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 毫秒
1.
邓凡 《社科纵横》2007,22(12):34-35
当前,我国正处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阶段,"诚信友爱"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从目前我国的行政管理实践来看,构建"诚信政府"的理念还没有深入人心,而政府失信会影响全社会的信用体系建设。本文就构建诚信政府的重大意义作了分析,并且对政府诚信在经济、法制、道德等方面的作用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2.
卫东 《社科纵横》2006,(11):24-25
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型社会。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文认为新型工业化道路适应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社会正义是社会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内容,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世代追求的崇高目标和保持社会稳定的深层次基础.从社会正义的视角来解读以人为本,对于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黄海华 《探求》2006,(Z1):13-14
党中央明确提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腐败是社会存在的毒瘤,是导致社会不和谐、不稳定的重要因素,它直接降低了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认同度.反腐倡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做好反腐倡廉工作.  相似文献   

5.
曹富英 《社科纵横》2009,24(3):142-143
构建和谐社会有赖于教育的和谐。以人为本是和谐教育的永恒主题;民主法治是和谐教育的内在要求;公平正义是和谐教育的两大基石;和谐教育是诚信友爱的教育、充满活力的教育、安定有序的教育。  相似文献   

6.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定春 《社科纵横》2006,21(1):23-24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转型期中国社会发展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的新要求。早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就提出并多次使用“和谐”一词,强调要“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使“社会更加和谐”。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并把它作为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再一次强调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要求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并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当前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7.
和谐社会的内涵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等重要的价值要素,法治与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等价值要素是统一于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之下的,因此,在法治与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等价值要素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天然的联系.这种联系借助于法制得以体现出来,在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的过程中,法律制度的制定须能够体现出民众对社会和谐的追求与尊重.因此,除考虑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情况外,在法律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更要融入中国民众当前的日常生活伦理,在此过程中,尤其要重新审视法律与道德在伦理上的关系,以期在硬制度与软制度各自拥有独立空间且能够实现良好互补的前提下实现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8.
王凤娟 《社科纵横》2006,21(3):88-89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梳理“和”与“何以致和”的基本路径,以求得“达致和谐”的实现途径。“和谐社会”意味着一个更加注重相互尊重,更加注重人性的社会。和谐社会应该是利益协调、诚信友爱的社会。因此,培育公民道德是实现和谐社会的伦理保障。  相似文献   

9.
葛华 《探求》2006,(Z1):26-27
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相处的社会.因此,作为街道,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保持和体现党的先进性,就是要做好发展地区经济、构建社区党建新格局、妥善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扎实为民办实事等工作.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社会公平正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卫东 《社科纵横》2005,20(5):29-30
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型社会。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文认为必须高度重视社会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正视我国收入分配不公对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合理统筹社会资源分配。  相似文献   

11.
王丽 《江右论坛》2007,8(8):4-7
构建和谐社会有赖于构建和谐教育.本文阐述了和谐教育性质和意义,论述了和谐教育是一种民主法治的教育、公平正义的教育、诚信友爱的教育、充满活力的教育、安定有序的教育和以人为本的教育.  相似文献   

12.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有的政治伦理,亦是和谐社会的基本价值目标。而公平正义的实现是以民主法治为前提的;诚信友爱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人际关系要求,因为人们的相互关系反映着社会的整体和谐程度,共建共享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高伦理,体现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际过程和最终结果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武三中 《探求》2006,(Z1):9-10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构建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社会理想和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着眼于我国改革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借鉴国外一些执政党在社会整合方面的经验教训,审时度势、顺应民意提出的一个新的重要战略思想.它的提出为党的执政目标增添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崭新内容.  相似文献   

14.
梁林泉  戴小华 《探求》2006,(Z1):55-56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任务,强调要按照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农民的政治参与是其表达利益的直接体现,让农民有序政治参与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农村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社会的确存在大量分配不公和贫富差距扩大现象。分配不公造成的直接后果是违背公平正义原则,严重损害社会的道德信念,进而影响社会稳定。这是当前我国构建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障碍。  相似文献   

16.
人口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以来,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成为我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和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十六届五  相似文献   

17.
和谐社会的多学科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当前的一大理论命题和现实选择,从多学科领域进行探讨和解读,和谐社会又有不同的内涵:在哲学视野下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在政治学领域内是民主法治的社会,在经济学看来是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在伦理学研究中是诚信友爱的社会,在社会学视角下是公平正义的社会,在管理学体系中是治理和善治的社会。多学科解读可以使我们从更高的视野和更广的角度,在理论上去丰富我们对和谐社会这个科学命题的理解,同时也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有益的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18.
徐明玉 《社科纵横》2008,23(5):161-162
构建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已成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重大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构建和谐社会的条件有很多,但最重要的主要有三个,第一是温饱,第二是法制.第三是文化.其中,文化应该属于最高层次,这是因为,建设和谐社会,最重要的因素是人,而文化正是直接作用于人的,直接决定着人的思想、人的行为.和谐文化是构建全面协调、稳定有序的和谐社会的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再到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对于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深入认识的过程,体现出越来越明显的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的倾向。在战略意义上,“和谐社会”体现了国家发展的价值取向。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而先进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只有先进文化的引领、社会才能朝着正确、快速、稳定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0.
谢立中 《社会工作》2009,(19):47-48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标志着中国社会发展进入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主题的新阶段。和谐社区的构建则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而志愿服务弘扬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体现了人与社会的相互融合,也体现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区的内在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