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4 毫秒
1.
印度是一个以印度教为主的多种宗教并存的国家,印度教与印度民族主义相结合产生了印度教民族主义。印度教民族主义的产生与发展直接影响到印度大国理念的形成。印度人民党上台以来,改造了印度教传统思想文化,以“大印度主义”为新印度教思想文化特征,努力把印度建成为一个真正的世界大国。  相似文献   

2.
不少学者认为,印度传统文化有利于印度的社会转型,譬如,印度文化中有许多适应现代社会的哲学精神,包括惯于争鸣的宗教传统,容忍异端的价值体系,立足世俗的公共理性,质疑一切的证辩精神等等.本文从深入解析印度式民主的文化渊源,以及深受印度教影响而形成的"印度价值观"入手,探讨这些相关资源在发展过程中能否为印度带来软实力的问题,以便从更深的层面理解中印文化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相似文献   

3.
印度独立建国后,与陆地周边国家基本上都存在边境争端问题。印度政府不断加强边境管控力量,改革边境管理体制,提高边境管控的技术含量,以解决边境管控的困难。但是边境管控的难题非但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反而愈加难解,其根本原因在于印度的“大国霸权主义心态”和“印度教民族主义”的存在。这些存在也对中印关系和中印边境安全管控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4.
王善英 《贵州社会科学》2007,208(4):106-110
马克斯·韦伯基于对世界诸宗教伦理的研究目的,在考察了西方的新教伦理和中国的儒教伦理之后,接着考察了印度的宗教伦理,主要是印度教伦理.韦伯认为具有传统主义、仪式主义、拒世主义、禁欲主义、神秘主义以及冥思、巫术、偶像崇拜等理念的印度教伦理,没有能像西方的新教伦理那样,促进西方"资本主义精神"的产生,并进而促成其理性主义的兴起,反而对理性主义产生了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5.
印度近代知识分子的形成是英国殖民者经济、政治、文化等政策发展的结果。文章从殖民统治“双重使命”、近代知识分子在印度民族主义运动中的作用和人的现代化三个角度论证了马克思关于殖民统治的“双重使命”论和近代知识分子在印度民族主义运动和现代化进程中所具有的重要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6.
印度本土文化与全球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玉洪 《文史哲》2007,1(5):83-90
全球化打破了民族的藩篱,把各民族文明都卷入了大交流、大融合的浪潮。印度社会正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印度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以印度教为主体的印度多元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高度的凝聚力和极大的同化力,在外来文化的冲击面前不会丧失自我,将重新反思和整合,嬗变出使人耳目一新的、不失民族特色的独特文化。  相似文献   

7.
威廉·琼斯在印度文学研究上坚守人文主义学术传统,以一种超前的世界文学视野和文化多元性理念来观照梵语文学并给予同情理解,超越了西方中心主义的定型思维.他从莫卧儿帝国的文化压制和婆罗门阶层的知识垄断中发掘出大量古代梵语典籍,奠定了英国的印度学的重要基础,并在欧亚大陆上产生了两个深远影响:打破了欧洲人对印度文学的无知,启迪了赫尔德、歌德的世界文学观念;激发了印度人文化主体意识的觉醒和文化革新运动"孟加拉文艺复兴"的兴起.然而,琼斯又受专业主义学术潮流和殖民主义力量的裹挟,他的印度法律研究沦为了殖民统治的附庸.琼斯印度学为当今东西方之间的跨文化理解与交往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镜鉴.  相似文献   

8.
陈晓阳 《阴山学刊》2008,21(4):17-22
关于佛教在印度衰落的原因,中印西方学者已提出种种意见。此外,佛教在印度从未成为一统天下的宗教,在与婆罗门教互争雄长的过程中从未获得过压倒性的优势,这是佛教最终在印度衰落的原因之一;佛教虽然是作为反婆罗门教的“异端”出现,但其主要教义却出自婆罗门教的思想,后在发展过程中为争夺信众又吸收了婆罗门教的许多东西,这更成为佛教在印度衰落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伟大作家几乎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作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具有很大影响的后殖民作家V.S.奈保尔,有没有属于自己的思想?目前国内外学界尚未有所探讨,因其文化背景和创作的复杂多样,这样一个课题显然颇具难度.本文认为,奈保尔的思想可以概括为"生存怀疑论",它以"印度教存在主义"为哲学基础,表现为"背反的同一体"形态,它们不仅反映在奈保尔本人的生活里,更反映在他的许多作品里,讨论奈保尔作品的思想内涵,离不开对其思想的哲学基础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本文集中探讨了有印度教内容的人物栽绒毯的历史渊源、年代以及在新疆出现的原因。根据毯子中于阗文字采用的形式、画面的内容及艺术表现形式,作者把五张毯子制作时间的上限定于公元4世纪中叶。由于载有印度教内容的文物在新疆是第一次发现,这给我们提出一个新课题:和田地区或新疆是否有过印度教的传播甚至存在过印度教社区。通过对和田出土的从战国到唐代末期文物及历史文献的研究,作者认为在汉初至唐初这段时间,或者更早,和田以及楼兰地区不仅有印度教传播的土壤和条件,而且存在过印度教社区。印度教传入的时间应该以贵霜和笈多时期的可能性为最大,路线以克什米尔为主要通道。和田官方文字在4~5世纪时由佉卢文转为笈多体婆罗迷文字,而地毯上同时现有印度教故事和笈多体文字,说明地毯更可能是受笈多影响的产品。传入印度教的信徒有可能是来自印度北部或西北部以及克什米尔地区已经皈依印度教的塞人,他们的到来给早已生活在和田的塞人注入新的宗教热情和自我管理的社会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1.
冷战结束后,印度从其所处的地缘政治环境出发,对本国的战略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整,"西进"战略即是其中之一."西进"战略是印度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环,为印度开展积极的邻国外交创造了有利条件.印度实行的"西进"战略有其历史因素和文化背景,而美国对南亚战略的调整也对印度的"西进"战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目前,印度的"西进"战略已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12.
概要介绍了印度古代哲学的思想脉络及其主要文献和流派的信息、系统、复杂性思想.其范围包括:印度最古老的文献典籍<梨俱吠陀>、<奥义书>中的相关思想;婆罗门教正统六派哲学(数论派、瑜珈派、胜论派、正理派、弥曼差派、吠檀多派)中的相关思想;"异流三派"(佛教、耆那教、顺世论)和生活派(邪命外道)中的相关思想.通过这些介绍,试图简略地展示出印度古代哲学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神秘而深刻的特点和性质.  相似文献   

