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关于媒介与道德的研究,国外主要关注媒介与道德在某一方面的联系,国内多把精力放在传媒自身的道德问题上。跳出只关注传媒自身道德水平的窠臼,从传媒与社会发展的角度探讨媒介在道德滑坡与重构中的作用,可以从更为宏观的视角理解媒介的社会功能。道德滑坡的实质是理想信念的断层。道德滑坡的媒介原因可以从媒介消费主义、媒介文化迷失、舆论监督不足与媒介自身道德失范诸方面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2.
道德教育的实质是把相应的道德规范化为受教育者的自觉自愿的活动方式或行为惯例,道德规范有个合理性与可行性的问题。道德规范的合理性与可行性都只能依据相应的生活共同体中的相应用色来确定。因而在进行道德教育时,必须把相应的道德规范同受教育者所扮演的以及将扮演的相应角色有机地联系起来,否则就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道德的基本特性是主观性。这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道德与自我意识分不开,另一方面,道德与主体的实践经验及情感意志分不开。而道德理想主义是道德的越位,也是道德的"不在场"。道德理想主义的实践之所以都遭失败,就在于它把道德理想与政治实践直接挂钩,通过道德理想的意识形态化(或宗教化)从而既从形式上背离了道德,也最终在内容上发生了道德的异化。当然,道德理想主义由于它怀着对道德或道德理想的始终关注,因而也有它强盛不衰的魅力。  相似文献   

4.
论道德目的论与道德工具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目的论与道德工具论是两种关于道德性质、功能、作用等的伦理学说和道德价值理论。道德目的论以道德为目的 ,认为道德本身即具有内在价值和目的善 ,道德工具论以道德为某种更高目的的手段 ,认为道德只具有外在价值和手段善。二者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 ,但都未能科学地解决人与道德的关系问题 ,犯了割裂目的与手段的错误。新道德应当超越道德目的论与道德工具论的对立 ,实现道德目的与道德手段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5.
论灰色道德     
"灰色道德"是一种不求善不避恶,抛弃善恶两极,而走中间道路的道德中立观,它把妥协作为价值标准,容易导致人们同情邪恶,反抗美德,因失去道德标准、原则和目标而变得麻木,进而导致一个非理性社会的产生.崇尚选择灰色道德的人,不是不能够选择完全善和完全恶,而是不愿意选择完全善和完全恶.他们在心理上存在一种逃避心理,即追求道德责任的逃避,怕被烙上道德"黑"的污名.  相似文献   

6.
论灰色道德     
“灰色道德”是一种不求善不避恶,抛弃善恶两极,而走中间道路的道德中立观,它把妥协作为价值标准,容易导致人们同情邪恶,反抗美德,因失去道德标准、原则和目标而变得麻木,进而导致一个非理性社会的产生。崇尚选择灰色道德的人,不是不能够选择完全善和完全恶,而是不愿意选择完全善和完全恶。他们在心理上存在一种逃避心理,即追求道德责任的逃避,怕被烙上道德“黑”的污名。  相似文献   

7.
论道德偏见     
道德偏见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但却未引起理论界重视的一种偏向性主观道德倾向。本文较全面地考察了道德偏见的实质和特征,分析了偏见产生的根源及其对社会道德生活的影响,提出了如何克服现实生活消极道德偏见的途径和方式。  相似文献   

8.
论道德传统     
高扬传统道德而贬抑道德传统认知误区的消除亟待道德传统研究的推进。道德传统亦称伦理道德文化传统,它是以道德生态为存在境遇,由道德价值、道德规范、道德理念等构成的具有历史特殊性、多元综合性、开放变迁性、生态合理性的变体链。以理性存在者所处当下为界点,分别前溯后展,可把流变中的同一个道德传统分成两段,即"被建构的道德传统"和"建构的道德传统"。"被建构的道德传统"具有既定、先在性,是活着的历史的产物;而"建构的道德传统"是"被建构的道德传统"的自然延续,具有开放性;二者经由道德承续实现彼此沟通。  相似文献   

9.
论道德规律     
本文认为,一切社会的道德莫不循由如下规律而发展变化。“变化律”:共同道德是超社会的,它的变化不是决定于社会的变化,而是决定于人们道德意识的变化;特定道德相反。“推行律”:一个社会实行何种共同道德,是偶然的、自由的、可以选择的,它不取决于社会发展,而取决于统治者的意志;特定道德相反。“效用律”:任何类型的共同道德对社会发展是促进还是延缓均与社会发展无关,而完全决定于其自身性质;特定道德则相反。  相似文献   

