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共意识的现代生成需要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综合创新推进.观照当代中国现实,不仅公共意识的现代阙如是个不争的事实,而且国家与社会的分离是其现代生成的客观前提、宪政体制的健全是其现代生成的制度基础、公民文化的塑造是其现代生成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加强公民素质建设是建立法治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和参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公民素质建设可包括以法治意识、权责意识、合作意识和美德意识为主要内核的公民意识与以公共理性、政治参与、包容宽恕和正义感为主要特征的公民能力两个部分。需要从社会整体教育的视角出发,通过多种有效路径和方式,积极推进公民素质建设卓有成效地开展。  相似文献   

3.
公共空间意识是公民对自己在公共空间中的地位、应享有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的自觉意识,它以公共空间为生成场域,以公民身份为塑造主体,以关怀和共享为价值意蕴。共享时代语境下公民公共空间意识培育的内涵与价值体现在:促进价值共识的生成,培育公共规范意识,提升公共参与意识,加强共享意识教育。公共空间意识的培育无法脱离公民的公共生活,公民可以在公共交往、习惯养成、公共协商、公共合作中逐渐形成公共空间意识。  相似文献   

4.
建设一个成熟的公民社会,不仅需要进行制度设计和建设,更需要进行公民道德建设,需要挖掘和发挥儒家人学思想中的"自性"道德修养理论的现代价值,呵护公民道德品质的自我生成,培养现代公民的生命共同体意识、责任意识和慎独能力.  相似文献   

5.
公民意识和公民一样,对于我国来说是"舶来"概念.志愿活动也是来自于并且兴盛于西方的社会性公共活动.随着我国建立现代国家的推进,现代市场的、自主的社会的生成,公民身份的确立,以及更深层次的个体公民意识的确立就成为题中应有之义.公民意识的确立是个人作为国家成员必须建立的身份意识.公民意识的确立能够推进公民更好地理解公民身份、履行公民责任与义务,维护公民权利.志愿活动是培育公民意识的有效途径,通过志愿活动,公民理解公民意识的构成,认识公民身份的意义,进而寻求公民权利义务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协商民主中的公共治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当代西方政治哲学复兴之后兴起的协商民主理论与现代公共治理的理论和实践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逻辑关联性。协商民主的研究视角使我们看到公民社会的思想意识、精神状态以及公共利益、美德等价值观对于现代公共治理的重大意义。引入协商民主理论,倡导公共治理中的对话与协商、积极的公民参与意识与公共精神,可以促进政府与公民、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在公共治理中的良性互动,由此也将促进协商民主与善治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困境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民参与是现代社会民主制度赖以存在的基础,我国公共政策制定机制的完善离不开公民的政策参与。公民的政策参与.有利于实现公共政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有利于实现和扩大公共政策体系合法性基础;有利于促进公众监督及保证政策的公共价值。我国的公共政策制定机制存在以下困境:主体性困境、渠道性困境、信息性困境、组织性困境。对此,应提高公民自身的参与意识与能力;畅通及完善参与渠道;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提高公民的组织化程度。  相似文献   

8.
政治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条件。现代社会的政治文明直接影响着公民社会和公民文化建设。中国政治现代化的根本目标是通过提升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认同感,实现由“臣民文化”向“公民文化”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在公民意识日益觉醒、公民参与日趋广泛的现代社会,在对公民、代议者、公共管理者,三者关系重新厘定的基础上构建现代公民治理理论,为社会治理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途径.虽然目前我国基层社会践行公民治理还存在着公民社会不成熟、公民文化有待推广、公民意识淡薄、公民能力低下、公民治理制度不健全等障碍,但仍可以因地制宜地探索并践行有中国特色的基层公民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0.
现代社会需要现代公民,公民的生成是现代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建设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需要公民教育的有效开展,公民教育对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的效用和意义,主要体现为它在建构政治关系、培育政治意识、引导致治行为、传播政治文化、通达政治民主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从价值维度的层面来考察公民教育,有利于维持我国政治体系的稳定运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提高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水平.  相似文献   

11.
政治社会化是进行政治文化传播,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政治公民的过程。确立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将影响到合格公民的培养。形成合适的公民与政治国家之间的关系,是政治社会化的价值取向确立的依据,在现代社会中,公民政治社会化的价值取向的内容应该是:自我独立的主体意识与社会公共意识、权利与义务统一意识、责任意识、正义与契约意识。  相似文献   

