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冷 《中文信息》2006,(8):148-149
在夏日的倾情中体味山林间的温馨和浪漫,是我们这些碌碌的上班族们的夙愿。而美丽的天台山早已成为了我们锁定的目标。在车友们的相约下,我们一行8辆车26个人怀着激动的心情从成都驱车出发,经过成(都)-温(江)-邛(崃)高速,大约2个小时。  相似文献   

2.
<高唐赋>所展示的高唐山是簸箕形,它的现实原型是客观存在的蒲矶山.蒲矶山是簸箕山的别称和俗读,是由山形如簸箕而来,与高唐山的总体样态相一致.簸箕山与云梦泽隔江相对,因此,<高唐赋>中的顷襄王对高唐观远处相望,而没有涉江登临.宋玉对高唐山所作的多方面描写.均取象于蒲矶山一带的自然景观,二者可以相互印证.高唐山名称的生成,很大程度上来自它的簸箕形.楚语把周边凸起中间凹空的器物或地形称为"唐","唐"的原始内涵兼有高和空两种意义,并且和楚语存在密切关联.<庄子>书中的"唐"字均取其冲虚空无之义,在相关篇目能够一以贯之,带有楚语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木叶山是契丹祖源地、发祥地,故辽代皇帝频繁前往祭祀。对木叶山的祭祀,包含祭山神、祀天以及祭祀祖先等寓意。辽太宗时期佛教已很盛行,辽太宗遂变革传统祭山仪,将祭拜观音一环增加到祭祀木叶山的活动中。辽太宗即位初期,祭太祖庙、祖陵等祭祀祖先活动非常频繁,祭祀木叶山的活动基本伴随祭祀祖先的活动进行。从天显八年(933)开始,辽太宗祭祀木叶山的次数随着其祭祀祖先活动次数的减少而减少了,且祭祀木叶山的活动大多在游猎过程中举行。  相似文献   

4.
以《山海经》及《穆天子传》的具体描述与当代交通史、地质学、考古学的成果相印证,确认了"舂山"、"钟山"、"珠泽"等古地名的当代位置,并再次验证了《定位"古昆仑山"》一文对"洋水"、"黑水"做出的判断。  相似文献   

5.
黄土地上的“花儿王”——马生林花儿及宁夏花儿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夏六盘山山花儿,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马生林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项目代表传人。六盘山山花儿传承久远,20世纪30年代的王洛宾深受其影响。马生林深受地域民间民族民俗文化影响,一生倾心于花儿演唱,对六盘山山花儿与河湟花儿的异同、花儿演唱与花儿积淀、花儿创作等都有自己的深刻体验。在宁夏花儿世界里,他最具代表性。花儿的原生态保护,是花儿保护与传承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王辉 《兰州学刊》2012,(3):217-219
受中国宋元禅文化影响而发展起来的日本五山汉文学是日本汉文学史上承上启下的重要发展时期。文章以早期五山诗僧天岸惠广的《送笔》诗为例,通过对该诗进行考释和鉴赏,管窥其中蕴含的丰富的中国文学、艺术、文化内涵,从而揭示日本五山禅林接受元代中国文化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7.
76南雁荡山     
南雁荡山位于浙江省温州市南部平阳县境内,海拔1070多米。景区内,儒、道、释“三教荟萃”其中,道教景点较多,也较突出。南雁荡山的道教有两大派,一是以仙姑洞为主流的正统龙门派,一是以五十丈宫为主流的天师道正一派。  相似文献   

8.
汉代士人以禁释琴,把琴视为禁邪节欲之具。这种定性不是汉代士人对琴所作的牵强附会的解说,而是渊源有自。从字源学角度考察,琴在造字之初就具有封藏、收敛之义。从乐器的音质特点来看,琴声轻柔婉曲,与之相应的弹琴动作也以抑敛为主。以禁释琴理念滥觞于先秦,汉代士人对琴所作的定性与之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9.
吕世宏 《晋阳学刊》2005,41(5):24-26
重新解读山西浮山唐玄宗亲撰<庆唐观纪圣铭(并序)>一文的第三自然段,发现"汾阳之龙角山"一段属于插叙文字,并非写浮山龙角山.高祖时代的汾阳龙角山与玄宗命名的浮山龙角山系两座山.高祖时代的汾阳龙角山即今日介休龙脊山,碑文中的汾阳指唐代汾州.浮山龙角山原名羊角山,高祖时改浮山县为神山县,玄宗时才更名龙角山.  相似文献   

