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济增长的要素投入效应及其区域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基于1997~2007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从静态和动态两个维度研究要素投入效应及其区域差异.结果表明:静态条件下物质资本以及人力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大,技术进步影响不显著;动态条件下市场成熟度、人文、制度等无法量化的因素对当期经济增长作用较大,从长期看能提高要素投入产出水平,资本弹性下降,技术进步影响更为显著,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本投入的说法并不能成立.从区域差异来看,不同要素投入对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效应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2.
提高国家的创新能力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从创新投入、创新环境和创新产出三个维度构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测算了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2004—2017年的创新能力,发现区域创新格局呈东高西低的态势。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市场潜能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机理。实证结果显示:市场潜能大的地区通过循环累积效应和对临近地区的吸附效应,更容易形成创新要素的空间集聚,对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然而,政府干预和非市场性竞争因素会削弱市场潜能在配置创新资源中的积极作用,非市场性竞争对市场潜能提升创新能力的消极作用要强于政府干预的影响。不断完善市场竞争机制,是充分释放市场潜能促进创新效应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软实力在区域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其内涵更丰富,由文化号召力、人才创造力、政府公信力、区域影响力、环境舒适力、社会凝聚力等要素组成,并探讨建立了六个维度、34个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4.
基于AHP-灰色关联度模型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基于系统理论和技术创新流程的视角,认为企业技术创新是"创新需求-创新构思-技术支撑-资源投入-研究开发-成果产出-效益实现"的七阶段过程体系,并构建了技术创新能力要素概念模型。根据概念模型,提出技术创新能力是技术支撑能力、技术创新载体、创新资源投入、创新成果产出、技术创新效益和技术创新管理等多维能力要素构成的协同系统。研究设计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HP-灰色关联度模型,实证分析检验了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高校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一个重要主体,高校R&D资源是区域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采用DEA对江苏省高校R&D资源效率进行了测度,并从加强区域创新环境建设、多途径加大高校R&D投入等方面提出了提升江苏省高校R&D资源效率的具体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文章引入创新环境和开放程度作为调节变量,研究其对区域科技创新投入对科技创新产出的调节效应。文章运用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西藏除外)2012年的区域创新的相关数据,采用层级回归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区域科技创新投入的增加与科技创新成果产出的提高是显著正相关;区域科技创新环境和对外开发程度与科技创新产出具有正相关关系;同时创新环境和对外开放程度对科技创新投入与科技创新产出的调节效应显著,但是东中西部呈现出不均衡的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7.
人才发展环境受到地区经济环境、公共服务环境、生活环境、就业环境、科技创新环境等要素共同影响,文章构建了包含5个一级指标、24个二级指标的人才发展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通过综合评价法对我国36个城市人才发展环境指数进行测算,综合分析各城市的人才发展环境现状及问题。结果显示:我国人才发展环境区域差异较大,呈现梯度分布特征;经济环境成为驱动人才发展环境指数提升的关键;多数城市生活环境改善空间大。  相似文献   

8.
李东海 《统计与决策》2022,(20):164-168
文章构建空间计量模型从全国和分区域层面实证分析了创新要素流动影响区域创新效率的空间效应及区域差异性。结果表明:R&D资本区际流动能够显著促进区域创新效率的提升,而R&D人员区际流动没有显著的促进作用;R&D资本区际流动影响区域创新效率的直接效应显著为正,而R&D人员区际流动影响区域创新效率的直接效应显著为负;创新要素流动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均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其中,R&D人员区际流动对中部地区创新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R&D资本区际流动对西部地区创新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9.
郭炬  隆毅 《统计与决策》2012,(15):42-46
文章运用层次分析法与证据理论改进算法,从区域技术创新投入、产出产出、创新环境等三个方面来构建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估指标体系,解决了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目标过多、任务量过大的特点,减少了偏差,使结论更加符合客观现实。  相似文献   

