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对审美意义和生存意义的揭示,“崇高”历来是一种重要的审美形态。它一般具有磅礴的形式、令人震撼的气魄,带给人以无限崇敬、无限感动的情感反应。崇高美在中国当代小说中大致经历了如下阶段:“十七年”文学时期是其兴起和成熟期;“文革”时期崇高美走向异化乃至衰落;20世纪80年代崇高美得以重新复归;90年代后因社会、历史原因崇高被“躲避”,走向消解。  相似文献   

2.
论“崇高美”的质的规定性张宏梁从强调量的规定性到强调质的规定性崇高(或“崇高美”、“崇高之美”),是美学的基本范畴之一。它和其他范畴、概念一样,总处在运动、发展之中,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发生转化。西方美学史上最初出现“崇高”这个美学概念,是从自然景物出发...  相似文献   

3.
审美判断之二律背反——康德美学方法论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美学是个充满矛盾的整体,“二律背反”贯穿并牵制着这一整体。它是康德阐释审美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逻辑支点。“美的判断”和“崇高的判断”是康德运用“二律背反”对审美判断力的总体设定,表现为形式和无形式、感性和超感性、有限和无限的区别和对峙。另一方面,康德美学作为一个过程,驱动美向崇高转变的逻辑支点则是他关于“纯粹美”和“附庸美”的先验假定,这是康德美学动态层面上的“二律背反”。康德运用“二律背反”揭示了审美活动最深刻的、最重要的内在矛盾,这是康德美学方法论的根源,也是康德美学的主要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4.
一、“崇高”概念的历史发展与探讨 “崇高”是一个历史范畴。我国古代很早就提出了这个概念,《国语·楚语上》:“臣闻国君服宠以为美,……不闻其以土木之崇高彤镂为美。”这里的“崇高”一问只有修辞学上的意义,意为雄伟、高大,虽然它尚无涉文艺美学,但也具有了如今所论“崇高”的最原始、最基本的含义。可惜的是,与我国的文艺美学发展的特殊性相关,其后很少有人把它作为美学范畴来加以深入探讨。我国古代的“大”也有崇高的意思,《孟子·尽心章句下》:“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在孟子看来,美就是人体善良本性的贯注和浩然正气的内充。而大则在程度上比美更为强烈,在范围上比美更为广大,亦即比荚更为辉煌壮观。显然“大”就是崇高之意。但是,“大”除具有崇高的美学内涵而外,在我国古代还有诸多含义,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后来也很少有人把它作为崇高这个美学范畴来加以深入  相似文献   

5.
论中国诗词的壮美与崇高胡元坎中国和西方的经典作家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论述过优美与崇高这两大部类的美。西方真正就美学意义界定优美与崇高的,是十八世纪的博克、康德和席勒。中国早在春秋战国之时,孟子就对“美”和“大”作了区分,其“美”接近于狭义的美─—优美;其...  相似文献   

6.
<正> 美的分类是美学研究中相当重要的一个问题,但是长期以来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解决。从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设想把音乐风格分为刚与柔两类,苏格拉底区分美与真善的异同,亚里士多德论述艺术创作痛感向快感、丑转化美,直到近代博克提出美与崇高的对立,哈奇生分别美的本原性与比较性,康德进一步提出“纯粹美”、“依存美”等等,至今还没有一种更科学的美的分类法来统一这些议而未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审美类型学是美学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也是美学区别于其它学科的重要标志之一,审美对象主要有三种分类:一是分为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形式美;二是艺术美中的门类之分:音乐、文学、美术、戏剧、电影等等;三是审美类型,既崇高、滑稽、悲剧、喜剧等等。在这三种分类中,审美类型分类是最具有美学性的。从  相似文献   

8.
心理主义美学派里普斯曾用复合的方法在深度情感中看到审美情感的本质和美学范畴的交叉,这成了提出复合的美学范畴的一个依据,诸如悲剧的喜感;崇高或积极的价值由于滑稽而被否定时产生的混合感情便是幽默等等。野美也是一个复合的美学范畴。人们把“野”视为审美对象,不仅与特定的历史和文化相联系,而且它本身就处于自然美、滑稽、幽默、怪诞、悲剧性、优美等多种审美形态的网络点上,因此野美不是一种“纯粹美”,而是一种复合的  相似文献   

