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适曾明确指出自己的文化观是"充分世界化"并非"全盘西化"。其禅学研究的文化向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方法论上以西学检视中国传统治学方法,并强调两者的相通性;二是在禅学史料的搜集、选择上的世界化眼光和反传统倾向。胡适禅学研究的文化向度,使其禅学研究带有一定预设性,因此而饱受争议,但依然对之后的禅学研究产生了极大影响。对中国文化走向的关注是胡适禅学研究的根本问题意识,所以从文化观视角来考察其禅学研究,有助于理解胡适反传统学术风格的成因。  相似文献   

2.
陈独秀和胡适在中国现代史上是两位极为重要也是备受争议的人物。他们一生的经历及学说,早已成为人们所关注和研究的对象,其中五四时期的思想是研究的一个热点。五四新文化运动实际上也是一场伦理革命运动,陈独秀提出伦理觉悟是"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的思想,点明了伦理革命的重要性。陈独秀和胡适五四时期的伦理思想在基本点上是一致的,但也存在着种种差别。在人性论方面,陈独秀主张"性善性恶论",胡适主张"性无善无恶,可善可恶论;"在对待中国传统伦理方面,陈独秀主张彻底抛弃别尊卑、明贵贱的"三纲之说",胡适则主张"一点一滴"地改良。作为五四时期的新派人物,陈独秀和胡适的伦理思想在当时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于我们今天的伦理建构仍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3.
董德福 《求是学刊》2002,29(2):114-117
蒋梦麟是现代中国著名教育家 ,反对顽固守旧和全盘西化 ,主张引进西方文化 ,建构亦中亦西的文化体系 ,热情讴歌五四新文化运动 ,提倡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 ,追求个性自由的现代教育理念 ,有力地配合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他对五四的缺点进行了理性的反省 ,为后人提供了一份极具价值的思想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4.
胡适思想三题李翔海一、全盘西化与实用主义胡适究竟在什么意义上赞成中国文化走“全盘西化”的道路?这是一个让人感到不无疑惑的问题。一方面,他明确申言“我是赞成全盘西化的”,但他同时又声称,这只不过是“取其上者得其中”。与此相应,即使到了晚年,他也依然不忘...  相似文献   

5.
日本文化论:解析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勇 《日本学刊》2007,(6):86-98
"日本文化论"是个经久不衰的热门话题。中外学者提出过各种学说和假设:有人注重其固有传统而认为属于"东方文化",有人着眼于西化层面而主张属于"西方文化";有些学者强调其"模仿"特色,有些学者渲染其"独创"倾向;加藤周一倡导"杂种文化"学说,石田一良提出"变形玩偶"假设。作者对上述各领风骚的论说逐一解析,在此基础上渐次展呈"组装文化"、"嫁接文化"的构想。最后以"书籍之路"为视点重构"日本文化论",指出日本通过从中国输入书籍培植东方传统文化基因,由此创造文化的机制既非模仿也非独创,作者名之为"再生文化"。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以西方文学作为自己摹仿创新的榜样,是五四时期众多作家的共同主张,是当时的一种普遍倾向和时代风尚。但西化倾向或是全盘西化之说,是后人概括出来的。它的确切内涵是指当时那种以西方文学规范为追求目标,对西方文学给予充分肯定,对传统文学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冷淡的社会倾向。五四前后文学中西化倾向,是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变革的一个产物,它的形成与自晚清以来的外倾社会心态密切相关。作者指出,两种文化的接触中,不偏不倚的“折中主义”难以做到,或偏于内倾,或偏于外倾,大量事例说明,向先进的文化学习与借鉴,对自身文化的发展是有好处的。五四文学的西化倾向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7.
论胡适与"学衡派"在文化建设观念上的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玉 《求是学刊》2004,31(1):102-106
在如何设计和建设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的问题上,胡适与学衡派表现出实质性分歧.胡适是理论家,但更是实践家,他的贡献更在于开文学和学术的风气之先.学衡派所主张的昌明中国之真文化与输入西方之真文化,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8.
吴光 《浙江学刊》2005,(4):13-14
黄宗羲最有特色的思想是他的新民本思想.之所以称为"新民本",就因为他已经超越了自<尚书>、<孟子>以来在君主专制制度下传统儒家重民、爱民、为民请命的旧民本范式,而开始走向民治、民有、民主的新范式.黄宗羲说"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是对君主专制的深刻批判;他批判君主的"一家之(私)法",主张建立"天下之(公)法",呼吁"有治法而后有治人",反映了其朴素的民治思想;他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则揭示了他朴素的民有、民主思想.  相似文献   

