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试析中国当代民谣的修辞技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汉语修辞学的范围内,以翔实的剖析与丰富的实例来印证当代新民谣中的多种修辞技巧,主要论及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衬托、排比、层递、反复、复词、设问、双关、顶真、仿拟、曲解、绕口等16种修辞手段在当代民谣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2.
《诗经》作为我国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文学样式,对后世的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南朝民歌也同样受到了《诗 经》的影响。对于《诗经》与南朝民歌的研究,主要从诗歌产生的特定历史环境来论述二者存在的本质上的不同;从诗歌内容选 材上的相似之处,在范围、语言特色、主题的不同之处,以及表现形式所呈现的明显不同、艺术手法上存在着共有的修辞手法和 人物刻画及表现手法上的差异,通过对比二者间的同与异,在对比中更好地体会民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3.
英语中的修辞手法,名目繁多。比喻(figures of speech)是英语中常见的修辞(rhetoric)手段。我们在写文章或讲话时,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这种修辞手法,以准确、鲜明、生动地反映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特别是在诗歌中,诗人为了使其作品富于感染力,激起读者的感情,经常运用比喻的手法。如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诗《当紫丁香最近在庭园中开放的时候》  相似文献   

4.
数词不仅仅用来表示数量 ,在文学作品 ,数词还可用来修辞 ,表夸张、比喻、双关、层递等 ,模糊的数词也是其中的一种修辞手法。巧妙地运用数词 ,不仅给文学作品带来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而且给读者带来无穷的韵味  相似文献   

5.
《陌上桑》与《木兰辞》是乐府民歌中的奇葩,千古流传,经久不衰。文章从民歌主题、人物形象、结构、语言等不同的角度阐释了这两篇经典作品殊途同归的艺术魅力,彰显了我国古典文学中传统写作手法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6.
南朝乐府民歌《华山畿》组诗25首,是历来为人们称颂的南朝吴地情歌之杰作。其第一首反映南徐士子与华山女子的爱情悲剧,已成千古绝唱。其故事虽然神奇而近乎怪诞,但男女间所表现出来的坚毅执着、矢志不渝的至爱深情,则是惊天动地、震撼人心的。尤其是华山女子那种视爱胜命、以身殉情的大爱精神,则更是令人荡气回肠、振聋发聩。全诗谐音双关,自然成韵,句式参差,节奏明快,比喻夸张,语朴情真,多用方言,风味独特。其思想意义与艺术价值影响巨大而深远。  相似文献   

7.
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明喻是英语比喻手法中的一种,它常以as,like等比喻词把本体与喻体联系起来。而本文拟避开常用的明喻表现形式另辟蹊径去研究其它一些新鲜、活泼、贴切的类似明喻的表现形式以及它们在文中所产生的修辞作用。  相似文献   

8.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冰山理论"的完美典范。这部作品主要采用内心独白的叙述手法,表现主人公桑迪亚哥独特的思维风格。桑迪亚哥的渔夫身份和"硬汉"性格制约了他的内心独白在词汇、句法及修辞等语言层面上的选择。桑迪亚哥的内心独白经常使用动态动词、句法重复以及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这些语言层面上的特征体现了桑迪亚哥英勇无畏、百折不挠的思维风格,表达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主题。  相似文献   

9.
修辞就是修饰文字词句。它运用各种表现方式 ,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使用修辞手段 ,能使文章更生动、更有趣、更形象、更鲜明、更感人。了解和正确理解修辞手法是阅读的重要技能 ,它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提高读者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 ;也有助于读者体会文章的“感染力”、更好地理解语言的“神奇功能” ,进而欣赏作者所创造的感官印象和感情效果。《大学英语精读》中常见的修辞方法有 :比喻、夸张、对比、省略、双关等形式。本文拟对这些常见修辞手法的应用进行简析。  相似文献   

10.
一、《西洲曲》考证在我国古代文苑中,《西洲曲》是一首极为优美动人的情歌。陈胤倩称它是“言情之绝唱”(《古诗选》)。古今不少评论家认为,《西洲曲》标志着南朝民歌在艺术发展上的最高成就。然而,由于史料的医缺,《西洲曲》的篇题、作者、写作年代和产生地域,却都有待进一步考证。最早著录《西洲曲》的是家人郭茂情的《乐府诗集》。郭街清把它归人“杂曲歌辞”。唐代温庭筠的拟作《西洲曲》,又称《西洲调》。可见,“曲”在这里是“乐调”的意思,《西洲曲》是乐府曲调名。它和南朝乐府民歌中的《三洲歌》、《长干曲》、《襄阳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