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二十年前,由笔者主编校点的《袁枚全集》未搜集袁枚集外作品,可谓一大缺陷。新时期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的丰富,人们交往的开放,以及科技的进步,袁枚集外作品的搜集取得了巨大成绩。笔者还有幸结识了袁枚八世嫡孙袁建扬先生与孙女袁建中女士,收获颇多,不仅得到了袁枚极其珍贵的抄稿或手稿《纪游册》、《乾隆庚午、辛未、壬申手稿》,还收集到若干罕为人知的刊刻本:《双柳轩诗集》一卷、《双柳轩文集》一卷、《随园集外诗》四卷,另有大量袁枚零散集外诗文。仅以诗而言,袁枚集外诗就已发现700余首,是袁枚"全集"诗集4400余首的七分之一强,可谓沉沉夥颐。这些累累硕果,将使"全集"不全的缺陷得到"全面"的弥补,也为编纂接近足本的新编《袁枚全集》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2.
刘基诗文集版本较多,情况复杂,虽有人曾对此做过专门研究,但钟惺所评辑《刘文成公全集》一书,研究者却未能给予应有的重视①。钟、刘之文在思想情趣及表现形式上迥异,但钟惺在评点《刘文成公全集》时,不置一贬语、极端推崇刘基之文。通过对《刘文成公全集》一书评点内容与钟惺文论主张、思想观点之比较,同时对坊间托名钟惺情况之探讨,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题名钟惺评辑《刘文成公全集》一书,其评点者并非钟惺。  相似文献   

3.
彭国忠、胡晓明校点《柏枧山房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以咸丰六年杨以增父子所刻梅曾亮手订全集本为底本,参校其他全集与选集本而成,同时辑有《文集补遗》13首,于梅氏诗文收罗较为完备。然梅曾亮  相似文献   

4.
正笔者在阅读清词文献时,发现袁枚有关词学的数篇诗文,《袁枚全集》(王英志主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及各家辑佚文章似均未提及,现引录如下:《题红雪词》:"冯君善作短长吟,不在词深在意深。奇艳能惊才士胆,笑啼都入美人心。直参竹屋分妍唱,高揖梅溪定正音。白雪何如红雪好,玉箫从此夺瑶琴。"《题远春词》其一:"新声乐府唱旗亭,张绪风流鬓正青。想见月明花似雪,玉人都要卷帘听。其二:  相似文献   

5.
<随园集外诗>为近年发现的袁枚集外诗,有390余首之多,系清代同治蒋敦复所编辑,为袁枚27岁以前之作.它不仅有诗学价值,还有史料价值.袁枚二十岁前的诗歌创作、生活状态、思想意识,诗中都有具体的表现与反映,可以填补袁枚其它著作记述的空缺;而其中二十一至二十七岁的诗作也可弥补<小仓山房诗集>同时期作品内容的不足.此诗集发现后,学界以前对袁枚的一些评论或许要作修订,这尤其值得我们重视.  相似文献   

6.
《马寅初全集》共15卷,收辑马寅初专著13部(含博士论文《纽约市的财政》),文章或讲演641篇以及部分书信、日记,计571万字.其中引人注目的是《马寅初全集》第8卷豁然开着的“三个大天窗”和第15卷附录“《马寅初全集》尚缺资料目录”,足见编委会诸公的坦诚.但也因此遭到许多批评和责难,并有学者在批评之外加以补正.有礼阳撰《马寅初集外佚文及其他》,栽于《博览群书》2001年11期;郝田虎撰《简评<马寅初全集>编辑之缺失》,2002年11月发于网上;孙大权撰《<马寅初全集>补正》,栽于《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第3期.笔者感动之余,就所了解的谈谈《马寅初全集》文献佚阙状况及其原因,就正于学界,并假此纪念马寅初先生诞辰130周年逝世30周年.  相似文献   

7.
文章将王树楠编《张文襄公全集》中的奏折(文中简称“甲”)与《光绪朝硃原批奏折》、《宫中档光绪朝奏折》所载张之洞奏折及邸报、《申报》上所刊张之洞奏折(文中简称“乙”)进行对照,发现有甲有乙有,内容完全不同;甲有乙有,内容部分不同;乙有甲无,遗漏甚多三种情况。并对以《张文襄公全集》为底本的《张之洞全集》中出现的诸多漏失进行了指摘。  相似文献   

8.
张载诗文的新发现李裕民张载是宋代著名哲学家、关学的领袖,研究他的论著已出了许多,但几乎所有论著,都只仰仗中华书局出版的《张载集》一书,而此集除《正蒙》等四种而外,所收诗文极少,不过文13篇、诗15首而已。我近年悉心搜集,共得诗61首、文14篇,数量远...  相似文献   

9.
考据与诗文之争是乾嘉时期一个突出的话题,这一论争往往被汉宋之争所掩盖。考据与文学之争最早发生在袁枚与惠栋之间,双方争论的焦点是文学与考据的优劣问题。袁枚与惠栋的争论发生在考据学发展初期,这场争论强化了后世文学和考据学的学科意识。  相似文献   

