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黄昭书 《中文信息》2013,(10):78-78
思维是人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没有积极的思维,就不可能对所学习的知识有深入的理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孟子说:“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这些论点都阐明了在学习过程中,只有经过思维器官进行深入的思考,才能获得新的知识。  相似文献   

2.
任万明 《河北学刊》2004,24(4):70-73
《孟子·告子上》云 :“耳目之官 ,不思而蔽于物 ,物交物 ,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 ,思则得之 ,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 ,则其小者弗能夺也。”人是一种能够自做主宰的动物 ,因而人需要有精神生活。一个人如果没有了精神生活 ,没有了精神的支撑 ,就沦为行尸走肉。没有了灵性的行尸走肉 ,只能算是一种“物” ;这种“物”由于丧失了主体性 ,必将被声色利禄等外物所牵引 ,沉溺而不能自拔。现实社会中 ,许许多多的人只知追逐利益和享受 ,不断地在把自己变为一种丧失精神的“物”。寻找精神的家园 ,安顿好自己的心灵 ,是当代人特别是富裕起来的人的当务之急。一个人需要有精神的支撑 ,一个民族更需要有精神的支撑。历史的经验证明 ,没有伟大民族精神支撑的民族 ,是不可能长久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在全球化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的今天 ,世界上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文明和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兼并日益明显。在西方文明处于强势的现代化和全球化的世界历史进程中 ,中华文明如何振兴和发展 ,中国人在什么样的精神家园里安顿自己的心灵 ,这应当成为每一个中国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中共中央要求全党和全国人民“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这是一个高瞻远瞩的、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号召。  相似文献   

3.
“无思”是汉娜·阿伦特“平庸之恶”理论的核心,也是贯穿其晚年思考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最初脱胎于阿伦特对极权政治之恶的考查,反映了人的“多余性”,后来被阿伦特视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伦理问题。在道德层面,“无思”意味着个人道德判断能力的缺失。在政治层面,“无思”意味着盲目的服从。而思考活动作为人回避恶、参与公民不服从的必要条件,能帮助人重获精神和政治的自由。  相似文献   

4.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众所周知,世上的志士仁人有作为有成就者,都同勤于学习、善于思索、勇于实践是分不开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最近,由东方出版社出版的青年史学家、《求是》杂志哲史部副主任、编审周溯源著《学与思的足迹》论文集(收集近十多年11...  相似文献   

5.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中分析了“第二谬误推理”的谬误之处:(1)“我思是单纯的”这一命题,只在把“我思”理解为主观统觉的统一性的时候,该命题才是有效的.相反,如果把“我思”看作是实体的单纯性,则是无效的.(2)关于这一命题是如何产生的,分为两种情况:在把我思看作是主观先验统觉的时候,它是分析命题;而如果把我思看作是实体的时候,则是一个虚假的先天综合命题,因此,它只不过是建立在先验幻相基础上的谬误推理.  相似文献   

6.
《人间世》开头一个故事是“颜回见仲尼请行”,其中有这么一句话:“愿以所闻思其则庶几其国有瘳乎。”历来都是以“则”字断。成玄英疏这样说:“颜生今将化卫,是以述昔所闻,思其禀受法言”,就是根据这样的断句为解的。照这样的解释,“思其”之“其”,所代表的应是颜生,而“述昔所闻”的当然也是颜生,只讲颜生——进言者的行为,显示不出他要进言的对象和进言的目的,至于述所闻,与思所禀受,乃是一个意思,为什么要变换一个形式来重说?这样,文便不足于义。陈碧虚《庄子阙误》纠正了这个缺点,他见江南李氏本在“思其”下多出“所行”二字,便用来把“思其则”改做“思其所行”,“则”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通过对哲学的切问,海德格尔对哲学做出了全新的理解,海德格尔因而从哲学之中抽身而出返回存在之思。思哲学之未所思,思完成存在对人的本质的关联。犹如海德格尔之思,禅非哲学,禅对人做出了具有东方品格的观照。一种“不可避免的对话”就此发生,人则是思与禅的这一对话的主题。  相似文献   

