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第七届苏轼学术讨论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中国第七届苏轼学术讨论会于1992年9月4日至8日在山东烟台召开。会议期间,大家交流了近年来苏轼研究的新成果。通报了有关“苏学”论著出版方面的动态和海峡彼岸的学术信息,考察了苏轼在蓬莱的遗踪等。通过大会发言和小组讨论,同行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充分表现出自由宽松的学术气氛,下面拟从选题、立意、学风三方面对这次学术讨论会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第六届全国苏轼学术讨论会9月4日至7日在陕西省凤翔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60多位苏轼研究专家参加了会议。 一、关于苏轼诗文的研究 会议认为,宋诗与唐诗孰优孰劣的问题,是中国文学史上长期以来争而未决的问题。有的学者在分析苏轼诗的特征及与宋诗的关系后指出,苏轼的诗具有“深”、“广”、细”三大特征。所谓“深”,是指深层次的开掘主题,深层次的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如他的《游金  相似文献   

3.
清扬 《天府新论》2001,(6):94-95
为纪念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苏轼逝世 90 0周年 ,中国苏轼学会于 2 0 0 1年 8月2 1—2 3日在四川省眉山市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 ,并同时召开了中国第 1 3届苏轼学术研讨论会。此次会议由眉山市委、市政府和中国苏轼研究会联合主办 ,海内外学者 1 2 1人出席 ,大会收到论文 90篇 ,丛书一部 (1 2册 )。兹将代表们的口头发言和论文的主要观点作如下概述 :一、对苏轼生平事迹和思想的研究本届学术研讨中 ,涉及苏轼生平及思想的文章不少 ,开掘更深细一些。有代表从封建社会极为重视的君臣关系入手 ,指出苏轼在儒家君臣观念和伦理道德体系中 ,强调…  相似文献   

4.
中国苏轼研究会第五次学术讨论会,于1988年11月22日—25日在杭州举行。来自全国各地及海外的专家、学者共80余人。这次学术讨论会的内客和特点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究视野的开阔 这主要表现为宏观研究的深入。宏观研究要求学术研究能够摆脱局部性枝节性束缚,以一种全面的,更具理性色彩的目光来观照作家作品。这次会议中,许多专家学者的论述,表现出对苏轼人生及艺术的全面性把握。譬如,复旦大学王水照教授在发言中对苏轼的人生思考与文化性格作了精彩的论述。他认为苏轼作为一个典范的士大夫文人,一方面满怀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在其性灵深处却隐含着一种  相似文献   

5.
2013年7月25-28日,由四川省苏轼研究学会主办、乐山师范学院承办的第18届苏轼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眉山、乐山两地举行。参加此次研讨会的有中国苏轼研究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眉山市三苏文化研究院、全国各地苏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及苏学爱好者,此次研讨会还吸引了德国法兰克福大学、韩国东国大学校和台湾东华大学、东吴大学等学者共襄盛会,充分展示了三苏研究的活力和三苏文化的影响力。此次研讨会以“三苏文化传承创新与地方文化研究”为主题,进行广泛交流与探讨,进一步开发“三苏”丰富而又宝贵的文化资源,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弘扬苏轼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无私的爱民爱物思想,推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此次研讨会共收到90篇论文,涉及“三苏”文化精神与地方文化建设;“三苏”文化传承创新的现代价值意义;苏轼成才与地域文化环境关系;苏轼生平、思想、创作、影响;“三苏”政治、军事、经济、文学和文化思想比较;“三苏”在北宋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史上的地位与价值的再认识等诸多方面。会议期间,召开了四川省苏轼研究学会理事会,就苏轼文化名片打造、人事安排、会刊质量提升进行了商讨。与会专家学者还分别参观了眉山三苏祠和沙湾郭沫若故居。  相似文献   

6.
钟振振 《文史哲》2005,(1):123-128
本文就苏轼诗《次韵僧潜见赠》等 10首名篇的若干文本解读问题 ,对当代学者陈迩冬、金性尧等先生的注释及解说 ,提出了一些不同的学术意见。陈迩冬先生与金性尧先生都是知名度较高的前辈学者 ,陈著《苏轼诗选》与金著《宋诗三百首》 ,分别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上海古籍出版社等权威出版社出版 ,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7.
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了江西人民出版社刚出版的王国炎同志所著《东坡新论》,振奋不已,激发我写下了这篇书评。 东坡居士苏轼,作为一代文豪,饮誉古今;而作为一代哲人,却鲜为人知。《新论》不仅把苏轼这位文化巨人的家世、生平,著述以及学术成就等作了阐述与评介,而且将苏轼作为一位长期被埋没的学究天人的哲学家奉献给读者。 苏轼一生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但给人们总的印象,苏轼主要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当苏轼的诗文广为流传时,苏轼的哲学著作却遭遇凄凉”。“经苏询、苏辙,苏轼父子二代人的努力,特别是苏轼几十年潜心研究而写成的哲学专著——《苏氏易传》”,以及苏轼撰写的《东坡书传》,长期以来“流传不广,影响不大”,而《论语说》甚至失传了。因此苏轼的哲学思想,没有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迄今为止,没有一  相似文献   

