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乐记》是中国历史上一部具有较为完整的关于音乐美学和教育学思想体系的理论专著,现存11篇。其中关于推行礼乐教化的必要性和其社会功用的乐教思想的记载,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其一,乐有陶冶情操、纯洁人心的功用,具有"德"的内容的音乐与教育可以改变人的品德素养;其二,乐有"移风易俗"的特性,听乐可以知政和弘扬美善道德之社会功用;其三,"大乐与天地同和"的和合思想。  相似文献   

2.
孔子的行政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正名"理论中,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责任原则,规定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各自的责任;二是德治原则,主张执政者要为政以德;三是"教化原则",强调执政者要充分发挥道德教化的作用来加强对社会的控制。在今天,孔子的这些行政思想对我国当代公共行政也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三个代表"与执政党的忧患意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忧患意识是一种基于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批判意识和探寻意识.江泽民的"三个代表"和"七·一讲话"的思想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强烈的忧患意识.它具体表现为政治忧患意识、文化忧患意识和民族忧患意识.表现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具有清醒的政治理性和对中国人民、中华民族高度负责的态度.  相似文献   

4.
关于传统戏曲的社会教化功能,前人大都给予肯定,不过细察前人与时人的有关论述,却仅限于“药人寿世”、“助成教化”等原则性结论,不仅在具体内容上语焉不详,而且对戏曲社会教化功能发挥的内在机制更是缺乏系统研究。以前人戏曲理论及戏曲在民间社会的生存实态为基本史料,指出传统戏曲社会教化功能的发挥机制大致包含三个层面:1.文以载道,助成教化;2.异质言说,传承民德;3.戏谑讽喻,化郁制序。  相似文献   

5.
在学校教育尚未普及的古代,传统教化被赋予了"风化"之特征,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入",扰及万物.即传统教化在学校教育之外,还浸润至家庭、社会生活,从而在社会层面形成了一种整合性的影响力;二是"伏",化物无形.即传统教化具有行不言之教与从细处修身的特征;三是"顺",顺调其心.即传统教化有刚中不过与以"顺"化物的主张.  相似文献   

6.
道德教化作为道德法律和道德内化的必须手段,其规律性、科学性的运作近年逐渐为教育学、德育学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所重视,取得了较大的育德价值和自我享用价值。但是,与之相伴的部分领域的教化误区也突出存在,文章例举了具有代表性的三大误区:一是道德善恶标准误区;二是道德教化方法误区;三是道德教化内容的或缺性吸纳。并对其误区进行了深刻剖析,提出了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儒学思想的本质是教化之道.此一教化之道包含教化者、教化理念、受教化者三大主体;礼乐、祭祀、刑教三方面主要内容;以身传道、反求诸己、上下互动三大特色;身体力行、重建礼制、回归民间三条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8.
思想政治教育区别于一般教育的特质在于,它的教育目的和教育过程贯穿着政治教化,在这种政治教化中意识形态具有重要地位。意识形态作为一种特定意识形式其本质是"属性"而不是"实体"。意识形态具有科学、价值、特定政治信仰三个维度。科学维度的意识形态有虚假与否问题;价值维度的意识形态有正当与否问题;政治信仰维度的意识形态有欺骗与否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意识形态政治教化功能的转变,要求我们全面准确认识和把握意识形态,要透过意识形态纷繁复杂的外部表面挖掘其具有政治教化功能的部分,由过去的偏重于对意识形态的"科学"认知向价值判断转变;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意识形态政治教化功能的提升,则要求把意识形态从一般的文化价值诉求,提升到特定的政治信仰诉求上来。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孔子的德育思想,包括孔子的德育内容、德育方法论的论述;孔子德育思想的现实意义:从社会道德教化、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以及人际关系的协调三个方面考察孔子德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明清士人对佛教轮回说表现出三种不同的态度。一种认为轮回是信说,可以通过典籍中的记载予以证明;一种认为典籍中出现的轮回事例,是附会佛教之说,不足为凭;还有一种认为轮回事例虽然存在,却只是偶然现象。对于佛教轮回说所具有的社会功能,支持者认为佛教轮回说可以收拾教化人心,辅助道德教化,稳定社会秩序,辅助国家治理;反对者则认为轮回说并不能实现上述社会功能,反而将助恶抑善。同时,明清士人基于儒学或世俗立场,对佛教轮回说产生种种新议与异见。这种情形既说明了明清诸多士人将现世的人间祸福作为轮回转生主体的世俗视界,也表明了他们对外来宗教采取的扬弃、利用的立场。  相似文献   