9.
论优美     
拉丁文中有一个概括力很强的词叫GRATIA,意即愉快、直爽,译成中文就是“优美”。优美包涵优雅和秀美,指动作、姿态的轻盈、美妙,外形的飘逸、清秀,色泽的绔丽、柔媚,气氛的淡雅、幽静,体势的典雅、精巧……等等。优美源于希腊女神哈丽特所象征的意义。哈丽特作为希腊三个女神的合称,代表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事物,象征着光明与欢乐。作为最早被人类认识和把握的美的范畴,优美是美最一般的形态。通常意义上的美,指的就是优美。优美与崇高构成的对应的美学范畴最为引人瞩目。如果说,崇高是一种阳刚之美,优美就是一种阴柔之美;如…  相似文献   

10.
任何理论的创造,都有个逻辑与历史相互统一并在统一中循环往复向前深入发展的过程。在西方美学史上,“距离”这个概念获得较明确的美学意义,和爱德华·柏克的《关于崇高与美的观念的根源的哲学探讨》一文有直接关系,而“距离”发展成为一个美学命题并且首次获得一个较完备的美学理论型态,则与爱德华·布洛的论文《作为艺术要素和审美原则的“心理距离说”》密不可分。这里我们通过回顾西方古代尤其是古希腊美学思想历程,进一步探讨“距离”的诸种美学意义。在古希腊美学史上,毕达哥拉斯学派有独特的意义。这一学派的基本美学观点,直…  相似文献   

11.
从美学意义上讲,形象思维是一种美的思维,早在二百多年前,被古人称为美学之父的鲍姆嘉登就在他的美学专著中提出了“以美的方式去思维”的观点,他所创立的“美学”即是“以美的方式去思维艺术理论”,后来著名哲学家黑格尔也在他著的(美学》中发表了类似的见解。随着时间推移,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形象思维是有美学价值的思维活动。形象思维过程与审美评价必然会渗透到形象思维的整个过程。因此,作为形象思维结晶的文艺作品,具有无可争议的审美价值,能给人以美的愉悦和美的享受,本文拟从三个方面来论述形象思维的美学特征。一…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美学是理性的美学,理性的美学对来自人性中的生理的因素是蔑视的。“美”总是拖着把生命的胴体埋伏得严严实实的长裙彬彬有礼地向我们微笑,似乎她永远高居于世俗人情之上,没有烦恼,没有忧伤,自由自在,让人把握不住,捉摸不定,因为她没有任何目的,居无定所。18世纪博克从人的生理──心理机制谈美和崇高的区别,认为美与人的爱的本能有关,崇高与人自体保存的本能有关,被指责为“把社会的人几乎降到动物的水平”。①康德在谈崇高时,很明显地强调了人的生命和生命在审美过程中的变化,但是,康德思想的精神面被后人突出了,…  相似文献   

13.
美是有神性的——奥古斯丁美学思想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西方中世纪教父时期美学思想的最大代表,奥古斯丁把上帝当作美的本体,从基督教神学的角度思考美学问题。其关于上帝的美、精神美和物质美的思想为解决古希腊罗马美学中具体的、可变的、有限的美与普遍的、永恒的、无限的美之间的对立提供了崭新的思路;把“美与丑的对立统一、和谐、映衬”的观念引入美学中,给予丑一定的美学地位,从而丰富了西方美学史范畴的内涵。奥古斯丁论述审美经验专注于人的内心世界,这是其美学思想一个不同于古希腊罗马美学的重要之处,在许多方面决定了西方中世纪美学发展的基本方向;强调艺术应该具有形而上的价值,其使命在于歌颂上帝和为宗教神学服务,从而为西方中世纪美学对艺术的地位和作用的理解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在美学的历史上,当美学的重心由思辩的哲学开始转向艺术领域时,作为主观和客观结合的艺术创作及其作品,其理想的追求就不再限于美之上了,而转向了美的一种更高形态——崇高美.因此,崇高,作为一个古老的美学范畴,在艺术领域中始终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艺术上许多不朽之作都程度不  相似文献   