8.
研究探讨"真苏轼",应严守学术规范,作正确解读。以《一本书读懂中国美术史》为例,可见误读频仍。该文用不足两千字的篇幅介绍苏轼生平及其文人画理论,竟有十来处违背学术规范,甚至出现令人啼笑皆非的漏误。此类所谓论著歪曲了苏轼本真,因此需呼吁:"真苏轼"不要离去,"真学者"与你同在。  相似文献   

9.
两宋之际,随着元祐学术解禁,曾因意气而起的蜀洛党争已经消歇,双方力量也发生重大变化:苏门学统的涣散与程氏学统的传衍和加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与苏学“尽个性”和“恭己无为”的自由特质不无关系.随着苏学的学术和政治色彩逐渐淡退,苏轼所留给人们的,只是文学家的华丽背影.曾经的蜀洛党争,也变为杨时等道学家对苏轼文学的偶尔批评.南宋道南学派传人中,许多学者既秉承程系道学,又追摹苏轼之文;某些学者更寻找到了苏学与程学的契合点,并将之贯彻到自己的生命精神中.直到朱熹出来揭出苏轼性命之学的本质,才又使二者矛盾趋于尖锐,这集中体现在朱熹与吕祖谦的苏学之辩中.  相似文献   

10.
全国苏轼研究会第二次学术讨论会,于1982年11月8日至13日在湖北黄冈县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百八十多位苏轼研究者参加了讨论会。会上收到论文九十四篇。主要讨论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苏词的风格和苏轼“以诗为词”关于苏词的艺术风格,会上有三种意见。一种认为苏词的风格主要还是豪放,他们不同意下述观点:苏轼早期的词还是婉约风格,后来形成豪放风格,其间存在着一个由婉约向豪放的转变过程。他们指出,苏轼在青年时代奋力向上,期于建功立业,对都市生活习染不深,还未掌握词这一艺术形式。他在中年受到打击外任杭州之后,才着手学习填词。苏轼作词的最初两年——熙宁五年和六年的尝试之作(《南歌子·八月十八日观潮》和《行香子·过七里濑》),就不是婉约词,而是豪放词。熙宁八年他在密州作《江城子·密州出猎》,这已经  相似文献   

11.
苏轼于神宗熙宁七年至九年(1074—1076)知密州。该地特定的文化氛围对苏轼思想与创作的转变影响很大。这主要表现为:以儒为主、兼融各家的学术氛围对苏轼以综合性为特征的思想的形成有“聚合效应”;古朴、淳厚、豪壮的民俗对生活于其中的苏轼的精神升华具潜移默化之功;而格调朴野的“东州乐府”文化则是苏轼文学创作(特别是词的创作)发生转折、飞跃的触媒。  相似文献   

12.
<正> 第七届中国苏轼学术讨论会,于1992年9月4日至8日在烟台市举行。山东大学受中国苏轼学会委托,联合山东师大、曲阜师大、烟台师院、烟台大学、聊城师院等六所高校,共同主办了这次盛会。出席会议的有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80多位专家、学者和有关研究人员,另有台湾学者1人。会议收到论文40多篇,专著3种,画册1本。经过5天学术交流,对苏轼研究的有关问题,尤其是苏词和苏轼在密州的活动和创作,做了较为广泛和深入的探讨,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一、关于东坡词的分期、评价和密州词的成就关于东坡词的分期,有两期,四期和五期三种不同说法,而以朱德才教授的四期说最为详尽:将四期分别标作发韧期、成熟期、巅峰期和衰微期。朱先生认为发韧期词以赠酬友人为主,  相似文献   

13.
<正> 十年浩劫甫过,学术界就兴起了一股研究苏轼的热潮。“苏轼研究学会”组织全国性的学术讨论会已有三次,国内出版的专著、发表的论文,数量之富超过了建国以来的总和,而且质量之高也是空前的。究其原因,一则,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罕见的天才,全才,成  相似文献   

