没有耐心跟着在他后面,也就放弃了。一次从河边走过,忽然看见老人了。这里远离市区,已是荒郊野外,没想到老人居然走了这么远,他还走上了河堤。河堤很高,他是怎么走得上去的呢?我看着老人。老…  相似文献   

17.
这几天遇到几件事情让我感触良多。一天在小区门口,有一位老人拉着一辆出租车的车门,不让出租车开走.老人情绪很激动,指天画地说个不停。而出租车司机在一边赔礼道歉,可是老人并不买账。整件事的起因只是出租车司机在进入小区大门时突然鸣笛,让正在散步的老人受惊了。  相似文献   

18.
姚明 《老人天地》2013,(1):12-12
在深圳一家期刊上看到《将门之子——张德江》一文,我这个耄耋老人也不由想起多年前与年轻的张德江打交道的一段时光。1986年,张德江时任民政部副部长,我在《老人天地》(《新天地》前身)任主编。因为杂志面临变更主管单位,重新注册,我找到了张德江同志。  相似文献   

19.
方军 《中外书摘》2011,(2):35-38
日本侵华时期邱大明、刘泽华就居住这样的房子在很多人的帮助下,我刚刚去重庆和广州采访。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生活在重庆市的邱大明老人。如果让我用最为简洁的语言勾勒出邱大明老人的一生的话,我只能用:“92岁、61年、210块和一脚踹塌”来形容他的人生。顾名思义,92岁,当然是老人现在的年龄。61年,指的是因为日本发动的战争,他和原配妻子在分别61年之后重逢,再婚。  相似文献   

20.
爱它到地久天长《湖南老年》创刊9年了,尽管因工作需要我调动过几个单位,可从未间断过订阅这份杂志。如今,我离休两年了,好多以前在职时所订阅的报刊都放弃了,可我却留着《湖南老年》。我发现,我的生.活离不开《湖南老年》,它言老人所言,为老人所需,为老人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