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是在完成对德国古典哲学批判和对异化劳动政治学批判基础上生成的,其开辟的生态哲学新地平在于把自然界好与坏的问题归结为生产的好与坏、社会制度的好与坏。唯有实现生产的生态化、建构起真正的人与人平等关系,才能创造出美丽和谐的自然世界。生产生态化的核心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物质变换本身内在要求人与自然之间权利义务的平等交换,以及将物质变换置于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共同控制之中。物质变换的劳动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合理化奠定了全新的实践基础,为自然界的复活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人与人建构平等关系而共享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成果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2.
生产力范畴的本质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这种物质变换是否协调直接关系到生产力能否可持续发展.马克思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断裂导致生产力发展的源泉——土地和劳动者遭到破坏,自然生产力下降,社会生产力极大浪费,使生产力的发展严重不可持续.为了防止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断裂的发生,实现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马克思开创性地提出使自然资源得到永续利用;劳动力得到全面发展;劳动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生产;建立适合生产力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关系等一系列极具实践性的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3.
论马克思“自然人化”论中的生态美学思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克思的《1 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 ,从人的劳动实践和劳动异化的诸多关系中 ,提出了“人化的自然界”的理论 ,认为人和社会都是“人化的自然界”,人是依靠对于自然的人化才得以造成自身、造成社会、造成科学、造成艺术以至造成属于人的一切。人在“人化的自然界”的实践创造中 ,同时在自由自觉地创造着人自身的美 ,而不是违背自然规律引起自然对人的损害。这里有真正与人的自由自觉本质相适应的“人化”,也有与人的自由自觉本质实际相反的“人为”,这后者的实质是人在自然界中的迷误 ,自然则以异化的形式报复人类 ,构成为“压迫自然”与“自然异化”的实际过程。当前存在于世界范围的生态危机、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 ,使人从不同角度向马克思的《手稿》寻求认识和解决矛盾的智慧  相似文献   

4.
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是马克思主义物质变换理论的重要含义。从本质上来看,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是一种生态经济关系。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人与自然的异化导致物质变换的断裂,干扰和阻碍人和自然之间正常的物质变换关系,导致生态危机的出现。生态经济能够全面地实现人和自然之间正常的物质变换过程,是物质变换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5.
杨学功 《江汉论坛》2002,42(10):45-48
构成马克思哲学自然观的基本特征,或者说把马克思的自然观与一切旧唯物主义自然观区别开来的本质之点,是马克思哲学视野中“自然”的社会-历史性质。换言之,“人化自然”是马克思自然观的合理域界。马克思的著名命题:“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不仅具有价值论的意义,而且具有存在论的意义。解决当代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可以从马克思这种实践中介的自然观中获得必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论人化自然与地球环境问题莫茜“人化自然”的思想,最早是由马克思在其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他认为,人作为自然的和类的存在物,为了印证自己的本质力量,要“实际创造一个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的自然界”,①“〈……通过工业而形成──尽...  相似文献   

7.
美的本质是一个争论了两千多年的难题。而这个难题的焦点又是自然美的问题。为了解开什么是美特别是自然美之谜,国内外一些美学家,运用马克思早期谈到的“人化的自然”的理论,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推动了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但是据我们看来,“人化的自然”的理论不能解决美的本质问题。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谈到人的感觉或感官的形成时,提出了  相似文献   

8.
<正>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抛开物质资料生产的社会形式,即抛开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就只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人和自然之间的这种物质变换的能力就叫生产力,它是生产的自然关系。而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又总是由人们的具体劳动引起、调整和控制,并通过人们的具体劳动实现的。所以,生产力就是劳动生产力,也就是人们通过具体劳动改变自然物使之采取适合人们需要的形态即产品形态的能力。正如马克思所说:“生产力当然始终是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的生产力”①,“在同一时间内创造出更多的产品”,就意味着“劳动的生产能力更大”。劳动生产力,按其产生的本源和途径,可分为劳动的社会生产力、劳动的技术生产力和劳动的自然生产力。劳动的社会生产力指的是由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即协作所产生的生产力。马克思说:  相似文献   

9.
随着技术与人的关系愈来愈密切,以及对马克思和海德格尔比较研究的加强,在技术的视域下对二者关于人本质的理论进行比较研究十分必要.在技术活动与人的生成关系层面,马克思的工具理论具有实践性特点,而海德格尔的用具理论则具有使用性的特点,这一差异导致其对人本质形成作用的不同;在生产的社会性和形而上学的生产层面,马克思关注的是处于物质资料生产中的具体的人,海德格尔尽管分析阐述了“上手状态”,却没有为人找到一个坚实的物质基础;在技术对人的异化层面,马克思将技术的异化与资本主义社会的技术运用联系起来,而海德格尔则仅从形而上学的角度对技术进行了批判.马克思立足于人的实践劳动和物质生产,从社会角度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技术运用以及由此造成的人的异化,从而与海德格尔“此在”理论中人的本质理论和技术异化的形而上学分析有重大的区别.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从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和一致性方面来揭示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一方面强调自然的优先性,另一方面也指出人在劳动实践中的主体地位。马克思还通过对物质变换裂缝的深刻批判来考察资本主义的生态危机。马克思把实现"人类同自然界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确立为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社会三者关系的最高价值目标。马克思的自然观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其生态批判至今仍具有生命力,也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武器。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及其存在论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践概念在马克思哲学中处于核心和基础地位。不同于亚里士多德最初使用实践概念指人的政治生活,马克思把物质生产活动纳入实践范畴,并创造性地使之处于某种基础地位。马克思的实践概念蕴含感性、对象性、活动性三个密不可分的维度。理解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必须克服认识论意义上的单一解读,从存在论的意义上把握:实践是人化世界的根据和基础;是人类社会的前提、本质和动力,是人的本真存在的现实表现和确证。  相似文献   