10.
蔡燕梅 《江海学刊》2023,(6):221-227
尺牍文体盛行于万历年间,康熙时期再度兴起,这是晚明清初文人日常交往中刻意筹划著作的编刊与传播的必然结果。清初杭州文人王晫著述颇丰,尺牍往来日繁,有意将其保留、刊行,并纳入全集与同人集,还在多次编纂中对尺牍文本进行改动。尺牍既是交游的媒介,也是其写照;既伴随著述的赠送、交换,又是关于诗文著述的独特阅读反馈,被用以提高个人声望。尺牍超越实用功能而升格为著述文体,文本形态被数次重塑也是其地位上升的体现。王晫往来尺牍可谓清初普通文人力图通过著述与交游提升文坛影响力的缩影,为探析清初以杭州为代表的江南文学文化生态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李白的作品自问世以来即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而广为流传。可是,李白诗文散落民间,亡佚是很严重的。李阳冰《草堂集序》称:“自中原有事,公避地八年,当时著述,十丧其九,今之所存者,皆得之他人焉”。这是太白弥留之际托族人李阳冰为其集子作序时的情况。魏万说:“经乱离,(李)白章荡尽。”(《李翰林集序》)也印证了此点。由于时代推移和其它诸种原因,李白的作品在宋初已散失得很厉害了。乐史、晏知止、宋敏求等人在搜求、整理、编次太白作品上,是有贡献的,可是宋求敏在广裒李白亡佚诗文时又不免失之粗疏,致使伪作羼入,诚如清人王琦所言:“功虽勤也,过亦在焉。”(《李太白全集》)全集里真赝杂陈是一弊端,各种选本就显得特别重要,应运而生,出现一些颇有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记载《屈大均全集》整理出版过程及出版全集的意义。从整理到出版长达13年之久,但终使一部湮没200多年的文化巨著得以问世。作者参与整理出版全过程,并对《翁山诗外》校点加以阐释。  相似文献   

13.
1981年版《鲁迅全集》的编纂有着极其复杂的历史语境,尤其在注释体例方面,以何种体例注释成为全集编纂的首要问题。1977年12月,鲁迅著作编辑室在林默涵的主持下向负责《鲁迅全集》编纂工作的胡乔木递交了一份请示报告,详细陈述了注释体例的原则要求,由此打开了全集编纂工作的新局面,奠定了1981年版《鲁迅全集》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份请示报告所呈现的内容,不仅细节性地呈现了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社会历史语境的转变,也折射了以《鲁迅全集》为代表的中国现代作家全集编纂的基本范式,具有重要价值与特殊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4.
尺牍最初以公文的形式存在,早期主要流存在具有"记言"档案性质的《尚书》中,后出现在具有"属辞比事"性质的《左传》《史记· 列传》等私家撰述中,且私书有所增加.汉魏以来文体变革,类目体系不断完善,加之尺牍应用化与寒庶文人的社会需要,尺牍文献入集条件已然成熟.唐宋以来,尺牍文献在走向专集化、著述化的同时,亦借助日用类书的发展实现了日用化、大众化,反映了唐宋社会变革的面貌.从尺牍文献的流传脉络来考察《中州启札》在著录书目中从子部类书、杂文再到集部总集类的演变,可以发现其经历了从日用到专集的性质转化.这种转化折射出元及明前期儒学边缘化、儒士下沉的现实,亦反映出明中叶以来儒学复兴的历程,以及国家意识形态强化之特征.  相似文献   

15.
《泰泉集》是明中期岭南著名学者黄佐的诗文全集,该集对研究黄佐本人、岭南历史文化以及明代历史文化都具有重要价值。《泰泉集》有60卷本、10卷本、1卷本三种本子行世,各本又有不同的刻本,其版本问题比较复杂。研究《泰泉集》的版本问题,对提高这部珍贵历史文献的使用价值,了解《泰泉集》的刻梓、收藏、流传,明清时期的私家刻书和文献流传情况,以及《泰泉集》历代收藏家的情况等,均有裨益。  相似文献   

16.
相对于袁枚的文学理论,学界对袁枚文学创作的研究尚嫌不足。袁枚的古体诗长期以来更是受到忽略。实际上,古体诗创作集中体现了袁枚诗歌的天才特色,激情澎湃,纵横恣肆,充满生命力和创造性,呈现出不同于近体诗创作的美学特征,是我们全面认识袁枚诗作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17.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屈大均全集》,是目前所见收录屈大均作品最完备的集子,但仍有遗漏。现将从别集、总集、地方志等各类文献中搜采得来的若干集外作品刊布,凡诗7首、文4篇,并对部分诗文中涉及的人物、史实加以相应的说明和考证。  相似文献   

18.
新发现的一首袁枚佚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拙编《袁枚全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出版以后,失收的袁枚佚文发现了多篇,但佚诗仅发现一篇《题〈新田十忆图〉》(见《苏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令人高兴的是最近素不相识的台湾高雄徐洁波先生,热心寄来一首袁枚佚诗《胡太宜人七十寿诗》,称《袁枚全集》没有收入,可供以后再版时补遗云。当然此诗也未见于其它各种版本的《小仓山房诗集》,兹抄录并标点于下:东海有孤鸾,青春丧其匹。心同白石贞,行比青霜洁。小宗未可绝,乃报松柏来。殷勤加抚育,真挚如所胎。畜为平章,诗书为课督。果然佳儿佳,贤声冠宗族。当兹豚月节,高年届古稀…  相似文献   

19.
《燕山外史》作者陈球生活的时代 ,性灵文学思潮正风靡天下。从性灵派及其主将袁枚在当时的影响以及陈球的个性、审美情趣来看 ,陈球显然受性灵文学思潮的影响。《燕山外史》在形式上注重创新、用骈文创作等特征 ,在思想上表现出来的尊重情性、非议封建礼教和程朱理学以及揭露君主专制政治的黑暗等进步倾向 ,显然与性灵文学思潮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刘大伟 《浙江社会科学》2012,(3):123-129,159
2005年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陶行知全集》(简称川版新版《全集》)是目前陶行知研究的最主要、最权威引文来源.但由于当时编撰时间紧、任务重,其中存在着一些粗疏、讹误、错乱之处.因此,文章通过对原始史料的搜集、研判,将书中错误之处予以考订,以便于今后陶研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