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权利与义务是法学理论中一对最基本的范畴。权利和义务哪个是本位的问题,在中国和西方社会有着不同的演变和发展过程。文章通过对古代中国和西方社会公民法律角色的比较研究,指出中国义务本位法的形成与血缘关系、家族宗法制度以及特有的“礼”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长期统治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西方社会城邦政治的确立、法律的发达和人本主义的兴起对西方社会权利本位法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权利本位法和义务本位法互为条件,辩证统一。中国当代社会应以权利法为本位,以义务法为补充,以趋早日实现“法治”。  相似文献   

2.
从权利本位的内容、特点以及逻辑论证来看,权利本位存在着缺陷:操作性差、不能用实证证明以及用外在观点看义务。因此,应该把权利本位修正为“通过义务认同的权利实现”比较合理适当。  相似文献   

3.
我国民法价值取向的演变经历了由义务本位,权利本位,社会本位,到国家集体本位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由于人们误读了西方的权利本位与社会本位。于是在法律移植、法律建设的过程中,走了许多弯路,在修订新民法之际,应正确解读权利本位与社会本位,坚持权利本位兼顾社会各方利益。  相似文献   

4.
在应对全球环境危机的立法层面,我国学者多主张将"环境权"法律化,支持以普遍赋予权利的方式抵制对环境的不利行为,这种权利本位的立法模式在"环境权"本身的虚假性及其与环境整体利益的不相容的背景下举步维艰.环境问题正是由于我们向大自然倾泻、挥霍了过多的权利,因此,面对环境危机我们更需要的是自我抑制和奉献,而不是索取,这表现在立法上就是突出环境义务而不是环境权,建立义务本位的环境立法模式可以更好地应对环境危机,对质疑者可能存在的担忧和疑虑也能予以充分回应.  相似文献   

5.
民法本位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法本位是民法的根本指归。近、现代民法本位未变 ,即都是权利本位、个人本位。个人本位比权利本位更为本原 ,称其为民为本位 ,则更确切。可在广义社会法下的经济法等和其他行政法中确定社会本位乃至国家本位。民法本位是民法的出发点 ,民法价值是民法的归结点 ,均蕴含并体现在民法基本原则中  相似文献   

6.
民法本位是民法的根本指归。近现代民法本位未变,即都是权利本位、个人本位。个人本位比权利本位更为本原,称其为民为本位,则更确切。可在广义社会法下的经济法等和其它行政法中确定社会本位乃至国家本位。民法本位是民法的出发点,民法价值是民法的归结点,均蕴含并体现在民法基本原则中。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权利义务法理学"模式成为我国法理学发展的障碍,观念创新是惟一出路.现实中,在法治背景下,国家也成为法律的调整对象,权力进入法律的视野.法的结构模式形成"权利、权力、义务"的三元结构模式.其中,权力和义务主要彰显于公法关系中,权利和义务主要彰显于私法关系中,但又不绝对泾渭分明.在合理构建"权利、权力、义务"法理学模式时,应该强调权利本位,权利优于权力,权力促进义务的遵守、保障权利的实现,形成权利、权力、义务的平衡结构.  相似文献   

8.
法律权利化:权利本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权利意识从朦胧到觉醒,在法律的本位问题上,权利本位将取代义务本位。权利本位说是从应然性的权利出发,是将“本位”问题置于“形而上”的领域。法律权利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不同主体对权利的觉醒造成权利的重新构建,特别是不同人群之间权利的重新配置,这种权利的配置包括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之间的界分,权利总量是一个守恒与动态发展和动态平衡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略论义务本位行政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行政文化的发展,应该以行政机关的义务为本位,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是社会契约理论在行政文化中的合理推演和具体体现;也是公共选择理论的现实启示。在当代中国,行政机关承担的义务包括目的性义务、经济义务、政治义务、文化义务四个方面。义务本位行政文化倡导的价值理念包括: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对效率与公平实行各有侧重的价值选择;在对权力的认知方面,强调尊权与限权的有机统一;在义务履行方式方面,强调他律向自律的自觉靠拢;在处理政府与公民关系方面,强调平等与协作统一的服务理念。  相似文献   