10.
国家道德论     
国家道德问题是哲学伦理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历史上的国家道德学说和国家行为理论已不适应国家道德实践的新要求。重新研究国家道德问题必须深入分析国家作为道德主体的客观依据,并进一步指出国家今后实践应遵循的道德原则。这些原则主要包括促进人类政治文明进步的原则、保障人类健康生活需要的原则和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努力实现以上目标,是国家今后实践的神圣使命和根本道德义务。  相似文献   

11.
道德正义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的价值性和内在性特点使其成为正义的精神体现。道德上的正义原则包括平等思想、移情思维、契约观念、角色意识等方面的内涵,它在现阶段我国道德规范体系中起着承上(奉献原则)与启下(功利原则)的作用。它符合市场经济的个体性、求利性、法制性等特点,其实现具有必要性和可能性,构成了当前道德建设的重心。  相似文献   

12.
论道德蜕化     
道德蜕化是人们将曾经内化的合理道德原则规范又外在化的过程,它是外在道德情境变异与主体内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变异共同作用的结果。道德蜕化是个体精神败落的机理所在。因此,在社会腐败不断漫延的今天,如何从社会制度支持与个体道德修养提升的角度积极阻滞道德蜕化的发生,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克莱斯特的短篇小说<弃儿>中的主角尼科罗,以往通常被解读为恩将仇报的恶棍形象,本篇从文本出发,通过对家庭关系和家庭角色的层层解读,力图揭示悲剧产生的渊源:他是物欲社会和冷漠家庭的牺牲品和受害者.  相似文献   

14.
论道德权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是指导人们如何行动的一套准则系统.道德是社会存在的前提,成为有道德的人方能获得社会的承认.然而,人们却难以找到一套天衣无缝的道德准则体系.道德准则之间经常产生冲突,这是十分吊诡的:道德本来以指导人们如何行动为其目标,结果却让人们经常陷于混乱.此时,人们会权衡互相冲突的道德准则的轻重,排出准则的次序,然后按照比较重要的准则去行动.这就是"道德权变".  相似文献   

15.
论道德内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道德内化作为道德社会化的途径之一,是指道德社会化的主体经过一定方式的社会学习,接受社会道德教化,将社会道德目标、价值观、道德规范和行为模式等转化为自身稳定的道德人格特质和道德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道德内化具有内容选择性、模式可变性、过程发展性等特点。作为个体道德产生和发展过程的道德内化,主要是通过模仿学习、认知加工、角色扮演、认同自居、自我强化等方式实现的  相似文献   

16.
论道德转型     
道德转型是伦理道德发展历史形态的转换,是标志伦理道德历史性进步的范畴,即在道德发展的历史转折中,由道德文化体系的分化、解体、重组而引起的质的飞跃,而不是指其发展过程中的一般性改变。它具体表现为道德基本原则的更替、道德观念的改易和价值标准的转换,是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由后者所决定。社会经济关系的质变改变了人们的道德关系和利益观念,必然导致道德转型。而作为实践主体对历史发展必然趋势的把握和自觉适应的理论创造,道德转型的内在机制主要在于道德体系理论上的开放性、它的内在的理论矛盾和其对社会发展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7.
论道德的多元化与道德的泛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道德的多元化是西方伦理文化的重要特征,而道德的泛化则是我国儒家道德一元化的表现,中西伦理文化这一两极对立的特征分别有着不同的表现,二者各自由地理环境、经济因素、外部文化环境这些两相悬殊的不同条件而造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程中,必须拒斥道德的泛化而采取道德的多元化立场。  相似文献   

18.
基于道德的不确定性,我们可以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构建道德辩证唯物论和国民道德生产总值(道德GDP)说和道德不确定性指数模型;同时针对社会主义同样存在的生产过剩问题,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教训,提出新时代社会主义国民道德GDP建设实施构想.  相似文献   

19.
列宁是继马克思和恩格斯后最伟大的革命导师,他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过细致的研究,在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建设"共产主义道德"的观点。列宁的共产主义道德立论是其政治伦理思想中最具特色的思想内容,蕴含着丰富的伦理价值和人文关怀。研究列宁的共产主义道德对建设和谐社会、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