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忏悔意识自新文学时期始发至今,走过了一段曲折的道路。在忏悔意识普遍缺乏的当代文化场域中,虹影的小说便成为一个无法忽视的存在。在继承鲁迅和郁达夫开创的现代忏悔意识的基础上,虹影将探索救赎之道也纳入创作主题。虹影明白"罪"是苦难的根源,忏悔是解开"罪"的钥匙,是救赎的前提,所以她在苦难中体认"罪"的存在,领悟苦难的意义;始终把对个体与社会的关注看作文学的使命,将写作看作一种具有忏悔和救赎双重作用的力量;最终,在徘徊和惶惑中回归童心,用爱治愈人性缺陷,找寻自我和人类精神救赎的终极奥秘。  相似文献   

2.
贾宝玉罪感心理的文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乃良 《南都学坛》2007,27(1):47-50
贾宝玉是《红楼梦》中十分复杂的人物形象。他身上表现出的鲜明、强烈的罪感心理是其形象的一大特征。他不是以文化的创造者而自居,却以文化的罪人而自命,他的自轻自贱自贬就是罪感心理的表现与流露。从文化成因上分析,贾宝玉的罪感心理是对君父思想的忏悔,希望以此来向国家、君父负荆请罪。这样的忏悔又表现为一种救赎行为,他认为男权文化对女性犯有“原罪”,他主动地担荷此罪而负重前行,故而使他的生命历程充满了浓厚的悲剧意识,而罪感心理又使他获得了超越生命悲剧的内在力量。  相似文献   

3.
从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到李二曲的"悔过自新",我们可见儒家反省内求的思想在不断发展。过并非恶,不是先天,而是后天的。悔过与基督教的忏悔截然不同。基督教的忏悔突出人自身的罪,要人转向上帝,很"外向",而李二曲的悔过自新则要人回归完美的天性,很"内向"。儒家对人性的看法总体上是很乐观的,就算是性恶论者,对此仍然具有乐观性。儒家的省,针对的是"努力"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省"是给人打气的,而不是让人泄气的。  相似文献   

4.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的突出特征之一是体现了强烈的忏海意识,中国先锋历史小说也隐约透露出忏海意识。此文在忏悔与人性变动、忏悔与人格净化和独立、忏悔与人的理想、忏悔与灵魂救赎几方面的关系中,考察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与中国先锋历史小说的忏悔意识的相似及相异之处,并肯定它们都是对人性的追寻。  相似文献   

5.
《海姆立克急救》是一篇独具内涵的小说。其意蕴首先表现为一种欲望泛滥后真情回归的双重隐喻。郭砚和马端端的故事构成的是现实生活和文学创作双重意义层面上的爱情隐喻,是爱情关系中由欲的放纵到爱的回归的隐喻,也是爱情忏悔的隐喻。其次,作品书写了一种爱与赎的表演人生。三个主人公被作家赋予了"演员"的职能,在人生中分别扮演着等爱者、赎罪者、自救者的角色,具有共性的表演行为体现出两种内在意义:爱与赎。再次,小说传达了一种爱欲的原罪与自我救赎的意旨。主人公或缺乏自救意识而在婚姻危机中迷失自我,或自我救赎意识觉醒而最终走出爱欲误区,性格迥异的三人共同诠释了在爱欲原罪中"我们都需要自救"的主题。  相似文献   

6.
上帝是什么?存在于何处?为什么好的受造物身上会有"罪恶"?既然受造物已经沾染上了"罪恶",犯了"罪"那么受造物就该如此随波逐流吗?不是的,奥古斯丁给受造物(人)提供了一条"赎罪"并通向天国的路途,即向上帝虔诚地"忏悔",依照上帝的旨意过有信仰的生活,只有完全信服上帝,灵魂才能平静、安逸地依偎在上帝的"乐园"中。本文对奥古斯丁的"忏悔"思想做了系统的论证。  相似文献   

7.
忏悔是佛教修行的一个重要法门,在佛教徒的修行生活中无处不在,但有意思的是,忏悔一词却被义净批评为对相关梵文概念的讹译。其实,佛经传译中土前中国尚无忏悔一词,翻译家们亦非不知梵文忏摩与阿钵底提舍那的含义,他们是为了表达方便而以音义合译的方式新创了忏悔一词。忏悔与戒律有关,由于戒律可以分为有相戒与无相戒两种,忏悔也可以分成有相忏悔与无相忏悔两种。禅宗传授的戒是无相戒,其修行的忏悔自然是无相忏悔。无相忏悔的理论依据是万法自性本空的思想,其实践内容包括知所犯错、观罪性空、除灭罪过、彻底放下、永不再犯和念念牧牛等环节。在佛教中,无相忏悔不但切实可行,而且是最彻底、最有效的改过方法。  相似文献   

8.
《蛙》中的姑姑创造并供奉泥塑娃娃的行为,属于"认罪"之后的"自我"赎罪方式,是缓解恐惧的一种自我安慰,与所谓的"忏悔"意识相去甚远.具有"忏悔"精神的不是作为计划生育执行者的姑姑,而是提供忏悔契机的收信者杉谷义人和作为"受害者"的剧作家蝌蚪.蝌蚪在计划生育事件中发生的"无罪之罪"的层面上具有"忏悔"意识;但在后续的代孕...  相似文献   

9.
忏悔是人类独有的思考方式,是对无罪之罪的自我发现和道义承担。在道德公识、信仰、良知三种缘由指称下的忏悔实际上完成了有罪个体从"本我"到"自我"再到"超我"的人格飞跃,显示出自我疗救的价值意义。忏悔作为文学创作的主题,在人类社会中发挥着精神向导的作用,方兴未艾的新世纪文学敏锐地抓住了这一可贵品质,显示出文学救济人心的现世功用。  相似文献   