15.
传统认识论美学仅注重“结果” ,并将“美是什么”的解释实体化、可见化 ,从而不能真正接触到“美” ;现代存在主义美学又将“美”作“可能性”和“不可见性”的解释 ,从而忽略了我们是凭借什么来把握“美” ,这样也就不可能将“美”的不可说性与“美的符号”的可说性阐释清楚。否定主义美学认为 :美是本体性否定的未完成 ;美是一种未占有的、未完成的、尚未成为“共在”的存在。对否定者而言 ,“未完成”是指否定结果尚未诞生时的一种情境、一种境态。在这种境态下 ,“美”是以一种孕育着的、还未视觉化的状态被否定者所想往、所追求、所体验着的。“未完成”在哲学意义上是一种有缺憾的状态 ,但在美学意义上却是一种让人沉醉的状态。对“本体性否定”而言 ,美学是源 ,哲学是流 ,美学内在于哲学并且是哲学的根。只有“本体性否定”意义上的“美” ,才能使我们每个人“成为真正个体”的审美冲动。“美”的特性在这里 ,“美的意义”也在这里。在“本体性否定”意义上 ,“美”不可说而“美的属性”可说 ;“美”作为存在的潜在具有“未占有性”和“混然性” ;“美”在“美的符号”前后 ,体现为本体性否定的“未完成”  相似文献   

16.
美的本质问题的困难,离不开美学理论自身的矛盾性、日常思维的机械性和审美现象的复杂性。美是自由的形式,认识和实践对自由的实现、审美的发生具有不可抹煞的重要意义。它所表达的是真实的自由,是创造和超越、进行和无限、多样和变化。“劳动创造美”与“劳动创造丑”并不矛盾,不能因酸涩的果实也是来自同一颗大树而否定其为甘美果实的来源。  相似文献   

17.
论翻译过程中美学意识的传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翻译是用一种语言信息来代替另一种语言信息的技巧,是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转换.总免不了对语言本身及语言所承载的内容的“美”的追求,认识和研究翻译过程中关学意识的传递对于翻译本身来讲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如何在理解过程(对“关”的直观理解和对“美”的深层理解)与表达过程(“功能对等”的选择、“归化”与“异化”的选择、对“关”的再现和再创造)中准确领悟和恰当传递美学意识,实可影响到能否正确生动地将原文信息中的美学内涵传递给读者。  相似文献   

18.
美学在多国传播过程中存在复杂的变异问题,其中审美文学化是一个显著现象。从哲学上看,范畴包含属相和种相。美是属相,其中作为种相的崇高和优美构成美的一组范畴,而悲剧、喜剧和美不存在种属关系。美学上的崇高和优美是作用于人类视觉的图像对象,而悲剧和喜剧与视觉无关。在从古希腊到18世纪中叶美学学科建立之初,其间悲剧和喜剧并非美学或审美范畴,此后经由德国和苏联学者将崇高和优美延伸到文学领域讨论,悲剧和喜剧作为崇高和优美在文学中的对应概念才被确立为美学范畴。在此过程中,不仅崇高和优美发生变异,不固定在视觉领域内被讨论,悲剧和喜剧也发生变异,成为一组构成美范畴的种相。这种在欧洲变异了的美学接纳了较多非视觉对象或要素,使美感和视听两种感觉有关的基本点被动摇,产生许多相互缠绕、复杂难解的问题。美学进入中国后,将悲剧和喜剧不加质疑地认为是一对美学或审美范畴。如画作为一个自然审美概念,研讨范围局限在英格兰有关湖区和苏格兰山地的旅行写作内,因其具有明确的所指对象和形式特征,故很难变异。由于没有对应的戏剧体裁,如画几乎被中国学界遗忘。美学在中国变异为一门与文学理论接近的学科,与哲学、自然审美渐行渐远。  相似文献   

19.
“虚静”、“逍遥”、“玄德”:道教美学情趣论潘显一“逍遥”,是庄子提出的“至美”的、完全“无待”于内心和外物的审美心理境界。道教也将“逍遥”状态作为得道后乐趣无限的神仙境界来追求。然而,道教是怎样将哲学和美学上归趋完全不同的道家之“逍遥”转化成自己的...  相似文献   

20.
“阳刚之美”和“崇高”的系统论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于中国古典美学中的"阳刚之美"和西方美学中的"崇高"这两个范畴,朱光潜先生在他早年写的《文艺心理学》中就曾指出:"Sublme(按通常译为'崇高')是最上品的刚性美,它在中文中没有恰当的译名,'雄浑'、'劲健'、'伟大'、'崇高'、'庄严'诸词都只能得其片面的意义."这是说得很深刻的,就是说,"阳刚之美"和"崇高"并不是可以互易的美学范畴,但是两者又具有共同性.如何对这两者加以辨析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