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世纪初,马君武留学日本期间,最早追随孙中山,在理论和实践上大力宣传和坚决捍卫孙中山及其学说三民主义。他广泛联络爱国志士,积极建立革命团体和创办进步刊物,认真培训军事骨干,始终不渝地致力于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的创立。马君武是孙中山早期革命事业的得力助手和亲密战友,为中国同盟会的创建立下了不朽的丰功伟绩。  相似文献   

2.
欧美政党未能提供革命党是政党的范式,日本朝野人士把孙中山所领导的同盟会称作革命党,当时国内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以及利用会党的策略,使孙中山把同盟会称为革命党而不是政党。  相似文献   

3.
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同盟会的建立使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反清斗争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不久,同盟会派人陆续回国,有的同盟会员来到东北,从此,吉林开始有了同盟会的活动。  相似文献   

4.
冯晓蔚 《中华魂》2017,(2):50-53
武昌首义任参谋长 1904年春,李书城东渡日本,成为日本士官学校第5期的一名士官生。1905年7月,孙中山来到东京,经日本友人宫崎寅藏的介绍,孙中山到黄兴寓所拜访,恰逢李书城也在场,遂相约前往凤乐亭作初次面谈,商议组织革命大同盟之事。经过磋商,于同年8月20日成立了同盟会。  相似文献   

5.
李伽 《源流》2009,(10)
肖友梅,1884年出生于广东中山县,音乐教育家、作曲家,我国现代音乐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音乐之父“。1901年,肖友梅自费留学日本,成为中国第一位出国学习音乐的留学生。1906年,肖友梅经孙中山介绍加入了同盟会,成为该组织最早的成员之一,期间曾掩护过孙中山的革命活动。  相似文献   

6.
赵子云 《金陵瞭望》2007,(24):57-58
四十八年的短暂一生 廖仲恺字思煦.又名夷白,是我国杰出的民主主义革命家。他原籍广东省惠阳县.1877年出生于美国旧金山的一个华侨家庭。17岁时,他回国在香港英文学校就读.后留学日本。1905年参加同盟会,为最早的同盟会骨干之一。从此他襄助孙中山先生积极进行反清革命活动。  相似文献   

7.
绍兴府山的风雨亭,是公元一九二九年为纪念近代民主革命烈士秋瑾而建造的。亭柱悬一副草书对联:“江户矢丹忱,感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此联系孙中山先生所撰。秋瑾,于一九○四年去日本留学,一九○五年七月见到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相似文献   

8.
廖仲恺(1877——1925年),广东惠阳人。少年时代受维新思潮的影响,放弃中国旧学而攻读英语,想以此作为学习西方拯救中国的手段。1902年秋,为了寻找救国真理东渡日本留学。在东京,廖仲恺专程拜访孙中山,聆听孙中山的革命言论,极为钦服,从此追随孙中山革命。1905年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后任广东都督府总参议。1922年后,他积极协助孙中山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和对国民党的改组,真诚地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廖仲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简述同盟会历史及戴季陶与之相关经历的基础上,以戴季陶的有关文章为材料,明确了戴季陶加入同盟会的时间及关系,并重点分析了他对同盟会的认识,得出了以下几方面的结论:(1)戴季陶在1912年4月以前基本上没有论及或提到过同盟会,尽管他在回忆中提到曾在同盟会成立大会上见过孙中山,但实际上在他的其他文献中并没有这方面的资料说明这一点。(2)戴季陶大约是1911年下半年在南洋槟榔屿加入同盟会的,但所留文字资料较少。(3)1912年与孙中山见面以后,尤其是1912年4月以后,他在文章中谈论同盟会的频率较高,所谈问题亦深入透彻。(4)虽然戴季陶是同盟会的会员,但对于同盟会也持有不少批评意见,也给予了希望。  相似文献   

10.
孙中山与留日学生及同盟会的成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同盟会是以中国留日学生为主体,以孙中山革命思想为指导建立起来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于清末留学运动的高峰时期和留日学生汇萃的东京,并长期设总部于此。同盟会的骨干也大都为留日学生中的精英,他们在辛亥革命中起到重要作用。本文拟就同盟会成立前孙中山与中国留日学生的关系作一探讨,以具体地分析同盟会产生的主客观因素。  相似文献   

11.
辛亥革命     
199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八十周年纪念。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开始发动反清武装斗争。1905年中国革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确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同盟会多次发动武装起义,虽都失败,但促进了全国革命高潮的到来。1911年清政府出卖铁路修筑权,激起全国人民的反抗,川、鄂、湘、粤等省发动保路运动,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线。10月10日,湖北革命团体文学社、共进会在同盟会的推动下,发动武装起义,成立湖北军政府,各省纷纷响应,群众自发斗争席卷全  相似文献   