12.
增强公民意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是实现我国跨世纪宏伟目标、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因此,探索公民意识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寻求强化我国公民意识的途径方法,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公民意识是一种现代社会意识公民意识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它是伴随着“公民”这一概念的出现而产生和形成的。在古代和中世纪,有“臣民”“子民”的说法,但无“公民”的概念。近代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变革社会成员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的人身依附关系,确立体现商品经济所需要的平等身份关系。在资产阶级革命首先…  相似文献   

13.
公民意识培植与思维方式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意识是公民自觉地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以公民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基础,将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现代民众意识.公民意识体现了公民对国家事务的参与和对政治权力的诉求,是公民素质的重要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基础和条件.公民意识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培植"的结果.公民意识培植必须实现从传统思维方式向现代思维方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14.
公民意识是实现新疆现代社会治理和长治久安的基础,是边疆多元社会价值整合的工具。对新疆公民主体意识、国家意识、参与意识、法律意识、平等意识、道德意识等方面的全面调查分析显示:新疆公民具有一定的公民意识,但处于比较基础的阶段,且整体状况较为复杂。应进一步加强公民教育,将公民意识内化为各民族的认知,外化为具体行为,逐步形成各民族的群体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15.
公共治理作为新的社会治理模式,需要政府、机构与公民通过商谈与对话达成共识最终实现善治。其中,公民正义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德性,它主张公民既能自觉地遵循正义的社会制度以及出于对话而达成的社会共识,又能主动地参与公共政治生活以获得社会共识,以及理性地批评与修正缺乏合理性的公共政策,最终实现公民与公共治理的双重正义。  相似文献   

16.
《江西社会科学》2016,(7):217-222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党和国家孜孜以求的执政目标。参与式预算是实现财政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路径。国内外的实践经验,国家党政层面的支持,公民意识和参与能力的提升等,为我国参与式预算的发展初步铺垫了可行性的基石。同时,参与式预算还存在层级、范围和水平等限度问题,需要面对不能逾越的边界。在未来的发展中,参与式预算需要以实现参与式民主、社会主义民主为目标,激发大众的公民意识和参与能力,让参与成为一种"优良生活",并且提高公共治理的效能和觅得更广泛的社会公正。  相似文献   

17.
李辉 《理论界》2014,(2):1-4
马克思通过对19世纪市民社会的研究发现,人与人的关系在物质交往中发生了异化,市民社会成为有产者对无产者剥削和压迫的资产阶级社会,必将被"自由人的联合体"所取代。当前,中国的民间社会正在形成。与西方的市民社会相比,中国的民间社会有着自己的生成机制和逻辑功能,由于社会制度的差异,二者有本质的不同。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社会的功能由批判向建设转向。基于我国政府与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公民参与公共生活可以有效地影响或决定国家政策走向,争取公民多元利益的实现,同时民间社会也是防止政府公共权力异化的强大监督力量。通过培养公民意识、提高公民素质、增强民间组织的自治性,可以促进民间社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贵族精神是西方政治法律传统中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现代公民社会是现代社会发展演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经历了古典时代的公民政治、中世纪的等级社会和转折时期的文明化之后,西方传统中的贵族精神已经内化为西方政治文化的主流传统之一.在现代政治条件下,作为贵族精神文化传统合理内核的公共精神、参与意识、道德担当等有助于公民社会的成长发育.  相似文献   

19.
公民公共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的匮乏和非理性财富观是导致我国社会公益精神面临困境的根本原因.要把公益精神化为公益行动、被动公益变为主动行善、做到由旁观到参与,需要强化公民教育功效、创新公益行动激励机制、夯实公益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公民身份的特殊产生途径与现状需要我们提出与之相适应的中国公民身份理论。公民身份由制度、意识与行为三个层面的内容构成。公民身份意识的培育,需要国家通过公民教育的途径,把公民身份的价值意义、个体与国家的关系、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个体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关系以及公民个体之间的关系,内化为一种个体伦理与集体伦理。在这种内化伦理的基础上,通过公民在政治话语与社会核心价值构筑过程中的参与行为,通过把权利转化为行使权利,以及通过公民对社会共识与社会合作的推动,建设一种自由的、参与的、服从的和被包纳进来的积极公民身份,并通过这种公民身份的建设来实现政治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