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思路与出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热潮中的中国民俗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众所周知,四年来,以中国政府为主导启动并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形成了热潮,产生了轰动效应。与此同时,令学术界关注的是:这股热潮意外地激活了在低温状态中徘徊已久的中国民俗学,并使它迅速升温开始成为热门学科。面对这种鲜活的民俗文化复兴和民俗学振兴的大好局面,应进行切合实际的思考,理出一条相对应或相适应的思路,寻求一条切实可行的出路,从而使民俗学的理论和应用有所创新,促使民俗学科的建设有所开拓、有所突破,创造各种条件使民俗学人有更多更大的作为。  相似文献   

2.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门类是根据民俗学的范畴列出的,民俗的事象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流。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却出现了逻辑混乱问题:种属相混,如民俗本是一个大的概念,结果列在一个很小的范围里,这使得人们对民俗的概念产生了误解,保护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民俗文化和民俗学学科。实际上,民俗的文化意义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更为重要,非遗保护只是民俗学的研究对象之一,而民俗学的研究既是学科发展的百年大计,更是文化建设的理论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与民俗学研究互为表里,相互促进,对中国文化建设带来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21世纪的民俗学开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定21世纪初这个重要时期,选定了传统人文学科民俗学研究与国家推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相互结缘的契合点,展开对两者关系的解读,从而厘清两者之间存在的重要差异。从理论到实践,简要地揭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概念、定义、分类,直到对它的调查研究和实施保护,都是国际组织和国家政府有政治目标的、有政策策略明确指导的工作,与民俗学的本格的学术研究有着很大的区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选择了民俗文化,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等同于民俗文化,民俗文化也不可能取代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学研究参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但是民俗文化并不等同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不可能取代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4.
回到原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的中国民俗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于社会、历史等许多方面的原因,民俗学自创立后便在一些国家偏离了知识论的学术方向。在当代中国,民俗学与人类学严重叠合,难分难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兴起,让人们看到知识论的取向才是民俗学最恰当的学术定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民俗学在当今时代的深化,民俗学学者应积极地投身到这一工作中去。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俗学的两难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在国际合作日益加强、范围日益扩大、节奏日益频繁的形势下,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及不同领域的多种力量交流、互动、协商或妥协的结果。民族意识的增强以及对民族文化凝聚功能认识的加深,文化产业化与旅游业的发展带来的利益冲突,当代人对现代性(现代化)恶果的深刻反思,最终促使这一运动得以产生。世界不同国家的民俗学者多年来进行的工作,为这项活动的形成和开展奠定了学理基础。但随着工作的展开,人们发现其中越来越突出地反映出官僚政治、话语霸权及其所引发的不同国家、群体或个人之间冲突的问题。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协调各种关系,既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又尊重和保护文化传承人的意愿与权利,从而推动保护工作健康发展,在这方面,民俗学者还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多维创新:重庆例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一种文化形态,也是一种文化传承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及利用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对重庆市巴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及利用的个案研究表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及利用,需建立和完善由政府、社会组织、居民作为保护传承及利用主体的三维构架体系。  相似文献   

7.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12,自引:1,他引:111  
本文针对中国在保护和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存在的盲目性、机械性、片面性和近利性等问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与特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本质、原则、主体、价值以及民俗学者的立场,进行了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8.
彭水县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在立足现实的基础上,通过田野调查和相关资料的搜集,探究这些遗产的社会价值和象征意义,分析这些遗产在现实的发展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并提出了对这些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对策,以使这些文化遗产得以更好的传承.  相似文献   

9.
文章在分析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基础上,肯定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取得的一些成绩,详细剖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非物质遗产被不正当商品化、非物质文化载体被忽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管理欠缺、传承出现断脉、民众意识薄弱、保护教育匮乏等,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要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态、保护物质载体、健全保护信息系统、保护传承人及文化空间、提高民众保护意识、开展保护教育及进行旅游开发等一些策略,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0.
民俗文物富含非物质文化的因素,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民俗文物的承载,无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修复、展示、研究还是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每一步都不能没有民俗文物的参与.对民俗文物的保护,也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民俗文物的消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致命的打击.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颁布以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重庆作为西部地区的文化重镇,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自2005年以来,重庆按照国家的部署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从现实进展来看,还需要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从思路、策略以及具体操作等方面予以加强。  相似文献   

12.
公共性扩展是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迫切要求,从公共性扩展的新范式出发,本文将民俗学分为专业民俗学、政策民俗学、批判民俗学、公共民俗学四类,为解决民俗学学科发展的范式困境提供了全新解决思路。在公共民俗学视野下,提出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共转向关联机制,民族社会工作介入助推非遗从保护性到发展性转变,提出非遗保护整体观视野下文化保护与发展政策方向。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各个阶层的重视。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化存贮、信息化的形式转换、信息化的传播、信息化建设的培训等四个方面,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信息化建设途径,很有现实意义。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终目的,在于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纳入信息化建设之中,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条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人身依附性、物质性与非物质性共存而致使其保护非常复杂。我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物馆保护模式和产业导向开发模式,既有积极作用,也存在不少问题。生产性保护模式是一种新模式,通过深化生产性保护理论、建立生产性保护界限和约束制度、避免生产性破坏、创新企业非物质文化遗产设施投入模式等措施,以进一步理顺和完善生产性保护模式。  相似文献   

15.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兰婷 《东南学术》2011,(4):213-222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汗牛充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熠熠生辉。如何有效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课题。这个问题,我国学界已有不少相关探讨。本文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为考察对象,从立法与司法两个角度展开论述,并提出了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相关设想。  相似文献   

16.
2010年在上海举办的世博会,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亮相世界舞台的一个"新端点",不仅展示了全球经济、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还展示出世界各国、各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际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成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对它的保护、传承、开发、传播,就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一个新的机遇.纵观上海及全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文化创意产业结合方面,可以概括为"情景再现"、"符号复原"、"活化故事"、"传播提炼"等主要特点.上海世博会向我们传达了这样一种信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抢救、开发与传播已经呈现出新的业态,需处理好超越"乡土情结"、理顺"城乡关系"与超越"功利目的"、回归"创意本体"两个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王英杰 《理论界》2013,(4):67-68
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也越来越受重视。生产性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实生活中得以保存和继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生产性保护通过市场的流通环节,将传承人、非遗项目与民众紧密的联系起来,促进了非遗项目在当代社会价值回归,推动了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8.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理论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国策的今天,现实要求我们在学术研究方面必须迎头赶上,要在开展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发展、深化理论研究,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学理论体系。对于存在于传统文化身上的种种由于历史造成的缺陷,我们应当给予最起码的理解和尊重,而不应习惯于以简单的、政治化的二元对立观去评价传统文化事项。  相似文献   

19.
从当前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看,在立法规范上存在国家立法和地方立法两个层面上的不足,在保护实践上存在过度商业开发、传承人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对此,应当首先明确非物质文化法律保护的基本原则,进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体系,并构建其相应的辅助机制。  相似文献   

20.
数字技术与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山东是文化资源大省,随着文化强省战略的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正在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然而.由于保护手段的陈旧,我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还不能适应当前信息时代的需要.本文从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出发,剖析了数字技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作用,从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数字应用技术、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等方面提出了椎进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化的主要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