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新世纪以降的城市文学相对缺乏城市精魂的大背景下,弋舟以城市的“生活感”和城中人的“生命感”为内核,自觉重构了一种全新的城市整体经验。弋舟以小说创作回应了当下中国城市在发展转型时期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审视了城中个体的生存境遇和精神困境,勘探了时代的精神状况。弋舟在小说中以有情的姿态消解冲突,解析生命,抚慰灵魂的叙事伦理,对于拓宽当下城市文学叙事的精神边界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德”—“育”生态论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无力感是现代德育面临的困境,这一困境根源于“德”—“育”生态的危机,德育模式必须与一定的道德精神相适应,这种适应不是个别要素的适应,而是教育生态的适应。“德”—“育”生态是在教育学意义上决定德育效力的重要概念。现代中国德育必须确立“德”—“育”生态的理念,并致力于“德”—“育”生态的理论建构与现实建设,新的“德”—“育”生态的建构是走出转型时期德育危机的重要突破口。  相似文献   

3.
19世纪正值英国工业革命时期,这一时期英国诗歌中的城市书写有着鲜明的工业革命的烙印,很多诗歌不但展现出工业革命带给城市人的生存困境,也揭示了英国城市化过程中给人们带来的精神幻灭.贫富的差距和精神的贫乏最终让人们开始思念曾经的田园牧歌,于是,“逃离城市”成为了19世纪诗歌中的另一个主题.  相似文献   

4.
构建新的城市文化,首先要梳理城市历史文脉,发掘文化个性与内涵。无锡作为工商文化为主流文化的城市,发掘整理、提升工商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品格,是目前研究城市文化的重要一环。文章首次从理论高度提出了“锡商”概念,指出发掘“锡商文化”的重要意义,对锡商的群体价值进行了梳理,对锡商的历史贡献进行了追溯论证,并在此基础上对锡商文化的内涵和精神特征进行了深入阐述和概括提炼,从而确立工商文化是无锡主流文化的观点,也首次对锡商精神质素进行了理论层面的论定。  相似文献   

5.
鲁迅笔下后知后觉的阿Q荒诞、愚昧、滑稽,最善于用“精神胜利法”麻木、安慰自己,那是旧时代农民无可奈何的困顿栖身。新时期以来,城乡对立被打破,新生代农民颠覆了传统生产领域,异化生存空间。在逃离村野,又被城市所拒绝的困境中,游走在“家”的退隐与“根”的漂移的迷途,重释阿Q精神成为智慧的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6.
数字孪生城市作为现阶段探索智慧城市治理的新型模式,其本质是利用智能技术在虚拟空间中对现实的物理城市进行精准复刻,借助克隆的孪生城市进行模拟、预测和干预城市的运营和治理,其主要优势在于造就了一种系统智能化和干预智能化相结合的全过程智能,形成了“全景映射”“极致可视”“虚实融合”“即时交互”的智能治理结构。数字孪生城市的快速发展在催生新一轮城市治理革命的同时,也面临着数字技术发展困境、虚拟现实融合困境与现实治理协调困境等诸多挑战。因此,必须强调数字孪生城市的底层逻辑是对城市属人性本质的不断深化,只有让技术手段和人文关怀共同进步、相得益彰,才能让城市的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将城市治理体系现代化成果真正转化为不断改善的生活品质。  相似文献   

7.
从中西城市文化的比较看构建和谐城市管理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城管执法遭遇的困境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许多法学家和社会学家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解困的办法。本文试图从比较文化的角度,分析城管陷入困境的深层次的原因,以求从根本上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本文认为,导致城管执法困境的深层次原因是“官本位”的法律文化传统以及由此导致的城市管理模式的陈旧和落后。所以,培养法治精神和创新城市管理模式是解决困境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8.
在北京这个有着特殊的历史传统、特殊的现实环境、特殊的城市定位的城市中进行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固然需要体现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共性,更为重要的是必须突出北京的特色。由于特有的地位和条件,北京应该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再创新三者并举的前提下,把力量部署在优先发展原始创新和重点发展集成创新上;突出“以人为本”的原则,围绕“宜居城市”进行创新型城市建设;以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为切入点,带动整个三农问题的解决,进而突破实现创新型城市的重点和难点;培育和弘扬与北京特殊城市定位相一致的“北京精神”,建设和发展与北京特殊城市定位相一致的“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培养和确立北京市民的创新意识,围绕“北京人文”实现和体现创新。  相似文献   

9.
城市文明、城市功能与城市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正日益成为人类最主要的生存与发展空间,21世纪的城市化应该更关注城市文明的扩散和辐射效应。城市精神的提出标志着城市文明进入“后建设”时期,城市功能建设将是连接城市建设和城市精神的中介,以“生活”为中心的“三生(生产、生活、生态)”是现代城市的基本功能。城市文明的提升是一个渐进过程,城市精神的核心是现代的市(公)民意识,“海纳百川”的开放性和多样性是城市精神的基干。  相似文献   

10.
现代社会对生命个体的“异化”是穆旦诗歌的重要主题之一,穆旦在三个层面上对“异化”展开抒写。第一,通过对“被压迫、被蹂躏的肉体”的诗性表达,抒写战争以及现代社会规训体制中身体的异化体验及其反抗;第二,通过对“二十世纪”、“八小时”等现代时间意象的深度观照,彰显“现代时间”中生命个体的“异化”生存;第三,通过对现代城市“灿烂整齐的空洞”的象征化抒写,展现了现代城市空间中生命个体的“异化”生存景观。穆旦对现代生命个体“异化”的抒写是其对现代中国生存困境的诗性表达,这是穆旦精神探索内在悲剧的外在体现,在更深层上彰显了中国语境中现代性的内在困境。  相似文献   

