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4 毫秒
1.
在近代来华的传教士中,狄考文热衷于通过科学知识为基督教传播开拓道路。他一方面创办基督教学校传授科学知识,另一方面还建立科学制作所和博物馆向普通民众传播科学知识;狄氏的科学传教观意在利用近代科学清除愚昧迷信思想,为基督教传播扫除障碍;并且通过科学知识塑造新型人才以引领中国社会,最终推动基督教在华传播。狄氏的科学传教观的形成原因主要归因于他对中国社会的准确认识。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中国近现代史及东亚基督教史的视野中,讨论了基督宗教是如何被植入中国社会并在其中逐步生长的。基督教经历了三次输入中国的失败后,在具有西方基督教背景的列强对华殖民扩张时代再度传入晚清中国,且在不平等条约支持下使得传教信教合法化,开启了基督教与中国政治力量互动及其自身成长的进程。基督教得以传入并嵌入中国社会的原因在于,从外部社会环境看,从晚清到民国在不断变化的政教关系中,除了短暂间隙,基督教一直具有维持其存在的"合法"的地位;从内部动力看,基督教自身一直因应中国社会处境主动或被动地参与社会现代性转型的改良、革命与反对外来侵略,特别是反对非基督教背景的日本侵华,谋求基督教传播和发展。基督教在近现代东亚中日韩三国中的际遇有共性也有差别。在近现代中国,基督教的传入对中国宗教传统有其补缺性。而在当下,基督教的中国化则是中国基督教存续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异乡客》和《战斗的天使》是美国女作家赛珍珠为在中国传教的父母所写的传记。作者在书中解释了两位传主来华传教的原因和他们在中国的传教生活 ;剖析了作者本人的宗教态度以及西方传教运动在华失败的部分原因。虽然这两本传记为她获得 1 938年诺贝尔文学奖赢得了决定性的一票 ,但这两部作品长期没有得到评论界应有的重视 ;作品中所描写和分析的基督教传教运动及意义尤其为评论界所忽视  相似文献   

4.
基督教在湖南的传播及其慈善活动是近代湖湘文化和中国基督教发展史的重要内容.基督教为了在民风强悍的湖南传教,采用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开展社会事工间接传教,这包括教会教育和医疗、灾赈、育婴慈幼等慈善事业.这些慈善活动为湖南近代慈善事业的发展起到较大推动的作用,有助于湖南近代化的进程,也是基督教博爱精神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5.
作为公认的基督教新教在中国传播的开山始祖,马礼逊对19世纪美国基督教在华事业施加了重要影响。马礼逊与基督教界的密切交往及其在纽约、费城的一系列关于海外传教事业的演讲,极大刺激了美国基督教会对海外传教事务的关注和海外传教团体的接踵成立;美国传教士入华在很大程度上是响应马礼逊向中国派遣传教士之呼吁的结果;美国传教士在华事业是对马礼逊所倡导的在华事业的承继与光大。  相似文献   

6.
清朝末年,由于中国人民的反抗和传教士对中国了解的加深,再加上教会内部的一些变化,促成了其传教策略的改变。教会开始包容中国文化,拉拢士绅阶层,兴办高等教育,希望走上层的传教路线,同时也加快了其内部的改革。基督教传教策略的改变,虽然不能掩盖其文化侵略的本质,但对中国社会的进步起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基督教在近代传入河南后,为了扩大传教效果采取了多种传教方法,主要有中心开花式、教职人员本土化、巡回传教、聚会讲道以及行医传教等模式。但由于受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时代背景和中国传统文化强大排斥力的影响,传教效果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近代以来,外国传教士在新疆传播基督教的过程中,创办了一些文化教育事业和医药事业,以此作为促进传教事业发展的助推剂。虽然传教士创办文教医药事业的目的是借以促进传教事业的发展.但在客观上也对新疆地区文教医药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所谓的"基督教"活动是指信徒自称为基督教的信教传教现象。在探索性研究阶段,研究者不具备分辨真假基督教活动的条件,只依据某些共同的外部特征将它视作一个社会现象进行研究。调研者使用实地调研方式,考察乡村的基督教活动的特点、内容、传教组织形式及基础成员与一般农民的关系,探索该社会现象产生的社会原因及功能,从一个特殊的视角揭示了农民生活及农村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0.
从19世纪后期开始,基督教对华传教战略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以传教士为中心、建立传教机构管理和资助下的教会、雇佣本地助手从事传教活动的旧模式被否定,建立自立和本色化教会的新理论逐渐形成.这种由西方传教理论家和来华传教士发展起来的理论,主张中国教会应走向自养、自治、自传之路,建立与中国社会和文化相融合的本色教会.在20世纪中国民族主义运动日益高涨的背景下,来华传教士通过教会合一运动、向中国教会移交传教事业等行动,将新的传教理论付诸实践.  相似文献   

