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典型“被”字连动句首项动词考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考察了典型"被"字连动句的首项动词,总结出它们都有获得这个共同的语义特征,又把它们分为水平获得、提升获得等七个小类,并分析了首项动词结构中补语的特点,首项动词的获得义和其补语的特点可以从认知上得到解释。  相似文献   

2.
受原型理论的启发,综合连动句中动词的使用情况和动词间的时序关系,即以连动句中的两个要素"连"和"动"为分类标准,将连动句划分为原型连动句、非原型连动句和边缘连动句,并指出非原型连动句中的VP1(前项动词)在句中多作状语,边缘连动句中的VP2(后项动词)在句中多作补语。这样的分类较之以前更为清晰合理,较好地解决了目前连动句分类的笼统混乱问题,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认识和掌握连动句。  相似文献   

3.
蒙古语连动句是动词谓语句的一种变体,而汉语连动句是动词谓语句的一种句式;蒙古语连动句的几个谓语之间的组合关系是由动词连接形负荷的,而汉语是由语序来负荷的;蒙古语连动句几个谓语之间不能出现任何句子成分,以此与并列谓语加以区别,而汉语连用的几个动词均可带宾语或补语,但其间一般没有关联词语和语音停顿。  相似文献   

4.
文章选取了北魏汉语代表性文献中的连动句,分别从其中联结词、动词、句式组合、音节搭配等方面分析其使用状况,并与上古汉语和近代汉语中连动句进行比较,认为北魏汉语连动句体现出中古汉语的特征,如不使用联结词语的连动句逐渐占有优势,连动句的动词语义类型符合南北朝时期特点。北魏汉语连动句随着语料文体和作者生活地域的不同显示出一定的共时差异,特别是宗教文献的特点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5.
汉语中的连动谓语及其汉英对应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汉语句子中的谓语一般由动词担当 ,但不同的是 ,汉语的谓语动词可以连用 ,和英语相比 ,连动谓语可以说是汉语谓语的一个特点。在表达方式上 ,除少数情况下 ,汉语的连动谓语可译为英语的并列谓语外 ,在大多数情况下 ,只选连动谓语中一个动词为英语的谓语动词 ,而另一个动词则需要译为非谓语动词形式  相似文献   

6.
现代汉语的介词多是由动词语法化(虚化)而来,"问"也不例外."a问c日b"句式是"问"字语法化的基础.在这一句式的频繁使用中,"问"字语义泛化,削弱了"问"的动词性,使其"询问"义消失,因此不再指示时间信息,虚化为介词;整个"a问c日b"句式由连动式变为状中式."问"虚化为介词后,对"问"字句(含有介词"问"的句子)中的谓语动词形成制约只有三价的、内向的动词才可以进入"问"字句.与"问"相应的"答"字却没有语法化,那是因为"答"字预设了前文有疑问信息出现.  相似文献   

7.
豫北安阳方言的"连"和普通话的"连"一样可作动词、副词、连词、介词、表强调的语法标记成分,除此外,还可构成"连"字处置句。"连"字处置句的结构、语义、语法特点跟普通话"把"字句有同有异,其中较有特点的是:表空间位移的"连"字处置句必须使用空间位移标记"昂"。除了安阳方言,还有一些方言用"连"表处置,如山东东平、德州,河北永年、魏县以及宁夏银川等地的方言。但目前对方言中"连"表处置的研究尚有待加强。"连"表处置义当从"连"表连接义发展演变而来,在历史文献中,可以看到共同语中的"连"虽然有表处置的趋势,但并未发展出表处置义的用法,而是由"将"、"把"承担了表处置的语法功能。这些文献资料有助于构拟"连"的语法化路径。"连"字处置句的形成和演变及其特点说明,方言与普通话有各自成系统的语法,其发展演变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8.
动词配价是动词的语义组合潜力在句法平面上的投影.空间(位置)转移"和"所有权转让"类的某些动词是现代汉语中的四价动词.这些四价动词及其配元成分的有序排列构成了富有特色的不同的基干句模.  相似文献   

9.
一种能颠倒的连动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凡承认连动结构的语法论著一般都把动调结构不能颠倒作为区别连动式与联合结构的一个重要的形式特征。例如:丁声树等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中说:“连动式里头,动词结构的次序是固定的。”①黄伯莱《句子的分析与辨认})在讲到连动式和联合结构作谓语的区别时说,a看能否调  相似文献   

10.
关于"把"字句语用意义的结论目前有处置说、致果致态说、突出句尾焦点说等,这几种说法都有一些漏洞."把"字句的语用意义,主要是"把"字宾语的被动性及"把"字宾语的次话题性,在此基础上改变句尾焦点性和致果致态性."把"字宾语的被动性、次话题性是首要前提,改变句尾焦点及致果致态性是连带结果.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研究现代汉语被动结构所采用的两种方法--动词说和介词说,并以现代汉语被动句中"被"的句法属性为视角,阐释了现代汉语的"被"字结构.指出动词说认为"被"字是动词,而介词说则认为"被"字是介词,进而分析了动词说和介词说在处理汉语"长/短被动结构"时所存在的差异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12.
俄语动词不定式的用法极广,由于俄语语法流派甚多,对动词不定式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看法不一.根据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体会谈谈个人的认识。一、动词不定式在不定式句中的用法动词不定式句与一般无人称句不同。一般无人称句的语语可以用“无人称动词或谓语副词+动词不定式”表示。而动词不定式句中的谓语是独立的、不依属于其它词的动  相似文献   

