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曹延莉 《理论界》2009,(8):32-33
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是内在统一的,科学发展观是从发展的角度求和谐,构建和谐社会是从和谐的角度促发展,二者统一的基础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以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遵循客观规律,科学地、合理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坚持以人为本,为了人、依靠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统筹兼顾,协调各方,全面协调可持续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
科学发展观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揭示了发展的本质和核心在于坚持以人为本,指明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途径,为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和生动体现。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是内在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走和平发展道路建设和谐世界等重大战略思想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努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在理论上坚持继承与发展相统一、规律性认识与价值观相统一、理想目标与实现途径相统一取得的理论创新成果.这些重大战略思想和理论创新成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和谐社会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创新成果之间有着内在联系和相互关系,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4.
以科学发展观为根本指针实现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保障促进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落实.只有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才能不断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只有不断构建和谐社会,才能真正实践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内在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5.
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石,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成果,是指导社会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依据和理论指导;构建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和生动体现;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是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6.
持续改善民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永恒主题,始终把民生问题放在首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效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生产力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明确了根本任务,加速了建设进程,并使我们找到了发展的正确方向和科学的方法.本文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8.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辩证统一性。二者有内涵宽泛程度不一、哲学层次高低不同之异,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言,科学发展观更具有宏观性与统领性,因而彼此各有侧重,自成体系;二者有现实依据、价值取向和基本路径相通之同,因而彼此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有机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相似文献   

9.
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间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施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趋势和逻辑结果;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科学发展观的指导,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动指针,揭示和规定了其构建的现实道路。  相似文献   

10.
持续改善民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永恒主题,始终把民生问题放在首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效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是我党在新时期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两次重大的创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途径;构建和谐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力量源泉和最终落脚点。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内在价值取向,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发展是物质世界的基本特征之一,发展主要是人的发展;和谐是指事物多样性的有机统一,即"和而不同"。发展与和谐是我国当代社会的双重主题,也是我国当代社会发展的双重张力。它们一体两面、辩证统一。"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为科学、合理地处理两者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当前,我们应在"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指导下,正确处理好我国当代社会中发展与和谐的关系,努力提升我国当代社会中发展与和谐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张振华  刘翠芬 《阴山学刊》2006,19(5):117-120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体现。它的提出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结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全面系统和谐的社会,它应当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4.
政治文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保障;构建和谐社会为政治文明建设提供发展契机,为政治文明建设提供重要条件,和谐社会是政治文明建设的最终目标.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是辩证的关系,要加强政治文明建设,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使两者有机地统一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生产力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明确了根本任务,加速了建设进程,并使我们找到了发展的正确方向和科学的方法。本文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6.
李抒望 《南方论刊》2006,(11):11-13
在学习贯切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的过程中,搞清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对两者的关系认识越深刻、把握越准确,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动就能越自觉、越坚定。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辨证统一的,其内在统一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杨仕奎  贺建云 《齐鲁学刊》2006,42(4):118-12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奋斗目标,它坚持了以人为本、进一步提升了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升华,是对社会协调发展的新要求,有着深刻的伦理意蕴。具体来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突显与提升了人的主体地位,丰富和发展了人的本质,重申了人的理性精神,整合了人的价值系统。  相似文献   

1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目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相似文献   

19.
全面小康、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从十六大到十六届四中全会两年多时间内提出的三大概念.这三个概念前后相继、环环相扣,三大概念的提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需要.三者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和谐社会与全面小康是长期历史过程与特定发展阶段的关系,而科学发展观又是建设全面小康和构建和谐社会所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20.
构建和谐社会与建设政治文明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政治文明以和谐社会为理想追求,和谐社会则以政治文明为构成要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互为条件、互相渗透,并共同承担着规范公共权力的运行、推进人权事业的发展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等重要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