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共中央关于学习邓小平同志谈话的通知中指出,邓小平同志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发表了重要谈话。关于“关键时期”,我认为,既有思想、理论上的关键时期,又有国际、国内形势的关键时期。第一,思想上的关键是“怕”,怕的思想影响着改革开放。小平同志谈话指出:“改革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切  相似文献   

2.
“情节性散文诗”的提法,最早见之于1981年。是年9月,《诗刊》发表柯蓝、郭风等人的《散文诗六人谈》。柯蓝在这次笔谈中,集中谈了“散文诗中,能不能写一点简单的情节”的问题。柯蓝提出这一议题,是有他的考虑的;不仅是为了给散文诗的形式变点儿花样,更是着眼于散文诗未来的发展。柯蓝说,“如果这个问题解决得好,那么关于散文诗中的意境和诗意,就可(?)时代、和广大工农兵群众结合得更好些。诗的感情也更广阔、豪放些”。如所周知,散文诗曾多次受到“小摆设”、“易碎品”之类的指责,题材的窄狭,表现手  相似文献   

3.
《河北学刊》1982年第2期发表刘勤署同志的文章,题目是《也谈客观真理的定义——与徐飞同志商榷》(以下简称“定义”),对我在《国内哲学动态》1980年第10期上发表的《客观真理就是客观世界及其规律》一文提出不同意见,我觉得有必要作一答辩,这样对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深入研究是有益的。 “定义”对我文章中引用和阐述的列宁关于客观真理的观点提出了两点批评。一是说我在理解列宁的那句话时抹掉了在“人的表象中”五个字;二是说我断章取义,没有将这个问题与第二个问题联系起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只有在这里将列宁对这个问题的提法全部引出。列宁批判说,波格丹诺夫“把下面两个问题搞混了:(一)有没有客观真理?就是说,在人的表象中能否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的内容?(二)如果有客观真理,那么表现客观真理的人的表象能否立即地、完全  相似文献   

4.
论公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公平李振伦目前,公平这个概念在文章、文件及日常谈话中经常出现。但人们对这个概念的含义的理解很不一致。为了正确理解“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方针,有必要结合分配中的现实问题,对公平、效率等概念进行较为深人的讨论。一、公平的相对性人们经常把公平看做一种尺...  相似文献   

5.
古代家训中的道德教育思想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学校教育不发达的古代,教育子女的责任,主要落在家庭这一社会的基本组织上。古人相当重视家庭教育。宋代的家颐在《教子语》中开宗明义就提出:“人生至乐,无如读书;至要,无如教子。”《老学究语》更明确指出;“不怕饥寒,怕无家教,惟有教儿,最关重要。”在长期的家庭教育实践中,人们不断摸索、积累、总结教育的经验,有的用口接耳听的方式传给子孙后人,有的则付之梨枣,公诸于众。这样日积月累,在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藏中,就产生了一批“家训”、“家诫”之作。据《中国丛书综录》所列书目记载,我国古代“家训”一类著作,…  相似文献   

6.
近百年来,中国哲学的研究,存在着一种依傍、移植、临摹西方哲学或西方哲学的某家、某派理论的倾向。有学者认为,这是对中国哲学的史料“梳妆打扮”、“削足适履”去填充西方哲学的表格或框架。这样做的结果,使中国哲学的主体性丧失了,中国哲学成为西方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史。因此,提出“重写中国哲学”的问题,希望能够建构一种真正纯粹的、用本民族话语来叙说的“中国哲学”。为此,我们组织了“重写中国哲学”三人谈,现推荐给读者,希望能给学界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目前 ,在机构改革中 ,思想教育工作十分重要且日益难做 ,其症结何在 ?笔者认为 ,“三难、四怕、五担忧”现象恐怕是不容忽视的因素之一。所谓“三难” ,是指职能转变难 ,关系理顺难 ,人员分流难。人员分流是机构改革的重要环节 ,分而不流 ,是历次机构精简以后又出现膨胀的症结所在。之所以存在这个老大难问题 ,是因为“四怕、五担忧”现象很普遍。“四怕”是指 :领导认为人员分流情况复杂 ,难度大 ,思想政治工作难做 ,怕带来不安定的因素 ;接近退休年龄的老同志 ,怕一刀切让退休 ,无特长怎么办 ;年轻同志分流基层 ,怕丢面子 ;以工代干没转干…  相似文献   