11.
“人”发展到现在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身体而缺乏精神;第二阶段身体与精神并重。现在人类则正在向第三阶段即“新概念人”阶段发展,未来的“人”本质上是精神的“人”。人的身体已经不再适应世界的发展,人类现在最需要解决肉体的局限性问题,最需要解决精神的延伸和承传问题。人类应该改变“人”的观念,应该进行“人”的思想革命,发展人,从而建立新人,也建立新的人类社会。建立现代新人应该着手两方面:一是解决身体的再生或长生的问题;二是解决精神的延传问题,要让精神以活体的方式继承。“人”的精神应该是累积性的、持续性的不间断的发展,而不是循环式的,一切都是从头开始。  相似文献   

12.
“镇改市”是我国基层行政体制改革的试验,也是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对基层行政区划改革做出的有益尝试。以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空间格局为目标指向,通过激活中小城市的发展“命脉”,改变单纯依靠经济推动乡镇发展的路径依赖,实现“农民城”向新型城镇的跨越,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探索。然而,随着改革的推进,缺位的行政规划设计、有限的乡镇管理能力、被异化的政绩观念、社会组织发育不成熟以及市民文化普及不到位等,对“镇改市”的推进造成一定程度的制约,成为“镇改市”过程中难以回避的现实问题。问题的化解离不开政策的引导、技术的支持和法治的保障,这三个维度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共同为“镇改市”改革的顺利实施“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3.
微电影作为新兴的媒体形式和营销载体早已备受关注,而其在城市形象建构和传播中的作用刚刚崭露头角。特定城市空间内的微电影在本土化叙事中彰显城市现代性的追求,展示城市地理景观以及塑造城市群体形象,本土微电影本身亦成为一种仪式化的城市媒介地标。利用微电影呈现城市形象的同时,还能传递给受众地方感审美和城市精神认知的双重体验,蕴含着城市现代生活的市民话语,牵动市民的集体记忆和情感共鸣,福州本土微电影的城市形象建构,丰富了形象传播的维度,值得关注与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中国哲学的当代趋向,应当是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互和谐的语境下,以现代化为主要思考鹄的,通过西学传输中的相互融透,中国哲学将以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管理哲学的研究为主线并推进其向前递嬗,进而形成“综合创新”的中国哲学之主流。  相似文献   

15.
“尚未”是德国哲学家布洛赫所提出的希望哲学中的核心概念。布洛赫认为,“尚未”代表着希望,是推动人类发展的内在力量。在“尚未”的引领下,早期教育中的幼态持续、儿童发展的非特定化以及本能都有了新的意义和价值;“以望为本”的视角下,儿童的游戏精神、儿童的想象力以及丰富的儿童文化都富含发展价值。在实际的早期教育实践中,我们可以用刻意“留白”的方式影响儿童,走符合天性的自然主义道路,以乌托邦精神共筑面向未来的儿童乐园,最终实现面向未来的,“以望为本”的教育蓝图。  相似文献   

16.
鲁迅精神已经是中华民族精神“回心轴”上的一个关键性定点。鲁迅生命的“回心轴”是生成于鲁迅在人生绝望之海的洗礼碰撞中,本真意义上一次探底式的生死抗争;是生成于近代以来中国“千年未有之大变”的瞬间裂缝中,各种新旧力量为争夺“权威”的中心舞台而展开殊死搏斗的混乱中的一个奇迹。鲁迅精神之所以成为民族的“回心轴”,是因为他不仅在历史的高速旋转的漩涡中准确的介入了“那个不动的轴心”,参与并融进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区,并且开拓性的扩展延伸了民族精神新的生命生长点。鲁迅精神的“回心轴”指向既是历史的又是时代的,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今天在民族复兴的当口,我们只有整体上及时而精准的承接好鲁迅生命“定点”的把手,重新唤起民族精神生命“回心轴”的新一轮探寻与澄明,以及由此展开“定点”式的决断行动,才能够躲过卷入历史虚无“黑洞”的危险。  相似文献   

17.
大学师生关系是高等教育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对关系。探究大学师生关系的概念、特性与维度,实际上是对“什么是大学师生关系”“如何辨别大学师生关系”以及“如何评价大学师生关系”三大问题的回应。大学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力的存在,是大学教师与大学生之间所形成的相互影响力与作用力。大学教师与大学生基于知识发生交往而形成的高等教育联系即为大学师生关系,其具有教育性、独立性、自由性、创造性、精神性等独特属性。交往与知识是大学师生关系研究的两大重要观测维度,其中,交往是大学师生关系存在的前提条件与决定因素,知识是大学师生关系的生发动因与重要目标。理想的大学师生关系形态应该是紧密型交往与平权型知识的良好契合。  相似文献   

18.
大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密切相关。教师的专业精神、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是其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由于工程学科的实践特性,所以,大学工科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应是促进技能性知识的增长。技能性知识是大学工科教师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实践性、感悟性、意会性和语境性特征。大学工科教师技能性知识的获得有三条进路:在“现场”中“跟随”学习;在“语境”中互动、感悟;在“对话”中理解与共享。   相似文献   

19.
试论复合时代的图书馆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梳理图书馆精神的研究成果,认为它可分为“一般精神”和“特殊精神”,而且后者才是图书馆界研究的重点。当今复合时代的图书馆“特殊精神”应是求知好学、服务育人、平等互助和团结协作精神。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新常态”的思想对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启示,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文化精神。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新常态”主要反映为监管“速度”和“质量”并重的效率观,力求一般性与特殊性相平衡的方法论和在继承中不断创新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