11.
清代前期入华的外国传教士有俄国东正教团、西方的天主教各派,同为基督教,但是他们在华传教的结果却相去甚远。清代前期天主教各派既在中国人中间发展了基督徒,又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而俄国东正教团在发展教徒方面没有成功,从一定程度上说,其贡献只限于汉学研究。究其原因,是由于他们在入华传教的目的、方式、活动范围与规划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中国东北的营口开港,西方列强势力的侵入,基督教传教士也纷至沓来,传教布道,创办学校。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中叶,基督教会在中国东北创办了从幼稚园、小学、中学、女学到大学等体制完备、制度健全的不同类别的学校。其目的在于传播宗教,以"基督征服中国"。同时教会学校对中国东北教育事业的发展,客观上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借鉴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近代广东基督教教案成因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案"是指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教会人士与中国朝野之间的种种纠纷。文章在详尽占有基督教"教案"第一手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对学界迄今研究较为薄弱的近代广东教案进行了耙梳,并按其成因归纳为中法战争案、社会秩序案、经济利益案以及文化冲突案四类,分别加以阐述,旨在为推动教案区域性研究的深入开展作些基础性的铺垫工作。  相似文献   

14.
论马礼逊《圣经》汉译及其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圣经》中文全译本的完成是近代基督教事业的一大成功的标志。它的完成者是 19世纪初来华的基督新教传教士马礼逊。《圣经》中文全译本的出现 ,促进了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 ,对中国近现代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时也为后来的新教徒从事《圣经》汉译提供了蓝本  相似文献   

15.
民国时期 ,基督教 ① 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得到了较快的传播。作为传教的重要手段 ,基督教传教士在传教的过程中 ,广泛地建立了教会学校。教会学校的建立 ,对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传播了科学文化知识 ,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 ,它又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 ,编撰中国基督教通史的问题已经引起中国学者的重视。截至现在虽然已经出版了许多通史性著作 ,但却存在三个方面的不足 :1.教内作者为主 ,护教色彩较浓厚 ,缺乏有力度的教外著作 ;2 .主要论述外国教会在中国的传教史 ,对中国本土教会情况研究不够 ;3.规模不大 ,体系不完备。上述问题都是今后新编中国基督教通史必然要跨越的。  相似文献   

17.
受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影响和怀着对中华悠久文明的敬仰,以及出于发展自身、与新教抗衡之目的,以意大利耶稣会会士利玛窦为代表的基督教士在明末清初来华传教。在传教期间,他们基于传教现实和教义融合的考虑,“借儒宣教”、“独厚儒学”,成功地促成了中西哲学思想的一次大融合。他们的传教策略与在传统儒学接触中所采取的承认、包容和尊重态度对于我们今天的中西方文化交流有巨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李之藻被称为明末天主教在我国开教的一柱石,其在与西方传教士接触的过程中不仅给国人介绍了大量西方宗教知识,而且还介绍和翻译了大量西方科技知识,特别是关于西方几何的知识。这其中不仅有《几何原本》中的内容、阿基米德研究过的内容,而且还有西方早期画法几何等,因此,他的工作完全可以与徐光启的传播工作相媲美。  相似文献   

19.
宁夏近代基督教史研究较为薄弱,且舛误甚多。宁夏基督教史始于1877年1月6日,在晚清先后经历四个阶段,即第一次内地会时期(1877~1895年)、宣道会时期(1895~1900年)、无差会时期(1900~1904年)和第二次内地会时期(1904~1912年);晚清时期基督教在宁夏的传教效果欠佳,这与接受方、传播方的因素均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