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运用跨层次理论分别从企业、产业集群、区域经济三个不同层次研究创新体系路径,对纵向一体化与"准一体化"机制、嵌入与协同机制这两种创新企业集群化路径进行了契约解释,以深圳(汕尾)产业转移工业园为例,构建了从区域、集群到企业三个层面的创新联动机制,在深圳(汕尾)产业转移工业园协同一致的多层次模型中,从企业、集群到区域的多重创新目标在各个层面都具有协同一致性。  相似文献   

2.
《东岳论丛》2017,(12):102-107
物流市场分割、物流大通道建设滞后是造成我国长期物流成本高、产业有序转移和要素资源配置难以推进、物流整体运行质量低的重要原因,加快构建便捷通畅的跨区域物流网络和物流大通道有利于跨区域物流合作与资源共享、助力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对于促进物流业转型升级、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联动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至关重要。体制机制和利益格局成为制约物流网络体系和物流大通道建设的重要因素,综合考虑未来全球和中国经济发展重心位移,以及生产和消费空间分布对贸易(国内和对外)的需求,我国的物流网络和大通道体系应主要由国内跨区域物流通道、跨区域国际通道和城际通道所组成。在物流大通道建设中要注意以下问题:(1)物流大通道规划要适度超前,既要依托现有综合运输网络,又要适度超前,避免重复建设、产能浪费、同质化竞争;(2)构建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发挥通道内各种运输方式组合优势,促进各种运输方式深度融合,提升物流体系综合能力;(3)完善支持物流大通道建设的相关政策,包括创新通行管控政策和统筹利用财政、金融等政策带动社会资本参与物流通道工程建设等;(4)构建跨区域物流合作机制,强化运行协同管理,提高通关便利化水平。  相似文献   

3.
承接产业转移是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有效途径,而对产业转移的承接离不开金融支持.安徽省近几年对长三角产业转移的承接规模明显加大,但是要保证持续大规模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必须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的力度.本文在对安徽省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过程中金融支持存在的不足进行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安徽省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优化区域金融生态、强化"区域金融概念"、深度融入长三角金融一体化体系、健全融资体系、构建必要的融资平台、灵活利用货币政策工具、健全信贷管理机制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危机应对的区域应急联动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受地理环境和地质条件等影响,我国的一些重大自然灾害和公共危机事件大都呈现出了明显的跨区域特征:事件本身跨越了多个行政区域,需要区域内政府共同应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也逐渐呈现出区域化发展的态势,这使得建立跨区域的应急联动机制有必要也有可行性.我国应依托现有区域合作资源、构建"沟通、协调、支援"的多层次、网络状区域应急联动模式和"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相互救援"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5.
工业革命以来,生产要素逐渐实现了跨区域、跨国别的流动与转移,从而形成了企业群为追逐利润而在区域之间、国家之间的产业转移。从演化经济学的视角审视,在经济系统中,产业只有适应市场环境,才能在经济选择中被保留下来并继续发展;若产业不适应市场环境,就会在经济选择中被淘汰,这与生物界的自然选择是同一道理。产业转移从不适应旧的市场环境而迁移到新的市场环境,在经济"自然选择"中生存下来,不仅从新市场环境主体获取要素,也会给新环境的市场主体带来福利效应。产业转移引致的区域福利可以分为居民福利、企业福利和政府福利三部分,其区域福利效应是一个增量效应。基于此,可以从产业转入区和产业转出区两个方面,分析出我国东部和中西部之间的产业转移引致的双重区域福利效应。  相似文献   

6.
越来越多的跨行政区公共问题对传统行政结构和模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区域公共品"问题的论述多限于区域公共品"生产"环节的技术性改进,而对其"供给"环节少有关注.对"供给"环节中地方政府的主导性角色进行重新审视并在此基础上对现有的地方政府合作协调体系进行法制化制度下再造,才是解决当前我国区域公共品问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我国长期以来在生态环境治理中的体制机制障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公园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构建和治理能力的提高。而国家公园生态环境保护的整体性对跨区域环境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以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环境保护为视角,通过对祁连山国家公园跨区域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现状的调查,分析其运行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对有效提升国家公园生态环境保护跨区域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效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文章在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环境与产业梯级分布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产业和要素向东部沿海地区的持续集聚已使我国经济活动分布出现了"过密"和"过疏"问题.近年来东部沿海地区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出现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新趋向,但这种产业区域转移同时又受到一些市场因素和制度因素的阻碍.产业区域转移是企业在市场机制引导下的自发行为,政府要积极搭建产业转移的平台,营造良好的产业区域转移环境.  相似文献   

9.
现代化污染防治体系构建是保持良好生态环境质量的有效手段,是实现美丽中国目标的重要保障.现代化污染防治体系建设应充分运用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公众共同参与的污染防治体系,畅通多元主体协商、对话和互动的渠道,凝聚全民致力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识,形成全民共同参与生态环境防治的合力.要尽快建立并完善现代化污染防治体系责任考核机制、全域环境质量智慧预警体系、环境污染问题协同治理机制、现代化的公众参与监督通道、跨区域环境大数据共享开放机制,有效解决现代化污染防治体系构建存在的主要障碍.  相似文献   