14.
理学与非理学之间:朱熹对苏轼学术的批评和吸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熹对待苏轼学术的态度, 是理学与非理学之间相互关系的典型表现。作为理学大师的朱熹, 对非理学流派的苏轼学术进行了全面、深入和激烈的批评, 目的是要扼制苏学势力、专树理学一统。这是朱熹之于苏学的主要态度。但朱熹又能认识到苏学的某些内容符合理学发展, 因而在其“集大成”的学术构建中,对苏学作了较多选择性的吸取, 从而较大地丰富和完善了理学体系。这一相反又相成的态度充分说明, 理学与非理学之间主要是对立关系, 但又有统一性, 后者尤其值得今日研究者注意。  相似文献   

15.
马丽梅 《兰州学刊》2010,(6):173-175
"以类相从"是中国古代类书的编纂体例。宋代是一个学术发达的时代,文人士子读书过程中,为了记忆的方便,也常常以类书为参考,"以类相从",如苏轼读书的"八面受敌法"。这一学术潮流方便诗人在用典时多个同类典故集中使用,用典更加密集化,促进了宋诗"才学化"特征的形成,但也造成了同类典故的混淆和误用。文章从苏轼诗用典的错误案例出发,分析苏轼诗歌中典故同类误用的现象,并从这一角度认识宋诗"才学化"的整体特征。  相似文献   

16.
比苏轼小34岁的北宋著名诗僧惠洪,在当时文坛颇负声名,据其《石门文字禅》部分诗作及陈敬《陈氏香谱》记载,他与苏轼大约于崇宁三年之前相识。惠洪著《冷斋夜话》十卷,其中涉及苏轼者达55篇。正由于惠洪与苏轼相识,并对其在海南、杭州等地的行迹进行过实地考察,因而《冷斋夜话》中的东坡记忆带有鲜明的纪实性与唯一性。在涉及苏轼的这55篇中,除记述其行迹、交游外,有的讲述苏轼前世今生的故事,为明清小说中有关这一故事创作提供了原型,也有一部分记载苏轼的创作轶事及其诗学观念,对我们考察苏轼被贬期间的创作心态、创作背景及其诗学思想提供了文献支撑。  相似文献   

17.
清扬 《天府新论》2000,(6):89-91
中国第十二届苏轼学术研讨会于 2 0 0 0年 8月 2 1日至 8月 2 4日在苏轼郡望河北栾城召开。与会 98名代表中有来自美国、英国、日本、韩国及中国台湾、香港地区的学者近 10人。代表们向大会提交了七十余篇论文。概括言之 ,研讨会围绕苏味道、三苏世系的文化研究和三苏的文学成就两个方面展衍开的 ,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对苏味道、三苏世系的文化研究三苏自称唐代宰相河北栾城人苏味道的后裔 ,这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皆有内证 ,而苏味道在唐代宰相中较为平庸圆滑 ,史称其为“苏摹棱” ,是说他缺乏主断。有的代表则对苏味道“遇事模棱持两…  相似文献   

18.
苏轼论画     
苏轼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他在诗、词、散文、文艺批评、文艺理论等多方面都作出了贡献。苏轼还是一位大书画家,是唐代颜真卿以后的巨擘;他的书法被称为“苏体”,他又是一位有名的画家,善画古木丛竹、顽石乱绦,也画过动物如螃蟹,人物如佛像等等。苏轼画竹,风格最与文与可相似,所以属于“文湖州竹派”。而苏轼对于当时北宋艺坛的重要贡献,在于他同李公麟、王晋卿、米元章等人一起,发展与壮大了文人画,以  相似文献   

19.
东坡教坊词与宋代宫廷演剧考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教坊词是宋代文人参与宫廷宴乐活动的特殊产物。本文就苏轼教坊词的创作背景与结构体制展开论述 ,考定苏轼某些教坊词的创作时间 ,并以苏轼教坊词为引子 ,结合相关材料 ,考察宋代宫廷乐舞与杂剧的演出体制 ,澄清王国维、周贻白等学者对宋代宫廷乐舞、杂剧的一些误解。附带论述以苏轼为代表的宋代文人与杂剧艺术之关系  相似文献   

20.
论苏轼与陈公弼、陈季常父子的交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轼与陈公弼、陈季常父子的关系相当特殊。苏轼任职凤翔时与陈公弼有矛盾,后来却一反常例为陈公弼作传;传闻贬苏轼到黄州是当政者想假陈季常之手加害苏轼,陈季常却成为苏轼在黄州交往最为密切的朋友;素有游侠之名的陈季常,却家有“河东狮吼”。真真假假的事实和传闻后面,表现了陈公弼对苏轼的严格要求、“爱人以德”,陈季常的侠肝义胆以及苏轼不记前嫌的风范,为人们的交谊树立了典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