8.
张伟 《阴山学刊》2010,(5):128-128
晚报上有一篇短文,讽刺晦涩的文风,举例说,有人将“赏花”释为“调动自身的感知力、理解力和想象力,使视觉内在的审美能力与植物的生殖器官的外延部分的关紧密地亲和。”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真的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了。有必要这样诠释吗?如果嫌“赏花”太普通、太俗气了,说成“对花的审美”也就是了。长句子那么拗口,费那么多唇舌,讲出来的全是废话,而且是经不起推敲的。什么“视觉内在的审美能力”,如果视觉不把信息传达给大脑,其本身就能审美吗?至于审美活动在大脑中是如何进行的,这又涉及脑细胞的排列和运动,不是文艺评论家所要关心的问题了。  相似文献   

9.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两种情况,一是教师唱“独角戏”,把教学内容使劲灌给学生,结果是教师讲得喉干舌燥,学生却“知之甚少”,二是课堂提问常遇“冷场”,教师不点名到头上,决没有人主动举手回答。这种情况,在普通中学尤为严重。学生本来学习基础差,思维能力不强,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出问题时,有的是想到了怕答错。有的是不知怎么答,还有的缺乏语言组织的能力,所以干脆都“保持沉默”,等着老师点名点到自己再说.用什么方法打破这种死气沉沉的教学局面以争取收到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呢?“点将激励法”不失为活…  相似文献   

10.
一哲学在其历史上有过三次重大的回转,这种回转表现在人们对哲学问题的定位上。哲学从宗教中分离出来以后,给自己的定位是“哲学是什么”,哲学讨论世界观问题。“世界存在不存在”、“世界本原是什么”、“人能否认识这个世界”,这种人对世界或是对自身的叩问,都没有...  相似文献   

11.
关于叙述人称的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议.在写作教学中,讲到叙述就要涉及这个问题,我也在这里谈一些自己的粗浅看法,以就教于方家.一个叙述结构由作家、叙述对象和读者三个因素构成.作家在叙述事件时,可以以故事中人的身份面对读者,也可以以客观叙述者的身份面对读者,不会有第三种身份.如果作家是以故事中人的身份面对读者的,这样的作品是第一人称叙述的;如果作家只是以客观叙述者的身份面对读者的,这样的作品是第三人称叙述的.而一个事件中的人物一般有两类,一类是参与者,一类是旁观者.而无论作家以哪一种身份在叙述对象中出现,这部作品都是第一人称叙述的.有的论者认为,“‘人称’问题,原本就是一个叙述‘称谓’问题”,并以此确定了“第二人称叙述”的存在,其实是混淆了叙述人称与人称代词这两个概念.在语言学中,“我”是说话人,“你”是听话人,“他”是说话人和听话人以外的一方.从这个角度来讲,事件是作家讲给读者听的,读者是听话人,第二人称指代的应该是读者,而一般说来,作品中的“你”不会是读者,而是叙述对象,“你”的故事是给读者看的,那么辨析叙述人称时,考虑的仍然是作家的身份.有的论者还混淆了作家的立足点和人称代词的区别,以为第一人称叙述是作家站在“我”的立足点上,第三人称叙述是站在  相似文献   

