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建中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3)
中国古代以“才性理论”为核心的人论与文论,于汉魏之际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此时期思想界对人之关注与研究,其理论重心逐渐由“伦理”转向“心理”,由对正统儒家整体性道德规范的恪守,转向对个体气质、性情、才藻、智能的崇尚。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刘劭《人物志》具有精典意义及丰碑价值。 相似文献
2.
刘野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刘劭字孔才,三国时魏国思想家,广平邯郸(今属河北)人.他博多学识,著作宏富,其<人物志>一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人才心理学专著.该书吸收、借鉴并发展了前人的人物品评理论,其中人才鉴别理论对今天的心理测评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4.
陈聪发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3(4)
《人物志》一书虽然主要讨论的是人才的鉴识、选拔、使用等问题,但作者刘邵在研讨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对人的才性问题多有精微的辨析,其中蕴含着尚"清"的审美观念,清气、清雅、清朗、清介、清节等概念分别对人的气、质、形、神、德等方面作了描述,在人物品鉴中表现出一定的审美取向。梳理《人物志》中的"清"观念,对于了解古代才性论的特点以及作者的审美意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卢芸蓉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6(3):101-103
刘劭的《人物志》一直以来被当成是一部人材学著作,而该书中所渗透的逻辑思想却不太受重视。笔者将谈谈《人物志》中隐含的“名实观”、“论辩思想”、“推论方法和分类形式”等逻辑学思想。 相似文献
6.
7.
《人物志》的价值及历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廷忠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2):28-32
《人物志》是曹魏时刘劭所著的一部人伦鉴赏的专著。该书主辨人材,以外见之符,验内藏之器,分别流品,研幽摘微,并推演出专门的方法,遂成一学。本文除对《人物志》作一定的评介外,略考其学源,同时还对该书的学术价值及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贡献作一定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8.
程有为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6)
刘邵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他著的《人物志》是流传至今的我国第一部人才学专著。他认为 ,通过九种表征可以发现一个人的性情、气质和心理。根据人的德行和才能素质的差异 ,刘邵认为人才有“兼德”、“兼材”和“偏材”之分 ;根据人的专长、流派和职业 ,还可将人才分为十二类 ,即清节家、法家、术家、国体、器能等。关于人的素质 ,刘邵不仅论及人的德行、才能、学问 ,而且还注意到人的性情、心理。为了知人善任 ,刘邵提出了一套鉴别人才的办法 ,即“八观”和“五视”。在人才任用问题上 ,刘邵认为君和臣的职责不同 ,各自所要求的才能也不同。君主以善于用人、听纳和赏罚为能 ,臣属则以自任、能言、能行为能。 相似文献
9.
从《人物志》与《颜氏家训》看魏晋南北朝的人才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民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9(1):52-56
本文根据《人物志》与《颜氏家训》中关于人才分类和人才成就观的论述 ,结合魏晋南北朝有关人才理论的流变轨迹 ,对比分析了二书的人才思想内容和特征。本文认为 :除了受时代环境影响外 ,个人经历、家族背景以及个人写作动机亦是影响魏晋南北朝人才观思想风貌和文化风格的重要因素。本文进一步指出 ,二书是中国传统官僚士人知人论世思想的产物 ,具有追逐世功和全身避祸的倾向 ,从另一侧面展示出中国古代人才理论的功利性和保守性特征 相似文献
10.
张欣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4(1):37-39
刘劭的《人物志》内容兼综儒道名法各家思想,博采众长。《人物志》以儒家“中庸”思想为主流,对道家思想则采取了援道入儒的方法,为此后的玄学家提供了新的思考模式。针对当时名实不符的情况,刘劭在《人物志》中引入名家思想,具体而详尽地厘定了名实问题,并借助法家思想使《人物志》得以升华和深化。 相似文献
11.
