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20年改革的基本特征和当前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我国的改革事业,整整走过了20年光辉而艰难曲折的历程。20年经济体制改革主要的基本特征,首先是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坚持以市场为取向,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上,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历史性课题。从最初的计划调节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再到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进而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这一目标模式,认识与实践不断深化,改革不断朝着市场化这个方向前进。改革过程中困难、矛盾、问题不断涌现,…  相似文献   

2.
文章概述了发达国家处理计划与市场关系、培育市场经济支撑点的基本经验;深入分析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深层次问题。提出国有大型骨干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支撑点,也是计划与市场的结合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坚持重点调控与重点支持相结合这一基本方向,不断增强国有企业竞争力,促进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巩固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大要求,就是把市场机制引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使国家计划与市场作用结合起来,共同协调社会经济活动。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中正在形成有计划商品经济运行的新格局,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的结合功能已初见成效,但是,两者之间的矛盾和摩擦也日趋明显。因此,改革实践要求我们进一步探索社会主义经济中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以结合我国实际,建立充分体现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有机结合的管理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不仅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和重大发展,也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理论上指明了方向.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改革实践已经证明,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开始走上了有计划地发展商品经济的轨道.但是在改革的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主要表现在国民经济在计划和市场两种运行机制、计划价格和市场价格两种价格体系、新旧两种管理方式交叉并存的条件下,宏观经济管理方面的改革落后于微观,在某些方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宏观失控,进而影响到微观活力的正常发挥.所以,如何加强对国民经济的宏观管理,这是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5.
一 产权制度与经济运行机制之间的对应关系 历时十二年的经济体制改革,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主要是围绕着计划与市场能否结合以及怎样结合的问题展开的。改革的实践表明,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不仅仅是经济学上的理论课题,同时也是经济实践中的重大主题。作为配置社会资源的两种形式,计划与市场具有各自的特点与作用,然而,世界近代经济发展的历史和我国四十多年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这项决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它既是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认识进一步深化的结果,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实践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今后深化改革,加快开放步伐的总趋向。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人对于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经济制度下计划与市场的共性和区别,尚认识不大清楚,因此,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谈谈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对于冲破认识上的误区、贯彻好十四大精神,加快建设发达的市场机制,无疑是有重要帮助的。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地探索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其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经济领域,我们一直认为,以公有制为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探求实现计划与市场科学结合的具体形式。本文主张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构建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功能性结合的形式体系,以适应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一、构建结合形式体系的必要性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发展和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关系的探索,我们摆脱了计划与市场无法相容的传统偏见,逐步确立起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正确原则。这一原则体现在我国经济运行机制改革方面的初始性成果,就是大体上形成了计  相似文献   

8.
<正>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体制改革新目标的确定,是十四年来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实践的经验总结,是我们对客观经济规律认识的深化,是体制改革理论的新的重大突破。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虽然在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问题上,逐步摆脱旧的传统观念,承认两者可以结合,明确我国社会经济是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但是,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问题上,长期来未能彻底摆脱旧的传统观念,因而一直把社会主义有计划商  相似文献   

9.
<正> 搞活企业必须完善市场体系,这是我国“七五”期间经济体制配套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大发展的客观必然。需要我们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继续进行深入研讨和积极探索,从而提高认识,增强自觉,切实搞好这一重大改革。  相似文献   

10.
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既是当前经济理论界争论的一个热点问题,又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核心问题,改革的方向正确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深度,本文意在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出发参加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和探索。 一、社会经济系统矛盾统一体具有层次性 长期以来人们关于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的讨论,绝不仅仅是纯粹的概念、范畴之争,它们直接涉及到对两个重大问题的基本认识:第一,如何看待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第二,如果把握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基本方向。但是,为了正确地展开问题的讨论,我们又不能不先从概念的范畴层属和概念双方的对称性谈起,然后旁及其它,由于计划与市场关系总是涉及某种社会经济活动或行为的,为此,首先需要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或行为的结构层次  相似文献   