9.
《社会》1987,(1)
郭齐勇在《武汉大学学报》1986年第5期上撰文,就中国现代化发展模式与文化传统的相互关系问题,对时下海内外学术界提出的“儒学复兴。说、“彻底重建”说和“西体中用”说提出异议,提出了他的“新的综合”说。郭文认为,主张“儒学复兴”说的海外华裔学者关于现代化决不等于西化的论断,对于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的特殊价值的发掘,都是正确的和有益的。但是,“儒学复兴”说至少有四点谬误:第一,把多元的、多民族的、不同时空条件下的、上层和民间的中国文化简单地归结为儒家文化;第二,在造成东亚五地区经济起飞的经济的、军事的、政治的、文化的复杂原因中过于强调了文化因素并把它等同于儒家伦理;第三,贬低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导  相似文献   

10.
张菲  陆卫明 《唐都学刊》2004,20(3):142-144
胡适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扮演了双重角色,这使得他的中西文化观凸现出复杂多变的面貌。胡适认为在现代世界,文化是立国的关键。他主张用"评判的态度"对中西文化进行双向扬弃,最终再造中华新文化。他预见了世界文化的形成,并再三强调了自由和容忍在文化发展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断断续续几十年的东西文化争论中,胡适坦率地表白,他一直“很不客气的指摘我们的东方文明,很热烈的颂扬西洋的近代文明”,颇有代表性。本文试对胡适谈论东西文化问题的理论,即他的文明观及文化的自然淘汰选择论,进行些探讨和评析。一胡适是实用主义者,他关于文明的根源和本质的分析,就是以实用主义哲学为根据的。  相似文献   

12.
文化转型中的中国文艺思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社会的文艺思潮基本上可以用古典主义概括,它体现了个性不发达状态下的审美理想。在第一次文化转型时期,五四新文化运动瓦解了古典主义,现实主义成为文艺主潮。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变化,现实主义逐步被革命现实主义所代替,继而演变为新古典主义。随着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改革,进入第二次文化转型时期,新时期的现实主义思潮,即新现实主义思潮随之产生,它打破了新古典主义崇高风格的一统天下,在充分个性化的基础上,各种风格百花齐放。  相似文献   

13.
(一) 在我国近代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一直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全面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潮,一直阴魂不散,曾出现过三次高潮. 第一次全面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高潮,发生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五四”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历史发展中曾有着伟大的历史功绩,这已被历史所证实.但是,也无可否认,在新文化运动中,采取了新文化与传统文化完全对立的态度,在批判封建礼教的同时,全面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1929年.胡适为《基督教年鉴》写的《中国今日的文化冲突》一文中,反映和代表了这一思潮的观念.在文中首次使用了“全盘西化”这个提法,他认为:“我们必须承认我国情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他说:“我们  相似文献   