10.
吴锐 《人文杂志》2007,(2):159-164
当前学术界寄希望于从豫西或晋南寻找最早的夏文化,本文认为夏文化的文化渊源可能在渭水上游。上海博物馆藏战国竹简《容成氏》所记汤伐桀、桀逃亡的路线是戎遂→鬲山氏→鸣条之遂→南巢氏→苍梧之野。本文对最后两站南巢和苍梧提出新解,认为它们都在今陕西东南、湖北西北的汉水流域。桀逃亡的意图是想从东方鸟夷大本营逃脱,进入西北夏人的老根据地。陕西在中国上古史框架中的地位需要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11.
晋宋时期,随着山水文学的出现,自然日益成为文学的独立审美对象和重要写作题材,对这种新兴的文学类型,当时的文论家是如何看待的?自然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是否上升到理论的自觉?文论家们对自然与文学的关系及文学中的自然描写持何种观念?这些问题关系到此期的山水文学研究及文学观念的考察.本文试图以刘勰的<文心雕龙>为中心,对这些问题做一梳理.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对山进行审美观照始于先秦,而先秦时代众多涉及山的描摹的文学作品中,最早且最具代表性的为<诗经>,<诗经>中有1/5以上的篇章涉及山.山在这些篇章中传达出的主题内涵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家国情感、生命意识和道德品格,其影响非常深远.  相似文献   

13.
新兴阶层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凌小萍 《兰州学刊》2005,(3):229-231
新兴社会阶层的形成和崛起是在中国的特殊历史环境下出现的,本文分析了新兴阶层产生的历史背景、阶层的理论划分依据、利益诉求及阶层的社会功能,综合学术界观点对新兴阶层进行合理的定性与定位.  相似文献   

14.
黔东梵净山临济禅宗法脉正宗,源远流长,自明代即直接传承破山法脉,与梵净山妙玄一系合二为一,形成妙玄、天隐、圣符三枝灯系,自成梵净山临济禅宗传灯系统,代代相传,直至晚清以后,仍绵延不绝,直到民国后期.因之梵净山临济禅宗的风格亦带有破山临济禅法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明代前期(1369-1487),就儒学而言,有在朝的儒学与在野的儒学(心学)之分,就诗学而言,有台阁体与山林诗之分。台阁体关注富贵气象,山林诗关注隐逸气象;台阁体以取法雍容典雅、明丽高华的盛唐七律为特征,山林诗则致力于承续从陶渊明到王、孟、韦、柳的一脉。台阁体与山林诗的分野,其形成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儒学的分化无疑是重要背景之一。台阁体与在朝的儒学,山林诗与在野的儒学(心学),存在着密切而内在的关系。对此一关系的揭示,可以深化对明代前期诗学、儒学以及两者之间关系的认识,并为哲学与文学关系的思考提供一点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6.
胡梅仙 《阴山学刊》2005,18(2):22-26
根基于大定、明昌词坛的金末元遗山词的突起把词心和词境都推向了一个纵深的境界,遗山词是在既有金词的土壤上多方承继和创新的丰硕成果,其不仅与金的特定时代、地理环境有关,更与金文化中传统主流思潮儒家文化的失重及多元文化空间的形成有关;而金中期词表现出的旷逸、恬淡、清新、朴质的多重风格无疑是遗山词最直接的丰厚土壤。遗山词率真尚情的主观抒发是对于金词主情观念高扬的承继;山水田园在遗山词中的境界变得更为阔大;遗山词具有盛唐胸怀。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无遗山自29岁至31岁所作的十几首诗词进行了编年考订,或纠正前人讹误,或编订前人所未及,并及遗山移居嵩山的时限和与王革、雷渊、移刺缓等交游诸问题。  相似文献   

18.
具茨山文化包含有大量的黄帝及其"臣属"的史证,物证与民间文化传承,尤其是新近发现的具茨山"岩画",均可证明具茨山文化圈的主要内涵为黄帝文化.具茨山新近发现的"岩画",准确定名应为"具茨山岩图",其发现对中原上古文化的研究,无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山水画与古典园林都是中国传统文化母体中同生同长的艺术形式。它们都包含着中华民族的重要审美观念。二者在艺术创作手法和精神层面上都有着相通之处,可概括为:在寄情山水中认识自然,在叠山理水中体会自然,在比德山水中天人合一的共性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20.
《山海经·五藏山经》记载一批音如婴儿的精灵,这些精灵分为两类:一类是对人类无害而有益,另一类则把人类作为吞食对象.第一类精灵发出婴儿之音,其中反映的是智慧、计谋和决断,是清醒的神志;第二类精灵发出婴儿之音,则是对人类进行诱惑,是为了达到吃人目的而施展的手段.鱼类精灵发出婴儿之音对人类无害而有益,反映出入类对鱼类没有防范之心,它不构成对人类的威胁;而家畜类精灵扮演食人角色,则是先民的自我警示.《五藏山经》记载音如婴儿的精灵,山名、精灵名称之间往往存在关联,许多名称具有暗示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