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新时期,实现依法治权就要以依宪治权为总纲,实行以权力制约权力、以权利制约权力、以道德制约权力,同时努力提高公职人员的法律素质并加强社会舆论的监督。   相似文献   

3.
如何走出治权监督缺失的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广 《理论界》2007,1(1):52-53
在人民主权的当代民主国家,治权的让渡不可回避。但由此带来的则是违背公意的治权滥用和对治权的监督缺失。因此,如何监督治权,确保其行使代表主权者的意志,遵循公意所欲的路径,是人民让渡治权的实质之体现。对于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国,则直接关系到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为此,从中国实际出发,构建宪政体制,建立限权政府,实现以法制权、以权利制权力及权力互制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4.
刘旭  彭勃 《学术月刊》2023,(8):80-92
转型时期基层政府职能重心从“经济增长”向“公共治理”转型,基层事务的量与责同步扩张,带来纵向权力介入过密化的基层治理能力困境。与税费改革时期基层政权与社会的利益联结机制被瓦解所导致的“政权悬浮”不同,当下基层能力困境表现为过密化治理中基层政权自主统筹属地事务的治权出现流失的问题。基层治权的再造面临条块关系中的治权上浮、属地管理中的治权碎片化、政社关系中治权的新型悬浮化等结构性梗阻。数字治理平台通过技术规则替代科层规则和基于信息的裁量权威生产两个环节,有效修复了基层流失的治权,并呈现出条线压力平衡、属地权威再整合和社会资源汲取等三重机制。基层政权通过技术赋能对治理流程进行局部重构,绕过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的结构性难题,一定程度增强了基层治理的自主性。但随着基层治理问题愈加复杂化,实质性地再造基层治权还需要体制改革予以更深层次的呼应。  相似文献   

5.
以县政改革为切入点启动国家政治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县这一层级处于国家与社会相连接的关键位置,郡县治则天下安。当前,实行政治改革迫在眉睫,应当自觉顺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真正对人民负责、对民族负责、对历史负责,以县政改革为切入点启动国家政治改革,以民主和法治来保障民权、改善民生、化解矛盾、促进和谐。  相似文献   

6.
依法治权不仅是依法治国的应有之义,而且是其关键。只有依法治权,才能保证人民群众的法治主体地位,才能保证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性,才能保证依法治国的任务顺利完成,才能保证依法治国的目标顺利实现。而要真正依法治权,就必须做到:在治的主体上,国家权力机关与非国家权力机关相结合;在治的客体上,治权与治官相结合;在治的环节上,把对权力的获得,对权力的运行的制约、监督与对权力运行结果的监督相结合;在治的方式上,监督与制约相结合。  相似文献   

7.
和谐社会公民政治参与权的法治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舜钦 《学术探索》2008,2(2):80-85
公民政治参与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由宪法和法律确认,受宪法和法律保障和限制,通过一定方式参与国家政治活动,并影响国家政治构成、决策、进程、结果,而不受他人非法干涉、侵犯和剥夺的权利。我国已形成保障公民政治参与权的法律制度,但也存在一些不足。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对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建设法治国家,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韩慧 《东岳论丛》2011,32(8):70-74
群体性政治参与是当前公民政治参与的主要形式,社会转型期的公民群体性政治参与呈现出膨胀性、分散性、非理性和突发性等问题特征。解决这些问题,实现转型期我国公民群体性政治参与的良性发展,必须选择法治的路径。因为法治能够为群体性政治参与的良性发展提供成熟的理性公民、理性的行为范式、公平的价值理念、有效的制度保障。可以从立法、执法、守法和司法四个环节入手,完善法治机制,推进公民群体性政治参与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高校是贯彻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重要阵地,也是推进法治理论创新的重要力量。为引导广大高校学生树立法治观念、增强法治意识、铸牢法治思维,用习近平法治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结合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三进”工作,就如何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展开路径探析,提出了时效教育、立体教育、榜样教育和实践教育四种路径,以期更好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相似文献   