11.
忧患意识是主体对风险的前置性审思和批判性认知。大学生作为党和国家事业的接班人和生力军,不断提升忧患意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使命。以芜湖市W高校为例,开展忧患意识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问卷调研。以调研数据得出的问题为导向,从三个维度展开探究发现:价值意蕴上,弥合了大学生思想成长与时代发展间的脱节状态,缝补了大学生在信仰、文化、能力和情怀等方面的缺失与不足;方法原则上,通过分析忧患意识在方向指引、历史借鉴、思维批判和现实透视等方面的彰显,以守正与创新相结合的方法融入忧患意识;实践理路上,对忧患意识元素进行创造性整合,深度渗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不断提升大学生对忧患意识的理论认知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2.
李二曲的经世意识经历了一个嬗变发展的过程,其成熟期的经世思想主要是以“明学术”、“醒人心”的社会教化思想为重心。李二曲认为讲学的基本宗旨在于“洞识真我”;社会教化之使命则在于“明学术、正人心”;社会教化的实现方式则是以灵活多样而又“循诱各异”的教化和讲学方式为主。二曲“明学术、正人心”的社会教化思想为现代教育和现代人的生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式。  相似文献   

13.
天道观是林慎思对道德教化进行论证的理论前提之一。根据林慎思的思想,“天”和“天道”都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反映,能够为人所认识和利用;社会管理者应当顺应“天道”,积极地对民众施行教化。在道德教化中,林慎思既强调要贯彻明确的“道”的原则,又认为教化实施者自身的素质和行为对教化的成败具有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4.
河北作家梅里的长篇小说《河戒》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进行文本细读,可以发现小说中的生态思想体现为三个方面:其一是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崇拜;其二是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推崇与赞美;其三表达出当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后的忧患意识.小说中的欢乐与痛苦均围绕着青龙河的变迁展开,以青龙河的变迁隐喻社会与文化的变迁,具有一定的批判现实色彩.  相似文献   

15.
忧患意识是指人类理性对于可能发生的威胁与挑战的问题意识,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状态。在举国上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中国梦奋斗的过程中,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怀有深沉的忧患意识,其忧患意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对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负面效应的忧患;对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所出现问题的担忧;对文化创新力不足和公民社会理想信念缺失的忧患。中国共产党的忧患意识推动着中国迅速发展壮大,为实现中国梦积累正能量。  相似文献   

16.
儒家“艺─德”学说概指儒家关于艺术与道德、艺术教育与道德教化、艺术浸染与道德修养相互关系的理论建构,它主要涉及:艺术为何能够担负起引导道德修养、推助道德教化的使命;艺术的介入,使儒家伦理道德在何种层面上具有了怎样的艺术审美品性,如何提升、强化了儒家的伦理道德修养、教化;儒家的论理道德修养、教化怎样借用艺术形式并在何种层面上进入了怎样的艺术性、审美化境界。本文主要择取其中的艺德合化,道德教化、修养对艺术的借助,艺术化的道德修养、教化所具有的内在特征与心理过程等几个层面做扼要论析。  相似文献   

17.
教化的缘起及其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化是与道德教育、教养紧密相关的概念,突出的是政治和道德方面的教育和感化。中国自西周起就有重视道德教育的传统,但那时的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朴素的教育。春秋战国时期作为一种思想和理论荀子提出了教化的概念,到了西汉时期教化付诸社会政治生活实践,获得了教化的完整含义。教化是一个政治概念,是出于政治目的提出使用的概念;是德治概念,是德治的同意语,治理国家要靠或者主要靠道德教育和统治者的以身作则来实现;是社会化概念,教化是社会化的手段,是面向社会的全体成员的,是社会系统进行的教育。  相似文献   

18.
张炜是一位具有浓郁生态思想的作家。从他的一部部作品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他身为一位作家对人与自然的关注及其忧患之思和对生态和谐的渴求。在他的小说《怀念黑潭中的黑鱼》中,这种生态思想主要表现在以虚写实的欲望批判、反观自身的忧患意识、深藏在心中的守望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社会教化是维系社会秩序、传承思想观念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国古代书院的基本功能。而书院的社会教化始终围绕着成就儒家理想人格而展开,通过培育士子、表率乡里从而教化社会,其具体途径可分为知识传播、德性培育以及事功建立三项。清代湖南经历了从人文凋敝到人才辈出的演进,其中乡村书院的教化之功起到了重要作用。全文从清代湖南这一特定的时空范围来分析书院教化具体展开,不仅有助于书院史、地域史的深化,同时也启发着今人对于乡村治理、文化复兴的思索。  相似文献   

20.
论古代士人的忧患意识与立言传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古代士人的忧患意识,主要通过其作品表现在对国事的忧虑、对民生的关注和个人抱负无法实现的苦闷三个方面。忧世之音、家国之思表达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关心民瘼,忧民之忧,表达了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怀才不遇,忧生之嗟,充满了岁月不居的无奈和功名未就的忧患。这种忧患意识源自于儒家心忧天下、民惟邦本等思想。在儒家文化的长期整合下,忧患意识在古代文人中凝聚了巨大的心理能量和内驱力。当他们在“立德立功”之途不顺畅时,主要是以“立言”的方式,表达了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从而实现了人生价值的追求和精神上的永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