11.
发展有计划的商品市场,这是对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标志着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模式中,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发展有计划的商品市场是个新课题,许多经济专家和经济部门的实际工作者都在研究、探索、实践.本文仅就河北省发展有计划的商品市场,增强轻纺企业活力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2.
十年改革,开辟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当前,在清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的新情况卞,我们更现实地面临着是确立市场取向还是政府取向的改革目标,是建立怎样的计划市场内在结合的经济体制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3.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改革计划体制,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在党的文件上,这是第一次明确地提出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并明确肯定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和多年来理论探索的高度总结,也是对马列主义的重大创造性的发展。我们  相似文献   

14.
<正> 社会主义经济实践和理论的发展,提出了计划与市场有机结合的理想模式,但并没有找到两者有机结合的可操作的途径.在中国,伴随十年改革历程而先后出现的“板块式结合理论”、“渗透论”、“有机结合论”、“两个全覆盖论”、“两次调节论”等,都先后对计划与市场的实际结合产生过一定的积极指导作用,但令人满意的计划与市场根本上有机结合的格局尚末真正形成.那么,计划与市场能否有机结合呢?笔者持乐观态度.但就目前情况看客观条件尚不具备,存在着三大根本性障碍.只有不断克服这三大障碍,才能逐步实现计  相似文献   

15.
正确处理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的关系,是我国经济建设的实践向我们提出的一个重要课题,它不仅关系到经济体制改革的长远方向,而且同当前国民经济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紧密相关。对此,我们绝不可等闲视之。长期以来,人们曾经认为,社会主义经济与市场是不相容的,其理由是,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正是对市场的否定,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能表现在对市场的利用上,只能表现在对市场的限制上,因而,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市场机制的作用同计划的作用是相互对立的。这种观点否认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否认了价值规律在流通领域和生产领域的调节作用,给我们的经济生活带来了一系列消极的后果。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构建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有机结合的运行机制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经过不断实践和反复探索,才有希望找到计划与市场的最佳结合方式.怎样在我国现阶段经济运行特征的基础上和既有经济体制改革成效的前提下,解决存在的问题,完善和改进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措施呢?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7.
近些年来,理论界和经济界在研究和探索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具体形式中,确实提出了不少有益的见解和主张,它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发挥了重要的咨询作用.但是,也应该看到,在一些研究和探索中还存在着一种倾向,就是对我国当前的现实经济状况重视不够,其中有些主张高深玄妙,使人难以提摸;有的生搬国外,胡凑乱套;有的甚至为了标新立异而脱离国情实际。我认为:第一、虽然中央规划要用今后10年时间来建立“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  相似文献   

18.
<正> 1988年10月17日,董辅乃同志为卓炯的《<资本论>体系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扩大商品经济论》一书所写的序中说,卓炯也是我国经济改革的理论先驱,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史上,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功不可没.李炳炎同志写了一篇阐发董辅乃观点的文章,题为《卓炯;中国经济改革的理论先驱》,发表在《江海学刊》1990年第3期上.李炳炎从四个方面对卓炯的先驱作用进行论证:较早奠定了我国经济改革的理论根据;科学分析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区别;一贯强调计划必须以价值规律为基础;社会主义计划市场的最早探索者.李炳炎在第一节里提到了卓炯第一个提出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并作了说明,李炳炎的文章是符合事实的,当然个别问题表述上不够清楚.  相似文献   

19.
<正> 赵紫阳同志1987年3月在六届人大五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必须适应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发展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要求,以增强企业活力、完善市场体系和健全宏观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这段话,不仅是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总体部署的全面阐述,而且深刻指明了当前推进改革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要改善企业经营机制.增强企业活力,是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几年改革的实践证明,企业的活力怎样,直接取决于经营机制的改善情况,而要尽快形成并不断完善企业经营机制,又同计划、市场等外部条件有着密切关系.可以说,计划、市场和企业经营机制互为条件、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三位一体.因此,要进一步增强企业的生机和活力,必须是在深化企业内部改革的同时,切实改革计划体制,完善市场体系.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指出:“实践表明,市场作用发挥比较充分的地方,经济活力就比较强,发挥态势也比较好。我国经济要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加快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继续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要求我们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可以说,这是我党通过对改革实践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总结,对长期争论并一直有模糊认识的市场和计划的关系问题的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