10.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将会出现诸多亟待解决的区域性问题.在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解决区域性的公共问题;提供区域性公共物品,协调地方政府利益;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实现区域跨越式发展,要求地方政府转变职能,扩大对内开放,启动内需发展战略,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跨行政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当前关中—天水区域经济发展中区域合作机制构建主要建议是建立跨行政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以及跨越行政层级的地方政府合作机制,包括信息沟通机制、利益协调机制、激励约束机制、政策合作机制、监督保障机制和应急联动机制等.通过扩大对内开放与构建跨行政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实现区域一体化向纵深推进.  相似文献   

11.
在构建与农地金融发展相关的基本概念框架的基础上,梳理发达国家农地金融发展经验,以及国内农地金融试点现状和存在问题,在全面完成农地确权、建立农地综合信息系统、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要加快构建有效的农地金融机构体系、农地金融政策体系,基于区域发展状况,统筹发展农地抵押式和存贷式金融,促进"三大国情"下的我国三农问题破解和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城镇化,进而有效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12.
"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了逐步实现不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战略目标.在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汲取能力存在较大差距的情况下,要实现该目标,必须充分发挥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重要作用.为此,必须调整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价值取向,更加强调公平正义原则和均等化目标.同时,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必须从做大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清理归并专项转移支付和重构对口支援体系三个方面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3.
后发区域中小企业和其他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全球化挑战,就是在"全球价值链"的笼罩下求生存和发展.以后发优势理论发展研究为起点,提出应当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后发区域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进行研究,进而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分析,构建后发区域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技术升级-产业升级-技术创新"路径,以应对领导型全球价值链,使后发优势的潜在可能成为现实,并提出后发区域中小企业的个体努力、构建基于学习能力的企业技术联盟、构建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合作体系,重点扶植中小企业集群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居住证管理制度作为户籍制度改革的一项"过渡性"工具,通过"累积赋权"配置社会福利资源,为有条件、有能力的农业转移人口定居并落户城市开辟了通道。分析上海"居住证积分+条件转户"的管理模式和广州"保基本+积分入户"的管理模式,发现大城市的积分指标体系和积分标准的"人才"偏好明显,普惠性赋权范围相对"保守"。单个城市积分赋权的"时间连续性"与缺少"跨区域指标赋权转移"衔接机制的矛盾,将导致农业转移人口流动的区域固化。应顺应普惠型市民化和落户型市民化趋势,不断完善积分赋权指标体系,通过建立积分指标可替代机制、动态性公共服务配置机制和跨区域指标赋权转移衔接机制,让进城农民更好地享有城市社会福利资源。  相似文献   

15.
十九大明确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构建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数,利用2007-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对我国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行测度发现:我国东部和西部省份基本公共服务水平领先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省份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则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不同省份各项转移支付政策的促进效应也存在异质性.为此,我国还要持续完善央地财政分配体系,改善中央和地方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体系,加快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法律法规建设,以促进我国各地区财力均等化,促进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相似文献   

16.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比较复杂,跨区域转移就业使农村劳动力呈现大规模的往还流动,且大量转移的劳动力与城市化不能对接,这极大地影响了目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此要继续消除制度的障碍,但重点是要加快区域发展战略调整,改变生产力布局的不均衡,促进中、西部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推进中、西部的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长期而又艰巨复杂的任务.从云南省保山市农业、农村工作实际来看,农村公共设施薄弱、农村公共事业滞后、农村公共服务缺失等"三个公共"问题困扰着新农村建设.构建农村公共服务新体系的主要措施包括加快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机制;加快建设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步伐;加快构建农村服务新体系;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和劳动力转移培训;加快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和健全村民自治;加快建立农村公共服务多主体供给体系.为此,在宏观决策层面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现阶段我国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政策基本上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在城市化的快速进程中,一系列针对性较强的政策出台,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局限,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状况依然令人堪忧。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仍存在着碎片化、流动性欠缺、转移接续不通畅等难题。鉴于流动人口存在的现实性与长期性,应从中长期的全局性高度重新审视与流动人口相关的各种政策与制度,致力于构建覆盖流动人口的全国基本社会保障统一模式;构建能衔接城乡、区域社会保障体系的转移接续机制和异地缴付模式;有序地构建更加公平与可持续的社会保障服务转移支付与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9.
州际协议:美国的区域协作性公共管理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州际协议是美国<联邦宪法>所期望和促进的一种最重要的州际合作机制和跨州区域治理机制.它是美国联邦主义背景下各州依据宪治原则构建的一种自主治理跨州区域公共事务的重要机制.通过这种机制可以组织起各州之间的制度性区域公共管理行动,构建跨州区域协作关系,以此推动跨州区域共同事务走向协作性和一体化治理,其目的主要是保证各州的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区域财政能力是否均等关系到能否实现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通过研究发现,经过转移支付的调节,四大区域间财政均等化的水平有所改进,但区域内东部、西部地区的财政非均衡性较为明显,转移支付的财力均等化效果一般.在引入区域财政标准人分配模型后,度量出均等化区域内各省财力均等化的真实缺口,表现为中部、东北地区的财力均等化缺口较小,标准人财力分配比较均衡,而东部、西部地区的标准人实际财政支出与标准财力的缺口较大.据此,建议提高中央对各区域纵向转移支付的均等化水平,及构建区域财政横向均衡与转移支付制度,以提升区域财政均等化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