12.
本文围绕“南方谈话”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这一主题,首先阐明了“南方谈话”的根本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精神。其次指出了“南方谈话”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上的新突破,这种突破主要表现在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上、在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关系问题上以及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诸多问题上。最后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七一”讲话对“南方谈话”的继承与进一步发展。一是它对“南方谈话”精神的继承、总结与发挥;二是它对“南方谈话”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创造性继承与发展,如理论主题的继承与发展、“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深化与丰富、“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内涵拓展等;三是它对新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谈了我区“双语”教育工作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对“双语”教学工作谈了一些认识,最后就进一步搞好双语教育工作指出应做好的几方面工作。  相似文献   

14.
当前 ,在深入学习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论述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 ,其核心点是 :怎样将学习引向深入 ?在哪些内容上需要进一步深化 ?还有什么问题需要认真加以研究 ?这些问题不解决就很难谈“深入”二字。本文在借鉴理论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繁叙拙见 ,絮此见教。一、明 确 意 义在学习“三个代表”论述的过程中 ,大家不约而同地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究竟怎样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三个代表”思想的理论新贡献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 ?很显然 ,这个问题不解决就很难理解“三个代表”论述提出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对…  相似文献   

15.
完整的科学的最新概括──—访龚育之同志谈社会主义本质问: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①这同我们过去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有何关系?龚:这是拨乱反正以来他在各种情况下...  相似文献   

16.
一、社会主义本质论是南方谈话的核心内容  社会主义本质是直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基本理论问题的。邓小平提出这一理论经历了较长的历史过程 ,表明他对这个重大理论问题持有十分慎重的态度。从 1 980年 5月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概念 ,到 1 992年春南方谈话中首次全面阐述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容 ,其间将近 1 2年。这期间共有四次论述 :1 980年 5月 :“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 ,但是如果搞不好 ,不能正确理解 ,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 ,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1 985年 8月 :“对内搞活经济 ,是活了社会主义 ,没有伤害社会主…  相似文献   

17.
人在成长过程中存在着不同阶段的临界期,过渡期,而教育则存在着必须在某一阶段进行教育的期限。如果错过了时机,往往要陷于“亡羊补牢”的被动状态,需要付出数倍于当时的努力才能得到补救。少年期(11、12——14、15岁)就是这样一个临界期。它是从童年向青年过渡的时期,是学龄中期的初中阶段。这个时期在人生进程中处于特殊的地位。把握得好,会朝着良好的道德倾向发展,成为一个健康向上的青年;如果一失足就会做出一些反社会的非法行为,走向青少年罪犯的行列,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少年期的心理与教育,不单纯是一个学校教育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李开宇 《南方论刊》2010,(2):112-112,109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门:按规定时间开门、关门,关门时间一到,大门就紧紧关上了,脚步慢的就只有被拒之门外的份,等到下一次开门,那些没有耐性的“门外汉”早就离开了。在班主任的工作中也有这么一扇门,班中的问题生就是那些迟到了的“门外汉”,而这些“门外汉”大多是没有耐性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教育要面向全体,所以我们班主任在关上大门时,不要忘了给这些“门外汉”留一扇小门。  相似文献   

19.
芦沟桥事变爆发后,日军“速战速决”,大举入侵,妄图三个月灭亡中国。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的决心。”这个谈话,“确定了准备抗战的方针,为国民党多年以来在对外问题上的第一次正确宣言”。接着,国民党释放了  相似文献   

20.
<正> 正如《文史哲》编者说:“文艺与情感的问题,这是一个在文艺学中涉及范围很广,很重要也是很复杂的问题,多年来我们注意研究不够。”编者希望那一组文章“引起大家的兴趣,促进对这个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我响应编者的号召,在来祥、其聪等同志论文的启发下,进一步思考这个问题。现不揣浅陋,谨述个人点滴浅见,作为补充。我们平时谈论事情,如果对这个事情自己缺乏真情实感和深切体会,就很难讲得很有信心,很有感情,很流畅动人。文艺创作的基本道理也是如此。要把一个题材写得生动,能吸引人的兴趣,打动人的心灵,首先当然要这个题材是群众有兴趣的,有重要的意义,能给群众以正确健康的审美教育的,但同时也必须是作者对这题材有真正的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