14.
大哉孔子美哉《论语》--纪念孔子诞生2550周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本命 《唐都学刊》2001,17(1):96-101
孔子是永远值得我们尊崇和纪念的文化伟人.作为政治家,他主张以"礼让"治国,提倡"仁义",对为政者提出严格要求,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作为思想家,他关于"仁"的学说成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其影响深远.作为教育家,他主张"有教无类",提出全民教育的思想,开创了民办教育的先河.在教育教学中他特别强调思想品德的教育,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训练,是一位非常成功的教育家.孔子的思想言论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5.
胡适非常关注伦理道德问题。他认为新文化运动必须研究的十大问题中,孔教、礼教、贞操、婚姻、父子、女子解放以及教育改良等七大问题都与伦理道德问题密切相关。虽然他没有留下完整系统的伦理学著作,但他却为伦理道德的许多方面提供过新的规范,产生过巨大的影响。由于胡适伦理思想本身的复杂性,学术界对其评价分歧颇大。本文试图对胡适的伦理思想作出较为客观的评论。 一、“充分西化”的道德改革论 胡适是个唯心主义者,正如美籍华人学者林毓生所说:胡适的“思想中占主要地位的是以思想为根本的整体观思想模式”①,因此他终身致力于文化运…  相似文献   

16.
晚清及民国初年的一系列社会变革证明"立国"的前提是"立人",而"立人"的首要任务是改造国民旧有的劣根性.继梁启超为代表的立宪派和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之后,五四新文化运动再次掀起了改造国民性的社会思潮.在这一主流话语的影响下,倡导"为人生而文艺"的文学研究会尤为致力于儿童文学的编辑工作,意在通过儿童文学来教育、塑造儿童的国民性.  相似文献   

17.
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反思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后现代主义在中国是一个并不轻松和容易的话题. 后现代主义与后殖民主义在世纪末中国文化"场"的文化过滤和思想互动,必然发生一系列的文化折射和问题变形.事实上,当代中国知识界、学术界和艺术界确实出现了一种"后现象",即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后结构主义(甚至有人提出后当代、后革命、后东方主义)等一系列新思潮的涌动,而影响最大的当是后现代主义和后殖民主义.后现代主义进入中国语境后问题不是变简单了,而是变得更为复杂.这倒不是因为中国属于前现代或在时间断裂中走向现代,而是传统、现代、后现代、东方和西方、后殖民话语一下子搁上工作平台,使得问题的当代处理变得相当棘手.这一状况促使我们必得弄清后现代的范畴及其基本精神,因为其与当代中国形象的塑形和基本问题的解答,有着非此不可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自明治维新以来的对外开放政策,使日本这个华夏文明边缘上的东方古国已经相当西方化了。例如在东京,除了皇宫和几处神社保留着传统的建筑风格外,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纵横交错的高架公路,几乎使你分辩不出与西方的现代都市有什么区别。而且,“西化”已经渗透到日本人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日常生活之中。例如在政治上实行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在经济上废除家族财阀而实行股份公司制;如此等等。也许正是由于“全盘西化”,才使得“国际化”的目标成为普通日本人的生活观念。然而,“全盘西化”外衣下的日本人又特别崇尚传统文化。有一位美国人曾说:“日本缺少文化传统而又崇尚传统文化”。这句话的前半句似乎有些偏颇,而后半句确  相似文献   

19.
《求是学刊》2021,(1):55-62
如何对待本国传统文化是任何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都必须解决好的问题。一百多年以来,人们始终在保守与激进"、全盘西化"与"保存国粹"所组成的文化谱系当中左摇右摆、左支右绌、进退维谷,形成了近代中国极富悖论性的"激进-保守"的文化困境。新时代以来",两创"文化观中蕴含的辩证统一的思维方式、从容自信的文化心态、可解析性的文化认知、实践取向的文化标准分别替代了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或自卑或自负的文化心态、整体主义的文化认知、或内或外的文化标准,从而超越了"激进-保守"的文化困境,开辟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20.
五四时期是激进思潮集中爆发的时期,其主要表征是整体性的反传统和整体性的西方化。立足当代语境,我们应该充分肯定五四激进思潮的历史价值,也应该看到它多方面的缺失。五四激进思潮的缺失主要包括: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民族文化的虚无意识、归咎于古人的无能心态、以己之短比人之长的"弱人政策"以及总体性西化的"认知不足"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