8.
孝--中华民族精神的渊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肖群忠 《河北学刊》2004,24(4):64-67
《孟子·告子上》云 :“耳目之官 ,不思而蔽于物 ,物交物 ,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 ,思则得之 ,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 ,则其小者弗能夺也。”人是一种能够自做主宰的动物 ,因而人需要有精神生活。一个人如果没有了精神生活 ,没有了精神的支撑 ,就沦为行尸走肉。没有了灵性的行尸走肉 ,只能算是一种“物” ;这种“物”由于丧失了主体性 ,必将被声色利禄等外物所牵引 ,沉溺而不能自拔。现实社会中 ,许许多多的人只知追逐利益和享受 ,不断地在把自己变为一种丧失精神的“物”。寻找精神的家园 ,安顿好自己的心灵 ,是当代人特别是富裕起来的人的当务之急。一个人需要有精神的支撑 ,一个民族更需要有精神的支撑。历史的经验证明 ,没有伟大民族精神支撑的民族 ,是不可能长久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在全球化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的今天 ,世界上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文明和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兼并日益明显。在西方文明处于强势的现代化和全球化的世界历史进程中 ,中华文明如何振兴和发展 ,中国人在什么样的精神家园里安顿自己的心灵 ,这应当成为每一个中国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中共中央要求全党和全国人民“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这是一个高瞻远瞩的、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号召。  相似文献   

9.
儒家理想人格对现代人格建构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辛丽丽 《河北学刊》2004,24(4):68-70
《孟子·告子上》云 :“耳目之官 ,不思而蔽于物 ,物交物 ,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 ,思则得之 ,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 ,则其小者弗能夺也。”人是一种能够自做主宰的动物 ,因而人需要有精神生活。一个人如果没有了精神生活 ,没有了精神的支撑 ,就沦为行尸走肉。没有了灵性的行尸走肉 ,只能算是一种“物” ;这种“物”由于丧失了主体性 ,必将被声色利禄等外物所牵引 ,沉溺而不能自拔。现实社会中 ,许许多多的人只知追逐利益和享受 ,不断地在把自己变为一种丧失精神的“物”。寻找精神的家园 ,安顿好自己的心灵 ,是当代人特别是富裕起来的人的当务之急。一个人需要有精神的支撑 ,一个民族更需要有精神的支撑。历史的经验证明 ,没有伟大民族精神支撑的民族 ,是不可能长久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在全球化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的今天 ,世界上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文明和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兼并日益明显。在西方文明处于强势的现代化和全球化的世界历史进程中 ,中华文明如何振兴和发展 ,中国人在什么样的精神家园里安顿自己的心灵 ,这应当成为每一个中国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中共中央要求全党和全国人民“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这是一个高瞻远瞩的、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号召。  相似文献   

10.
这是笔者研讨古代文学和文学遗产研究问题的一个集子,除个别篇章外,均选自已经公开发表的文章。《论语》首篇,头一句话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第一》);孔子又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第二》)一个人应当经常学习、终生学习,并且以此为...  相似文献   

11.
面对“绝天地通”与“礼崩乐坏”之社会、政治、文化情境,为重整人心秩序和社会政治秩序,早期儒家提出了自己的伦理政治致思。在其伦理政治致思当中,道德的维系问题也随之凸显。而把经验的观察上升为先验的原则和重传统的保守倾向,则塑型了早期儒家对道德维系问题的思考。在他们看来,伦理王国的达致,不同的人在道德维系中有不同的位置和影响,必须各安其位,各守其道,否则,不仅“礼崩乐坏”,而且天下也将“无道”可言。  相似文献   