10.
国家安全是一个"大安全"的概念,既指国家处于安全状态,又指国家维持这种安全状态的能力。西部民族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组成部分,维护国家安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现阶段发展的迫切需要。在这种现实背景下,需要在西部民族地区进行维护国家安全的法治格局构建研究,以期实现民族关系和谐稳定,促进民族地区有序发展,形成民族事业稳步推进。本文主要从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主要特点、影响国家安全的主要问题以及维护国家安全的法治格局构建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为推进民族地区的长治久安提供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政治意识文明是政治文明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是指人类政治意识进化发展的积极成果、状态和过程。法治作为治国方略,是与人治相对的范畴,内涵“良法”,植根于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理性文化和社会文明,是近代以来各个国家的法律实践过程和追求目标,主要包括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多个环节。政治意识文明就好像人的血液一样渗透到人的各个器官而作用于法治的诸运行环节,其法治功能主要表现为立法中的“良法”功能、执法中的“依法”功能、司法中的“公正”功能、守法中的“认同”功能、实现中的“宪政”功能等。  相似文献   

12.
吴茜 《学术探索》2003,(3):47-50
道德、法律均可为维持社会秩序的手段。考察历史上存在过或正在运行的政治模式 ,它们要么推崇道德 ,要么倚重法律 ,往往忽视二者的有机融合。从政治哲学层面探讨道德、法律二者的逻辑关联 ,法律实际内蕴对道德的追求 ,而道德则呼唤制度化的规定 ,因此二者不可偏废 ,应在现实中共进。  相似文献   

13.
法治是政治民主的前提和基础,而不是相反。法律的根本属性是说理,既是说理的依据,又是说理的保障。而说理是民主时代的根本特征,没有法律就没有民主。政治民主的底线,是保障人们有权基于自身利益在公共事务中发表不同于他人的独立意见,进而以少数服从多数的方式做出决定。政治民主的高度,则取决于国家权力是否真正受制于人民的权利,包括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规定是否能够落实,法定的国家权力运行体制是否稳定有效并受到人民群众的尊重和信任,人民群众参与公共事务决策的活跃度等。这些问题的解决,最终都取决于法治发展的水平。  相似文献   

14.
国家现代化转型的关键在于推进制度治理。制度治理蕴含着“规则之治”的法治精神,国家治理现代化首先是国家治理法治化。国家治理法治化的载体是一国法治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我国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所在。要牢牢坚守“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这条根本红线,确保不偏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的终极目标;要始终把握住“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基本特征,将各项举措有机联系起来,确保不偏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工作的价值方向。  相似文献   

15.
主权原则是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主要用以调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但随着跨国公司实力的壮大,跨国公司为了实现自己的全球战略,通过各种方式越来越多地介入到国家的政治活动中,不断侵蚀着国家主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政治主权.跨国公司与国家政治主权的关系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重视,国际社会试图通过国际法来调整跨国公司与国家政治主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17.
法治迟缓表现为立法缓慢、执法不力、司法延误、守法观念淡薄等多种形式。法治迟缓阻碍了法治精神要件、实体要件及形式要件的形成和贯彻,致使法治主体丧失法治信念,法治客体得以无限制的膨胀和扩张,法治的标准难以有效确立、深入人心。法治国家建设由此变得遥不可及。  相似文献   

18.
国家安全是地缘政治研究的重点,地缘政治争夺为国家安全服务,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与国家安全紧密相关。自近代以来,东北亚地缘政治格局的每一次转变都对中国的国家安全产生了重要影响。面对东北亚地区复杂多变的局势,中国应坚持和平合作发展的道路,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今中国,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必由之路。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现阶段,我们更应积极探索依法治国的路径,坚定依法治国的必要性,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更加坚实的法治路径。  相似文献   

20.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命题将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置于同一体系之中。一体建设可以从逻辑前提、运行机理和路径选择三方面展开,一体建设的逻辑前提是在同一体系下厘清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的内涵,一体建设的运行机理需要探求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三者的逻辑关联和重心定位,一体建设的路径选择主要表现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