10.
文章基于阶段论从协同力、驱动力、稳定力、保障力与引领力五个维度构建了长三角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测算了2012—2020年长三角27个中心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并利用莫兰指数对其空间集聚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三角27个中心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均值为46.13%,年均增速约为3.09%,经济发达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增速相对较慢。目前驱动该地区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动力是经济发展稳定力与创新驱动力;在空间特征上,长三角整体上呈现上海市及其周边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高、安徽省较低的块状格局,区域全局呈现空间正向集聚关系,但大多数城市不具备局部的空间集聚特征,由于缺乏极化效应区与过渡区,目前区域内高质量集聚处于不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1.
丁如曦等 《统计研究》2020,37(11):93-105
本文从集聚外部性和网络外部性相结合的视角探讨多中心城市网络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驱动影响,并以长江经济带这一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板块的典型区域为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全域城市网络多中心程度与其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存在正相关关系;在控制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等经典生产要素后,非中心城市通过嵌入多中心城市网络过程中相对节点中心度的提升,缩小了其与中心城市人均收入水平的差距并产生正向空间溢出影响,并且整体上通过中小城市获得节点集聚增长效应、中等城市发挥正向溢出效应以及节点中心大城市突破地理近邻的长波辐射效应的叠加互锁来实现;加快区域要素流动集散、促进区域产业竞合协作,是多中心城市网络驱动区域板块融合互动和经济协调发展水平提升的主要作用机制,而地理邻近城市间因节点中心度提升在制造业发展等方面展开的过度竞争,则不利于区域地域功能的整合提升和经济协调发展。因此,在长江经济带等区域范围内应统筹推进中心城市与城市网络建设,培育多中心网络化发展格局,以更加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科学测度中国区域生态资本效率的时空差异,明确创新环境各维度对生态资本效率的影响机制,对推动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将生态福利作为产出指标纳入生态资本效率的测度体系中,借助超效率SBM-DEA模型、变异系数和Malmquist指数对生态资本效率的时空差异进行测度,并在此基础上运用面板Tobit回归模型分析创新环境各维度对生态资本效率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中国生态资本效率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生态资本有效的区域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生态资本全要素生产率呈波动下降趋势,技术进步是影响生态资本效率的重要因素。创新环境中的基础设施环境(互联网接入宽带端口数)对生态资本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制度环境(科技支出占财政预算百分比)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省农业产出的分地区面板协整模型表明:农业产出是规模报酬递增的,影响农业产出的主要因素按照贡献度从大到小排序分别是农机总动力、化肥施用量、农作物耕作面积和农业劳动力投入,其中农机总动力的贡献明显高于其他要素;从各地区要素贡献度来看,要素在不同地区的作用差异显著。因此,对于黑龙江省农业发展的要素投入环节来说,应该因地制宜,不同地区要进行不同要素配置,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而不可完全模仿和复制。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制造业服务化影响创新发展的理论机制,并利用我国287个地级市制造业行业部门数据,实证检验制造业服务化对城市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制造业服务化具有显著的创新效应,提高制造业服务化水平,有利于增加创新资金和知识要素投入,进而推动城市创新。从城市异质性来看,东部地区城市较中西部地区城市、一二线城市较三线及以下城市、高创新力城市较低创新力城市更能发挥制造业服务化的创新效应,省会中心城市的制造业服务化创新效应具有一定的溢出作用。从技术要素异质性来看,分销服务化、金融服务化和科技服务化是制造业服务化创新效应的主要作用来源,实质性创新更能发挥制造业服务化的创新效应。拓展研究发现,相较于增加投资、扩大出口和给予税收优惠的城市发展策略,提高劳动收入、促进外资进入和加大行业补贴更能强化制造业服务化的创新效应。本文对于制定因地、因城制宜的创新发展政策具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湖北省12个地级市作为决策单元,构建熵权法结合超越对数形式的随机前沿模型,测算绿色创新效率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2007-2014年湖北省城市绿色创新平均效率为0.307,仍有近70%提升空间;城市间差异显著,武汉、宜昌、襄阳优势明显.②科技人员和科技支出作为创新资源投入对于湖北省绿色创新产出有着显著的正向作用,科技人员具有更高的产出弹性;而环境污染指数对于绿色创新存在着明显的抑制作用.③环境规制强度与绿色创新效率呈“倒U”型关系,“波特假说”中合理的环境规制的重要性也得到印证;④区域开放程度对湖北省绿色创新效率具有负向作用,教育水平提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利于湖北省绿色创新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提高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的耦合协调度是新时代深化创新驱动战略、推动中国经济实现绿色发展的核心要义。文章基于中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样本数据,实证考察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耦合协调的高铁效应。研究发现:高铁开通显著提升了城市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的耦合协调度,提升作用表现出时间递增效应。相较而言,高铁开通对东中部地区城市、非一线城市、中度和低度耦合城市的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耦合协调度的提升作用更大。机制分析结果表明,高铁通过加快创新要素流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城市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耦合协调度的提升提供了创新人才和创新资本保障。  相似文献   

17.
文章首先从金融业投入与产出维度构建指标体系,然后借鉴超效率SBM-DEA模型对2005—2019年中国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及评价,最后对比分析同一时间节点我国31个省份金融业发展情况。研究发现,从综合角度来看,我国金融业高质量发展长期整体向好的态势并未改变;从区域角度来看,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存在严重的区域不均衡现象,东部地区发展水平较高;从省际角度来看,各省份间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水平差距较大,北京、上海与广东三个省份发展水平最高。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浙江面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契机,经济总量不断攀升、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城市化进程推进速度较快、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成为长三角区域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南翼。本文从宏观、中观、微观以及要素资源利用等不同层面对江浙沪进行对比分析,指出浙江在长三角区域发展过程中存在城镇空间布局发展轴线不清晰、行业比较优势不显著等问题,建议浙江调整城市定位,并从空间、产业、要素投入等方面加以完善和加快发展。  相似文献   

19.
李健 《统计与决策》2024,(9):129-134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作为兼顾绿色生态与经济发展的指标,是衡量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关键。文章基于2011—2021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探讨了数字经济、产业链创新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该作用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数字经济可以通过促进产业链创新间接推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数字经济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城市区位、规模、级别异质性,其中对东部地区城市、大城市和中心城市的影响更显著;数字经济子维度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差异,主要表现为数字金融的直接效应更大、互联网发展的间接效应更明显。  相似文献   

20.
长江三角洲地区内河资源丰富,水网密布,具有发展内河航运得天独厚的优势.推进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优化区域发展环境,降低发展成本,提升整体竞争力,首要的问题就在于优化区域交通网络,整合交通资源.在诸生产要素中,如果说人的流动可主要依靠航空和陆路交通的话,那么物的流动则应主要依赖于水路.加快区域内各城市内河航道的建设与对接,大力发展内河航运,不仅是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优化投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