13.
汉语的"用"字是一个常见的"中介"动词(Vm),也是个有灵动词。但是并非凡是"用字句"都出现"用"字,因为"用"字在汉语句子中是时隐时现的。文章首先对"用"字在句中的隐现问题作了详细的讨论。然后又指出,由于汉语"用"字有复杂的语义内涵,所以不同句中"用"字的翻译方法也不同。  相似文献   

14.
所字结构在现代汉语中多有使用,但无论在句法结构还是语用功能上都体现出与古代汉语中的所字结构不一样的特征。“所”在现代汉语中具有指别性、总括性和主观评价的语用功能。“所”后的动词最常见的是心理动词、感官动词、获取义动词、经历义动词以及生成义动词。所字结构作主语和宾语时,句中谓语动词常常是系动词,其作介词宾语时,介词常常是比较义介词和处置义介词。这些特征都是与所字结构的语用功能相吻合的。   相似文献   

15.
从类型学的角度来看,连动式和语言类型特征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它主要存在于形态稀少、句法标记不丰富、分析型强的语言中,具有一系列的普遍特征。从类型学的角度分析,明清时期汉语连动式既有跨语言的共性特征,也有自身的个性特征。在共性特征方面,明清时期汉语连动式中的动词没有各自单独的事件位置修饰语;动词在语调上位于同一语调曲拱中;如果连动式表达因果关系或事件先后顺序,动词呈现出时态象似性;动词共享至少一个论元;当连动式的动词共享非施事角色时,施事角色也被共享。在个性特征方面,“单一小句的否定判定标准”不适用于明清时期汉语连动式;动词不一定有相同的时态取值;动词可以有各自单独的时间修饰语;人称、时态、语气、否定标记既可以出现在边缘位置,也可以出现在核心位置。从语言类型学视角出发研究明清时期汉语连动式,不仅避免了研究受印欧语眼光的影响,也开阔了研究视野,使其融入到世界语言研究之中,有助于全面地描写和解释明清时期汉语连动式的语法面貌,更好地把握其共性和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汉语中的“有”字连动式,具有独特的性质,很有研究的必要。这里有三个包含“有”字的句子“他有权提出申诉”;“大家有事做”;“我有工作到宁波去”。本文认为,前两类都是“有”字连动式,句子的谓语是“有”字连动词组,第三类不是“有”字连动式,句子的谓语不是“有”字连动词组。都是“有”字形式,为什么说前两类句子的谓语是“有”字连动词组,第三类句子的谓语不是“有”字连动词组呢?或者说,“有”字连动词组的秘密在哪里呢?它们的秘密就在“有”字的宾语上。  相似文献   

17.
文章讨论了"把"字句和"使"字句的置换问题.本质上它们是两种不同的分析型致使结构,各有不同的句法构造和语义构造,"把"字句是强致使句,"使"字句致使性相对弱些."把"字和"使"字不能无条件地互相置换."把"字句和"使"字句各有对句中动词的要求,有些动词既能用于"把"字句,也能用于"使"字句.能跟"使"字句置换的"把"字句"把"后部分都能独立成句;而且其致使事件谓词一般隐含;如果致使事件谓词没有隐含,那么"把"后成分一般得是致使事件的施事、感事或主事性成分,或者是与这些成分有关的领属性成分.能跟"把"字句置换的"使"字句其句中动词必须符合"把"字句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连动结构是现代汉语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句式,用符号可以表示为S+VP1 +VP2.其中两个动词性结构拥有同一个主语.当前学术界对此结构的看法莫衷一是.文章认为,在现代汉语的连动结构中,第一个动词性结构是有缺陷性的附加语小句,第二个动词性结构是主句v*P,整个连动结构的形成是附加语小句的主语侧向移位至主句v*P的标识语位置和附加语小句左向附加至主句v*P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9.
"向"的介词化过程实质上是"向"的实词义漂白、退化的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词义的引申;第二阶段,句义的确定。汉语中动词变为介词是通过发生于连动式中的语法化过程来实现。"向"的介词化对汉语语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为了帮助人们全面深刻地认识"被""把"同现句的特点,并进一步了解和弄清其与"把"字句的关系,从而在语言实践中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它,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从三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探讨。认为从"被""把"在句中的位置、主语和"把"后成分的关系、主语和"被"后成分的生命度语意特征等视角,可把它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从对动词的限制、动词的性质及与"把"字短语的关系、动词受事的移位、句式转换、能愿动词和副词的位置等视角探讨其与"把"字句的内在联系;从产生时代、使用频度、施受关系等视角探讨其与"把"字句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