杨民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5):92-95
才性问题是中国古代人才思想中的重要论题之一,对其讨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达到高潮,而以刘邵《人物志》与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最具代表性。刘邵的人才思想虽受到了曹操“唯才是举”思想的影响,但更注重从名理学的角度探讨人的天赋素质与人德行、才能的关系,并坚持“学习有限论”。颜之推则对汉代以来“唯德是用”的人才观提出了异议,并强调后天学习对人自身发展的巨大作用。二人均主张“德才兼备”的选才标准,体现出了共有的批判性和独立思考精神。 相似文献
12.
《人物志》是我国第一部关于人才的专门论述,其中诸多观点对我们今天的学校道德教育乃至公民道德教育不无启发.当下的教育在道德教育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反思和纠正.教育体制和教育方式的转变,应该切实把课程思政化落到实处,使教育现实化、精致化,关注到每一位受教育者;要注意引导学生,给学生以良好的学习方法和途径,防止学生走弯路甚至走上歧途. 相似文献
13.
在"辩即逻辑"的传统研究模式中,刘劭的"辩难"思想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研究。在《人物志.材理》中,刘劭深入探讨了"辩难"的实质、目的,提出了"辩难"的五种方法,讨论了辩论者的素质问题,其中的许多论述至今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
黄亚卓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8(3):51-54
陆机主体才性的特殊性是影响这一诗风形成的重要因素.受江东陆氏家风家学特点的制约,陆机具有矜重清厉的性情气质、优厚的才学及呈才意识.其矜重、清厉的特殊性情制约着诗歌繁缛而庄重典雅的风貌,而其"才多"及呈才意识又较为直接地影响到诗风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16.
李征宇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2):104-109
汉代儒家学者接续先秦学者对情性的关注,运用情性论《诗》,在汉代经学视野下对于文学内部规律进行了有益探讨.汉代四家诗中,《齐诗》学者的情性论颇有特色.同出一脉的匡衡与翼奉对此分别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其中翼奉以阴阳五行、天人感应说情性,体现出汉代阴阳五行思想对于诗学的渗透.作为同受儒家正统文艺思想牢笼的汉代各家诗学,不管“匡氏”学与“翼氏”学,还是《齐诗》学与《毛诗》学,其最终目的都是干预现实,经世致用. 相似文献
17.
杨民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2):44-49
魏晋南北朝时期,两汉定儒学为一尊的思想禁锢被突破,思想界儒、道、名、法诸种学说互相渗透,形成彼此会通的复杂面貌.<人物志>与<颜氏家训>"不专为一家之言",是魏晋南北朝思想领域中涉及人才问题的两部极有特色的著作,其人才思想中均具有较浓的杂家色彩.但总体而言,<人物志>兼儒、名、法、道,儒为其道德指导原则,至于思想方法及内容上则以名、法、道居多.<颜氏家训>兼儒、名、道、佛,其中儒家是主流,其余则为支流.二书"兼综驳杂"的杂家风格的形成,源于三个方面的因素,即其作者刘劭与颜之推的广综博学和对前人丰富思想遗产的继承以及当时较为宽松的社会现实环境.<四库全书总目>将二书列入杂家,确有其理由. 相似文献
18.
19.
喻凡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1)
三国时魏人刘劭所著的《人物志》一书,不仅通过多种角度、多种途径阐述了作者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长期受到广泛注意、在当时争论也颇为激烈的才、性、名、实等问题的基本看法,而且对考察、鉴别、荐拔和任用人才、个人素质对政治的影响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政治、人事问题,都进行了比较深入、系统的研究,既吸取和总结了前人及同时代人在这些方而的研究成果,同时也提出了作者自己的一系列观点和主张,成为我国古代思想发展史上第一部比较完整而系统地讨论人才心理思想问题的集大成著作。本文拟就该书中所反映出的政治观与人才观作一些粗浅的论述。 相似文献
20.
田茉莉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4):170-173
《管子》一书的叙事体现了"轮换"而没有"发展"的时空特点。"精气"是这种特点的根基,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精气"按阴阳五行的内在而闭合的思维方式来运行,从而形成了《管子》一书叙事上的"轮换"而没有"发展"的时空特点。这种特点集中表现在以阴阳五行建构的叙事思维和缀段式的叙述模式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