12.
<正> 一自然美的本质在自然的人化,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但自然美的这种本质是由多层次构成的。它的第一个层次,或者说它的基本前提和总体特征,就是自然人化本身。自然的人化与否,体现在它和人的关系上就是两者是和谐统一,还是彼此对立。早在人类产生之前,自然当然谈不上人化。即使在人类社会的始初,由于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生产技术和经验都非常贫乏,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十分艰难,一时还难以将自然人化,人和自然的关系还不可能达到和谐统一的境界。马克思、恩格斯说:“自然界最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已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同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象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象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在这种情况下,人只能受自然的统治。自然  相似文献   

13.
“实践”是整个马克思哲学、美学和当代中国实践美学的核心概念.实践是人类的有目的、有意识的对象化的感性活动,是一个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人的人化)相统一的过程,人类的实践是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生存而进行的处理人与自然、社会(他人)、自身之间关系的感性的、现实的活动.与此相对应,实践也可区分为三大类型:物质生产、精神生产、话语生产.话语生产对于人类来说,是一种具有实践本体论意义的活动.从物质生产要过渡到精神生产,就必然地要依靠话语生产这个中介因素.从其本质来看,人类的社会实践(物质生产,话语生产,精神生产)都应该朝向自由性审美发展,从而建构起审美和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14.
仰海峰 《学术研究》2024,(1):26-34+177
“自然”概念在马克思那里有着不同的含义,即受费尔巴哈影响下的合乎人性的自然思想,这是带有哲学浪漫主义意味的自然;先在性的自然思想,从中可以理解人的活动的有限性;人化自然,在生产逻辑与资本逻辑的不同维度具有不同的意蕴;作为外在强制力的自然,主要指资本主义社会对人与自然的强制性,这是一种“似自然性”意义上的自然。这些不同的自然思想,对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形成了三种不同的理论逻辑。  相似文献   

15.
白刚 《河北学刊》2007,27(1):12-17
在伦理学的意义上,马克思哲学是区别于传统德性伦理学的“制度伦理学”。在马克思制度伦理学的视野中,人不再是制度的附属物,而制度却是人的自由本质的表达和外化。资本主义制度在根本上是人的本质的异化表达,是对人的制度性否定,因而是一场“人的本质的灾难”。共产主义作为超越资本主义的新制度,是人的自由和个性解放的真实表达,是真正实现了制度正义的“自由人的联合体”。  相似文献   

16.
读《欧阳智花鸟画选集》(俄罗斯)1993年出版.我想起了马克思在(1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著名的“人化的自然界”的思想.在马克思看来.从整体上讲.人虽说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的形成物.但人在自己的实践中形成了一种具有创造能力的族类本质.他不单是  相似文献   

17.
实践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物质前提的思想就是马克思的物质观或存在论,是指人物这个实践的存在物、纯化自然存在物、人化自然存在物的三维存在物;人类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或人类全部社会历史的本质展现过程就是实践的思想,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同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全部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根本区别之所在;社会生产的理论不是“两种社会生产”,也不是“三种社会生产”,而是四种社会生产的理论;社会基本规律不是“两条社会基本规律”,而是四条社会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自然观与绿色生产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自然观是理解绿色生产力的基础,它认为人与自然之间是统一的,是通过劳动而建立的物质变换关系;劳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背后还有着更为本质的人与人的关系;在马克思的自然观基础上,绿色生产力才能统一生产与环境之间的对立,才能从理论走向现实.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人化自然”的思想,他指出:“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6页。以下均只注页码)。马克思关于“人化自然”的思想,同他的整个哲学思想一样,是对德国占典哲学的批判继承。黑格尔首先提出了“人化环境”的思想,他说:人只有“把他的心灵的定性纳入自然事物里,把他的意志贯彻到外在世界里的时候,自然事物才达到一种较大的单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经济哲学语境中的“实物”有两个基本的特点 :物是“生产物” ,体现的是感性的人的主体实践本质 ;物是“社会物” ,体现的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如果说前者体现了与旧唯物主义 (传统哲学解释框架中 )抽象物质观的根本区别 ,那么后者则体现了对资产阶级经济学传统的积极扬弃。马克思的实物观 ,重在揭示和透析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诸“物相”———商品、货币、资本等具体历史形态———的主体实践本质和社会关系向度。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马克思社会关系方法论 ,对于当代人寻求扬弃物化和人的解放之出路仍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