12.
在纪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的光辉节日里,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的历史功绩。它在宣传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传播俄国1905年革命的经验和批判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斗争中建立了不朽功勋;它成为革命党人团结战斗的一面光辉旗帜,统一了革命党人的思想,使许多知识分子从改良主义思想束缚下解放出来,壮大了同盟会的队伍,促进了革命高潮的到来,为辛亥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1905年,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主要成员在东京召开了“中国同盟会”  相似文献   

13.
资产阶级革命家马君武在协助梁启超办《新民丛报》的三年,是他一生中参与报刊宣传工作的一个高潮期,在加盟《新民丛报》的前期,他的办报工作对梁启超的舆论宣传方针起到了重要的阐释与配合作用,是康梁阵营中一名重要的宣传者。在1903年,由于马君武与梁启超在对待民主革命态度上的分歧加大、对孙中山了解的加深及“羽衣女士事件”等原因,马君武与改良派决裂,毅然加入了革命派阵营。这一转变轨迹,可以说是清末报人群体聚合方式由门户意识向政治价值认同转变的一个案例。  相似文献   

14.
为救亡图存,中日甲午战后中国人赴日留学渐成风气。吴玉章为探寻救国救民真理,毅然负笈东渡,留学日本。吴玉章留学日本期间不但亲身参加了1903年中国留日学生的拒俄运动和1905年的反取缔斗争,而且还加入了同盟会积极追随孙中山先生从事组织政治暗杀、创办革命报刊、联络会党势力等反清活动。留学日本期间的一系列革命活动,是吴玉章早期革命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客观反映了清末革命党人筹备辛亥革命的奋斗历程。  相似文献   

15.
1966年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00周年。为筹备这一盛事,1963年春,周恩来总理指示中国革命博物馆要大力收集孙中山和同盟会元老、国民党左派廖仲恺、何香凝、柳亚子等人的文物。为此,柳亚子家人将他遗留的文献资料、诗文手稿等共6000余件捐献给博物馆。  相似文献   

16.
根据目前可靠的资料来看,孙中山“平均地权”的主张,最早是1903年在日本东京创办军事学校时提出来的。1905年7月,在东京召开成立全国统一革命政党筹备会议上,“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被正式确定为同盟会的纲领。同年11月,孙中山在为《民报》写的发刊词里,将这一纲领归纳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其中,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就是“平均地权”。 1906年,孙中山先生主持制订的《军政府宣言》里指出:“平均地权,文明之福祇,国民平等享之”。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末期,清王朝正在世界资本主义的大潮中颠簸着。中国处在生与死、兴与毁的十字路口上,走入近代中国变革激流中的孙中山,誓以革命的暴风雨洗刷祖国身上的耻辱和污泥,再以合众政府之模式,营建一个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国大厦。1892年从香港雅丽西医学院毕业不久的孙中山,带着生物进化论的思想,同一个少年时代就志趣相投的老同乡陆皓东,从广州北上天津,企望找到救国救民之路。那时中国在封建主义清王统治下贫穷落后、任人宰割,外边面对的世界则是一些富强先进,又到处侵略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孙中山力图冲破封建体制,但又难以摆脱改良主义的羁绊。在天津他上书李鸿章,要求变法,提出“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他说:“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孙中山选集》上集第8页)他认为如果光绪皇帝,励精图治,抓住变法的主动权,通过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照着俄日之楷模去作,中国就可以经维新而走向富强了。孙中山在日本时候,正值戊戌变法之后的1898年10月,康有为、梁启超先后也逃到日本。政治的流亡,忧国悯时的心绪,加之对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势突飞猛进的好感,便兴致极浓地阅读了日本欧美之书,理解和吸收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为求改良,他同陈少白急于会见康有为,欲同其“商谈合作”,与梁启  相似文献   

18.
爱国民主诗人柳亚子(1887—1958),江苏吴江人。他年才二十岁时,就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献身于辛亥革命,曾任孙中山的秘书等职。清末民初,他与陈去病等创立南社,作为同盟会的外围组织。社员有黄兴、床教仁、廖仲恺、沈钧儒、沈复生、邵力子、马叙伦等。立志以诗文为武器,投向时代斗争的洪流。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初南社作家马君武曾经翻译了为数不少的外国文学作品,由于当时中国的境遇和马君武本人曾在日本留学的经历,他的这些文学翻译与日本文学界有着一定的关联,他对拜伦、雨果、歌德等西方作家的认识受到日本文学界的影响,但也有着作为中国人的明确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0.
辛亥革命后,为了调和南北冲突、阐明实业报国的主张和宣传民主共和的思想,1912年孙中山应袁世凯的邀请到北京共商国事。在北京期间,孙中山与袁世凯会晤、参加同盟会改组、出席各界欢迎会……这些活动是孙中山先生践行民主共和的写照,他不顾自身安危、利国福民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为当今建设和谐民主的社会和早日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而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