10.
“义务本位”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思想观念。它是我国古代农耕社会的特有产物,并随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而逐步深入到民众的观念中。“义务本位”观念之所以产生并能够支配人们的思想之久远,有着其历史和观念等深层次的原因。本文拟就“义务本位”观念予以分析,并阐述这一传统观念的负面影响并探讨其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1.
如何发展党内民主,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这是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大课题。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是发展党内民主的基础,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党的十六大,党成长壮大的每一步,都与发展党内民主、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息息相关。目前,党员民主权利的保障还存在一定问题。我们必须从党的建设的全局出发,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切实有力措施,努力建立健全党员民主权利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2.
杨群红 《南都学坛》2006,26(6):110-113
流动党员是党员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素质的高低和形象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整个党员队伍的形象。必须立足实际开展活动,为流动党员保持先进性提供建功平台;建立智能管理系统,强化流动党员保持先进性的组织约束力;为流动党员提供组织关怀服务,增强他们保持先进性的凝聚力;加强学习教育,提升流动党员保持先进性的服务本领;采取激励措施,唤起流动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内在动力。这样才能保持流动党员这个特殊群体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已经成为新党员的主要来源。我们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党务工作能力,找准教师党员和学生党员的角色定位,处理好党员与老师、学生与党支部负责人等不同角色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党校功能,坚持把培训工作落在实处;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和锻炼学生党员。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同志曾在讲话中要求共产党员要带头讲正气 ,这是新时期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讲正气的核心是实现和维护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其关键在于加强党性修养  相似文献   

15.
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的学风直接关系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与自身的发展,针对当前高校学风状况与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发挥情况,本文将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与高校的学风建设相结合,主张通过对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与引导,使这一部分学生加强党性修养,认真履行党员义务,在言行举止上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全新的党员形象融入到学风建设中,让他们对班级、寝室、自修教室的不良学风进行监督与管理,希望通过这种监督管理机制来杜绝不良学风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论青年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党性定义出发 ,论述了提高党性修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及产生这种必要性和紧迫性的理由 ;文章的重点是联系年轻党员主要是年轻党员干部身上存在的修养素养问题 ,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对如何解决这个对党员很重要的问题也提出了方案 ,作者希望这样的方案对提高干部的党性修养具有更大的借鉴价值。文章在后记中联系青年学生党员的实际介绍了作者关于加强这方面工作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伟大建党精神为学生党员教育提供了理论武器、价值导向、精神激励和情感归属,能够提升学生党员教育的系统性、说服力、贴近性和感染力。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学生党员教育,要加强内容设计、注重实践导向、创新教育形式、优化机制建设,充分激发伟大建党精神的强大育人动能,涵育“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学生党员。  相似文献   

18.
论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的性质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内法规"的基本性质属于社会法和软法。但是由于我国宪法确立的中国共产党的特殊领导地位,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对党务的调整必然影响和涉及国务。从而,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法规又同时具有一定的国家法和硬法的因素。中国共产党依法领导国家,依法执政。依法领导和依法执政既要依国家法律,又要依党内法规。但党内法规应服从国家法律,国家法律优位于党内法规。党内法规一般调整党的组织、活动与党员的权利、义务,在某些公共治理和社会管理领域,党内法规也调整国家公权力和社会公权力关系。因此,党内法规也应纳入国家统一的违宪、违法审查机制,以保障国家法制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2014年以来的暴力恐怖事件,造成了公民和社会的巨大损失,使得反恐立法工作势在必行,尤其要加强对公民权利义务的立法,以促进社会的稳定。国际上,各国的反恐立法中都对公民权利义务做出了规定,我国的反恐立法进程中要确立公民权利义务的基本原则,保障公民人身权和财产权、知情权、法制教育、获得帮助、人权,明晰公民的反恐义务。  相似文献   

20.
保证大学生党员质量的考核评价机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保证大学生党员质量问题实质就是保持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的问题。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是大学生党员实现从组织入党到思想入党的催化剂;是建立保持大学生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的维护剂;是不断增强大学生党员队伍生机和活力的生长剂。它对保证大学生党员质量具有甄别、导向、激励、榜样等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