13.
姜芃 《山东社会科学》2013,(1):74-87,189
作为意识形态,宗教的产生既与特定的社会和历史环境相联系,又有文化上的继承和渊源.藏传佛教也不例外.西藏的地理位置与印度和尼泊尔接壤,其佛教的输入源泉(特别是后弘期)主要来自印度,因此,藏传佛教与生俱来就带有印度佛教的胎记;另一方面,西藏之所以能够接受印度佛教,也与其自然环境、社会结构以及藏族当时的心理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印度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具有高度的精神化和宗教化,主张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与统一。本文认为,印度文化的宗教性或宗教性的印度文化堪称是印度人对人类文明的卓越贡献,就更不用说这正是印度文化的独具特色之处了。  相似文献   

15.
王燕 《殷都学刊》2007,(4):89-92
中国和印度两国间存在着数千年的文化交往,互补性的交流、影响是两国文化关系史上的不争事实。中印文化联系的重要表现之一是我国讲唱文学的体式赓演——追溯中国讲唱文学的历史渊源,向有学者指认中国讲唱文学的发生、发展受到印度因素的能动影响,体制、题材等均存有通同之处;中国傩仪、傩戏之沿门逐疫、民间演艺之沿街念唱的表演形式,与婆罗门教、佛教僧人沿门宣经的教化形式如出一辙,民间演艺者之"夜胡人"、"歧路人"之称谓,更有其印度始源;中国讲唱文学的题材、素材中有不少出自印度,林林总总的"目连"关目均取材于佛经,民间讲唱形式中的"啰哩嗹"音腔亦源于梵语转音;"印度式"结构是我国寓言形式中非常习见的基本构成。  相似文献   

16.
印度的中亚战略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亚战略是印度大国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中国与中亚和印度的特殊地缘关系,印度的中亚战略不可避免地会对中国产生影响,中国应采取积极措施减少这种影响所带来的不确定性,维护好自己的国家利益,同时争取实现中印在中亚地区的"共赢".  相似文献   

17.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与我国国境毗连,是世界几大古文明发源地中距我国最近的一个,印度文化通过中印两国人民近三千年的来往对我国的民族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艺术方面也不例外。本文将从建筑、雕塑、绘画、音乐这四个中国艺术的主要门类来分析历史上印度文化对我国艺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作为陆海复合型国家,印度的海洋战略传统深受南亚次大陆内部政治生态、所处的地缘安全环境和海洋实践活动的影响,并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历史变化,即印度的印度洋时代或日经典时代、西方的印度洋霸权时代或日达·伽马时代和现当代三个时期.在海洋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印度海洋战略传统和海洋安全思想,已经深深嵌入印度的战略文化之中,并对每一时期印度的海洋安全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发挥着根本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印度禁止嫁妆的法案从颁布到现在已近50年,但是,印度并没有有效地阻止妇女所谓"厨房事件"的频繁发生,各地大量报道的有关妇女被焚烧、被杀案件说明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妇女因嫁妆而伤亡的案件不断发生与印度的文化传统、社会变迁密切相关,这种矛盾的现象也说明印度彻底废除嫁妆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20.
面对全球化的冲击,印度和中固两个人口大国都经历了一个社会转型期,并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阶层"中产阶级",由于这个阶层的出现.使两国的消费心理、价值观念、妇女地位都发生了转变,并引发了社会变迁.为此我们想以中产阶级为线索来比较两国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发展中所经历的相似与区别.我们希望通过比较能给人们以启示,给两国的健康发展以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