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2008年9月,演艺界中最低调的一对情侣董洁和潘粤明在北京举行了婚礼。董洁以“谋女郎”成名,主演过电视剧《金粉世家》。而潘粤明以文艺青年形象著称,曾主演过《京华烟云》和《白蛇传》等电视连续剧。  相似文献   

2.
《京华烟云》是生活的叙写,是平凡人生的自然诠释;充溢着浓厚的道家文化精神,平缓自然、从容豁达;让人学会品味生活的和谐与恬淡,也尝试体会一种自我超脱与自由自在。《京华烟云》的味道是淳朴、宁静而芬芳的,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都平和安详而自尊自爱。而《京华烟云》中最能呈现道家情怀的便是姚思安与木兰。  相似文献   

3.
《京华烟云》是一本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的书。本文立足从客观的角度,以林语堂先生在《京华烟云》中所展示的民族化的伦理道德观念为切入点,透视了林语堂中西文化互补融合的文学框架。本文的论证和分析,目的仅仅在于探索民族文学的特色,以及在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方面的成功和经验。  相似文献   

4.
在介绍《京华烟云》成书背景的基础上,阐述了"目的论"在林语堂著书和张振玉版译作中的应用。林语堂在"目的论"的指导下,向西方社会成功地展示了一个真正的中国同时向世界传播了中国文化。同时在"目的论"原则的基础上,增删策略和汉语四字格的使用让张振玉版《京华烟云》取得了空前轰动和巨大成功。  相似文献   

5.
《京华烟云》作为我国20世纪初的一部优秀小说,真实地再现了20世纪初中国的历史,其成就虽不及《红楼梦》,但堪称是家族叙事小说中的杰作。《京华烟云》在人物塑造、情节设计、叙事手法、语言表达及所传达出的悲剧意蕴等方面对《红楼梦》都有所借鉴并在主题上有所深化。因此,关于《京华烟云》对《红楼梦》借鉴与继承的研究,其意义不仅涉及小说影响史研究范畴,更对文学创作及艺术风格研究具有极大借鉴意义,其中蕴含很多值得挖掘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用英文写成的长篇小说。从解构主义视角来看,《京华烟云》是一种独特的英文创作,其内容尽含创造性翻译,对中国近现代社会30多年间部分重要历史事件进行了解构。从本雅明的“纯语言”思想和韦努蒂的异化策略来阐释这部作品的英文传译内容。  相似文献   

7.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用英文写成的长篇小说。从解构主义视角来看,《京华烟云》是一种独特的英文创作,其内容尽含创造性翻译,对中国近现代社会30多年间部分重要历史事件进行了解构。从本雅明的“纯语言”思想和韦努蒂的异化策略来阐释这部作品的英文传译内容。  相似文献   

8.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借鉴《红楼梦》后所做的"旧瓶装新酒"的一次艺术尝试。从人物设置、叙事线索、情节安排几个方面对《京华烟云》模仿《红楼梦》所拟的架构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从姚思安、姚木兰的思想以及贯穿作品始终的"道"家思想几个方面探求林语堂蕴含在作品中淡雅、自然的哲学观。  相似文献   

9.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先生的一部文学名著,讲述了从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时期几个大户人家的兴衰荣辱。书中多处对众多出场人物的服饰进行了写实性的描写,全面地反映了西方服饰文化对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着装习惯和心理的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影响。文章通过分析《京华烟云》的服装描写,并与同时代的其他资料结合,探讨中国近代服饰逐步西化的大致过程。  相似文献   

10.
《京华烟云》与《红楼梦》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语堂的一生,特别痴心和沉醉于研究《红楼梦》,在他的心目中,《红楼梦》这部作品一直保留着其他文学作品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位置,并对他的一生尤其是对他的文学创作影响颇深.在时代背景、人物的设置和情节的安插以及作品所反映出的哲学意义和文化积淀等多方面,《红楼梦》对《京华烟云》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如果说《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那么《京华烟云》无疑是一部中国近代社会的百科全书.  相似文献   

11.
目的论三原则视域下《京华烟云》的文化传输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论”三原则的首要法则是“目的法则”,它在具体的语境下制约着“连贯法则”和“忠实性法则”。林语堂的《京华烟云》,因特殊的文化传输目的而采用了“纪实翻译”为主的翻译策略,成功地向西方读者进行了中国文化传输,应证了目的法则的主导性以及它与和忠实性法则的一致性,显示了目的论对文化翻译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京华烟云》成功地塑造了世纪末的一群女性形象,除了备受关注的完美女性姚木兰外,牛素云的形象同样让人过目难忘。她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人物性格饱满,更为深刻地展现了那个时代女性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3.
林语堂《京华烟云》的写作过程是独特的,可以称其为“翻译性写作”,这一写作特征从小说中的人物名字与称谓、文化词汇与谚语、古典诗文引用等几个方面都能够得到印证。小说将中文里较具本土文化特色的信息资料和事件利用特有的表达方式展现给西方读者,使得文本在符合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的基础上还能保留独特的中国文化意味。但是,林语堂还是无法完美逾越中西文化、语言间的差异,他对某些中国文化内蕴的表达还是有所缺失。  相似文献   

14.
《京华烟云》是中国文化的全景式呈现。林语堂在小说中描写了儒释道思想交织杂陈的中国社会,展现了中国的婚丧民俗、庭院艺术、文学艺术。  相似文献   

15.
新历史主义较多关注权力的争斗和人性的善恶,其代表人物斯蒂芬.格林布拉特在论述文学社会功能的时候提出了“颠覆”和“抑制”两个概念。“颠覆”主要是指对当时社会主流统治意识的反叛,而“抑制”则指对颠覆力量的抑制,对当时主流统治意识的维护。正是在这两种力量的相互斗争消解过程中,人性得以充分展现。本文从新历史主义批评出发,通过实例,展示小说《京华烟云》中“颠覆”和“抑制”两种力量的碰撞,进而对人性的美与丑,善与恶及其变幻莫测进行深入剖析。  相似文献   

16.
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西方现代派小说大师。其长篇小说《尤利西斯》被誉为意识流小说的巅峰之作,它几乎涵盖了都柏林生活的每一侧面,具有现代社会“百科全书”的美称。笔者本篇论文试图从宗教、军事和城市景观三方面解读《尤利西斯》中所展现的压抑的都柏林形象。  相似文献   

17.
《京华烟云》是著名作家林语堂的代表作,共分为三卷:《道家的女儿》、《庭园的悲剧》和《秋之歌》.整部作品反映了从庚子年间义和团反抗“八国联军”侵略,到1938年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爆发的40年间中国社会的变迁,多方位展示了中国近现代社会中几个相互关联的大家族的命运沉浮,为读者全景式地呈现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将一股浓浓的民族正气渗透其中.  相似文献   

18.
林语堂一生最主要的贡献在于向西方社会传播中国文化,他以著书或译书的形式实现"对外讲中"的目的。本文以林语堂的英文长篇小说《京华烟云》为例,分析林语堂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与翻译策略,以期对今天的对外翻译实践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9.
双弦 《社区》2011,(2):12-13
林语堂在他的巨著《京华烟云》的女主角身上,寄托了他对女人的很多幻想,有人说他教育女儿也是按那样的标准。  相似文献   

20.
《京华烟云》牧歌的典范之作,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中国形象。论文从牧歌的乐歌、挽歌两方面分析中国形象的文化内涵指出中国形象在今天现代化建设中的文化隐喻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