10.
犹太性是一种存在于犹太作家内心深处的民族文化情结。受难以求上帝的救赎是几千年来犹太人的经验生活和超验生活的主要内容。马拉默德的短篇小说《魔桶》中的犹太性主要表现为受难-救赎的主题。主人公列奥处于受难状态,经历了彷徨和忏悔后,他选择受难的妓女斯苔拉为妻,以求通过再受难来救赎自我和他人重返上帝之路。小说不仅反映了犹太人的苦难,也超越种族抒写了人类普遍的生存境况。  相似文献   

11.
"百花时代"的爱情小说是反映当时知识分子心态的重要文本,这个时期知识分子的心态极其微妙复杂,主要表现为三种心态:忏悔与救赎、矛盾与焦虑、悲情与感伤。上述心态是特殊的政治环境与现代知识分子人格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对当时以及后来知识分子与执政党之间的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著名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笔下的人物大多患有他所谓的"生存综合症",而疾病的根源是人的出生。本文试图从原罪、记忆、死亡等角度阐释贝克特通过戏剧创作,从文化上积极进行自我救赎的努力,由此探讨高度的时代责任感与自觉的文化修养对文学家创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实现了生存中的自我精神救赎。  相似文献   

13.
源承柏拉图思想的奥古斯丁以光照论的哲学根据,在其"基督教学说"中阐发了爱与恶的伦理学,自由意志和原罪、人的堕落和上帝的恩典成为其最大特色。托马斯.阿奎那调和亚里士多德哲学与基督教教义,在其自愿行为理论基础之上强调了自然理性对人之自身救赎的深切含义,上帝的启示与恩典才变成更大目的或更高目标追求的必由之路。联结奥古斯丁与托马斯.阿奎那伦理学说的阿伯拉尔理性伦理学,其既维护传统的原罪信仰,又以辩证法的精粹详细解析由罪之产生到上帝救赎全部过程,其对理性辨证的坚持以及对意图之恶的强调,完美的区分了信仰意义上的动机决定论与世俗律法中的效果判断。以阿伯拉尔为中轴,在同一基础上,三者互有差异,共同组成基督教伦理学的庞杂教义体系,反映出各历史时代的信仰特色与理论趋势。  相似文献   

14.
《洪堡的礼物》中诗人洪堡与剧作家西特林这两个人物显示出失败与成功的对照。西特林将洪堡的失败归结为他拒绝向这个社会妥协,因而将这种失败转化为一种道德上的胜利。西特林的受难历程同时也是他寻找救赎之路的过程。他通过追忆犯下的罪过以及随之而来的惩罚,不断进行忏悔,最后因洪堡的礼物而获得宽恕。小说不仅展示了西特林的救赎之路,洪堡也以自己的死亡获得了最终的救赎。  相似文献   

15.
西方人重忏悔,中国人重内省.卢梭的忏悔意识是西方文化的代表,并以此作为参照物,它对中国文化的代表郁达夫作品的忏悔意识有着深远的影响.郁达夫从卢梭那里借鉴了西方式的历史忏悔,把自我剖析、自我忏悔与历史批判与人的解放结合了起来,从而具备了一种超越性的思想蕴含.  相似文献   

16.
作为明清易代之际著名的贰臣诗人,吴伟业屈节仕清的经历使其一生都背负着愧悔的罪与罚,在灵魂深处艰难地自我救赎。压抑的精神重负使其目光自觉地投向历史,寻找到与他身世相似的庾信。相似的身世经历是吴伟业对庾信接受的基础,他们都具有难能可贵的忏悔精神,都有逃脱避世的心态。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的几部“文革”题材小说,翻检那个时代被扭曲的成长记忆,打破童年和青春的纯洁神话,以拟自传体方式对政治恐怖中弱小者的施恶和犯罪进行暴露,在受害者的灵魂寻找施害者的逻辑,并示出类宗教式的忏悔与救赎主题。这种自审式的叙述显示了新的叙事倾向,并通过自我批判达到更为深邃的历史批判。  相似文献   

18.
浮石的《青瓷》《皂香》《红袖》《新青瓷之秘色》《新青瓷之窑变》等一系列小说,用通俗的文本,高度还原了现实中的男女关系、官场关系、商战关系;作者于炼狱中反思人性,对人性进行救赎,表现出强烈的自我忏悔意识,作品堪称一幅人性自我救赎的心灵地图。  相似文献   

19.
<简·爱>中的男主人公罗切斯特留给读者许多的悬念和神秘,根据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从基督教的角度来解读罗切斯特,人们自然会将他与伊甸园中的亚当、蛇、甚至魔鬼撒旦等形象联系起来,这正是<圣经>对作者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必然结果.罗切斯特的命运真正阐释了"犯罪--受罚--忏悔--救赎"的<圣经>模式.  相似文献   

20.
陕西作家冯积岐的小说以书写乡村世界中人性的复杂和本真为特色,其最新力作《非常时期》深刻地剖析了特殊时期的乡村陷于人性与权力的较量、两性关系的混乱与畸异。作家表达了背叛伦理与纵欲应承受的道德惩罚,在灵魂的惧怕与忏悔中走向赎罪和救赎的伦理立场。冯积岐小说坚守艺术手法与结构形式的多变,汲取和借鉴中国古典小说艺术,追求叙述手法的多样性以及语言的诗性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