12.
出门三件事     
敏于思、慎于言、勤于事。多思考,对不解的事理要不断地思索,终有所得。邹韬奋有句名言:“心常用则活。不用则窒。”更要善于思考。思考问题,不要总是单向思考(也叫习惯思考)有时要反向思考(也叫逆向思考),和分散思考(也叫立体思考)。开动的火车上有位老者拿出一双新皮鞋在鉴赏,忽然从车窗掉下了一只,老者不愠不尤.赶忙丢下剩下的一只。说:“车下的人如果拾起一对才有用。”  相似文献   

13.
《荀子》“制天命”新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苟子·天论》:“大天而思之,软与物言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聘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软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2凡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多年来,不少人认为:这段议论表现的是征服自然、人定胜天的思想。甚至有人认为“仅仅强调征服自然,而不注意顺应自然,不注意与自然相协调,是片面的观点”。①其主要根据是将“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理解为:与其推崇天而思暮它,哪里比得上把天当作物来富养而控制(或驯服、制服…  相似文献   

14.
为学之道     
为学之道张炯▲为学之道,在于持之以恒,锲而不舍。一黄土,可以堆成高山;一涓细流,可以汇成大海,渊博的知识,也靠一点一滴的积累。想一口饭吃个大胖子,那是难以成为学问家的。▲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信哉斯言!实际上,光学习而不能独立思考的人...  相似文献   

15.
面对“绝天地通”与“礼崩乐坏”之社会、政治、文化情境,为重整人心秩序和社会政治秩序,早期儒家提出了自己的伦理政治致思。在其伦理政治致思当中,道德的维系问题也随之凸显。而把经验的观察上升为先验的原则和重传统的保守倾向,则塑型了早期儒家对道德维系问题的思考。在他们看来。伦理王国的达致,不同的人在道德维系中有不同的位置和影响,必须各安其位,各守其道,否则,不仅“礼崩乐坏”,而且天下也将“无道”可言。  相似文献   

16.
反思法教学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人说得好:“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现代素质教育强调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反思法强调在教学全过程中师生主动回顾反思;以思促疑,提倡创新,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充分发挥教学反思法各环节的整体互动作用,促使教育观念的转变,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当前,仍有部分学院课堂教学方法陈旧,学生只是被动听课,不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得不到很好的体现;科组教研活动大多流于形式,即使是集体备课,往往只是停留在共同列出教学目标、重难点、考点之类,基本都是在教参可以找到现…  相似文献   

17.
一、对试点中的我国股份经济实现形式的思考 关于企业内部职工参股。这是只对企业内部职工发行股票的一种股份制形式。这种形式不会丧失全民所有制的所有权,但即使不采用职工入股的形式而采用合理的工资制度和奖金制度,其集资与调动职工积极性两大目的也是可以取得的。故只对企业内部职工发行股票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18.
四十年教学与研究,常以“三勤”勉励自己:勤思。思则聪,思则通,切忌“思想懒汉”:深思熟虑虽难做到,勤思却是成事要诀。  相似文献   

19.
康有为《论语注》认为:“盖学道,贵中行之资,刚柔兼备;而任道,则非志高气上者不能,虽有小偏,终有大成。”明末清初,“中”只能是短暂的不稳定状态,狂者、狷者与“退懦”是三种人生范式。四僧是狂狷之士,而四王则近于“中行”,前者以“甚深之思”、“过情之怨”创作,“虽有小偏,终有大成”,后者以“中行之资”尽付于画,却“因”多而“革”少。  相似文献   

20.
武汉大学哲学系就“思維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題举行了科学討論会。师生們一致認为,世誠同志以否認思維与存在的同一性为中心的各种观点是錯誤的,他的观点必然导向二元論和不可知論的錯誤道路。討論会对以下問題有不同的看法:(1)思維和存在同一的基础是什么?有人認为思維是物質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的实踐也是一种客观的物質活动,因而思維和存在統一的基础就是发展着的物質世界;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