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主体性——"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萍 《社会科学家》2007,1(6):185-188
与西方哲学中的主体性理论比较,马克思主体性理论的创新之处是研究视角的变革。其特点是,在世界观上确立了实践本体论,在历史观上确立了主体实践本质论和社会实践主体论,在价值观上确立了主体实践的价值本性论。"以人为本"的基本精神是正确认识和充分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实现人作为实践主体、历史主体和价值主体的目的和意义;具体要求是在主客体的关系中,围绕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相互关系。"以人为本"发展观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体性理论基础上,主体性是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现代主体性角度观照阳明心学的美学精神.阳明心学在主体与客体、个体与群体、感性与理性、致知与践行等方面的对立与超越中确立了主体性思想并对晚明以降的美学话语产生重要影响.阳明心学所张扬的“真己”主体精神,虽然并不完全等同于现代意义上的个人主体,但它对个性自由的张扬,重实践的经世之学和圣愚平等的思想,无疑是属于现代的.  相似文献   

3.
刘悦笛提出"生活美学"的新主张,有其两个方面的深刻理由:其一,当代社会艺术与生活日趋同一使"艺术否定生活论"、"艺术自律论"及其理论基础"主体性关学"难以为继;其二,更高的、全面的现代性要求重构审美精神从而来论证"生活美学"的必要性."生活美学"要得以确立,关键在于能否从本体论上论证生活与美之间的本质关系,并由此出发解释各种美学现象,刘悦笛以现象学的哲学视角为主,结合马克思、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和杜威的思想做到了这一点.但遗憾的是,"生活美学"的作者却没有对"生活"做出更为具体和准确的界说,"生活美学"要确立自己与实践美学和生命美学的特殊性和独立性,就必须说清楚生活与实践、生命等范畴的关系,理顺"生活美学"与实践美学、生命美学的关系.与此同时,"生活美学"试图在一种对生活的本质直观中超越主客二分的主体性美学.然而,超越主体性美学是可能的,但否定主体性或将主体性与客体性等量齐观于一种混沌状态中,却无异于返回到前现代美学,乃至返回到一种前人类的自然状态.历史上那些号称取消了主客二分的哲学和美学,无不暗中承认主体性的这一地位.但无疑,"生活"的确可以被解释成为一个比实践、生活更广的因而可以把实践、生活扬弃于自身之内的范畴,从而"生活美学"不仅可以成立而且是极具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4.
交往理性--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主体性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主体间诚信缺失,导致交易成本过大、整体生存环境不佳的现状产生,这与我国主流价值哲学片面强调主体的"为我性"不无关系.因此,应把主体间性纳入到市场经济条件下主体性原则的重构中,从主体间性与交往理性的角度探索市场经济主体处理自我与他者、自在与共在的关系,从而把交往理性确立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主体性原则.  相似文献   

5.
20世纪 8 0年代中国发生了实践美学与反映论美学的论争 ,其结果是确立了实践美学的主流地位。反映论美学强调美的客观性 ,认为审美是对客观美的反映 ,因而是非主体性的美学。实践美学强调实践主体性基础上审美的主体性 ,肯定美是人化自然的产物 ,因而是主体性美学。主体性美学的确立是中国美学的重要转折 ,是中国美学由古典到现代的过渡环节 ,具有不可低估的历史意义。但是 ,主体性是近代哲学的命题 ,而不是现代哲学的命题。近代启蒙运动以来 ,笛卡儿、康德、黑格尔等建立了以理性为主导的主体性哲学。主体性作为现代理性精神推动了历史的进…  相似文献   

6.
论马克思的实践主体性的确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唯物主义具有本原性主体,但缺乏能动性,唯心主义却把主体性局限于精神领域,抽象地研究主体性.马克思发展了主体性理论,对主体性理论有极为深广的拓展,在他的哲学中,主体性远远不只是囿于精神的层面,主体性已走向现实,主体性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思辨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生成论问题.实践对主体性是一种到达,主体性对实践是一种趋赴,主体性是人的实践不可分割的部分.主体性问题本质上是实践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以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为代表的第二代现代新儒家,是现代新儒学的高峰。第二代新儒家承第一代之绪,将儒学的特质界定为"心性";同时,他们进一步追问心性如何接通现代性的问题,这是第二代新儒家的核心问题意识。对此问题,第二代现代新儒家的回应是:现代性的核心精神是主体性的确立,儒家的心性之维体现出道德的主体性;而心性作为道德的主体性,内在地要求自身长出知性的主体性(科学)与公共的主体性(民主),以使得道德的主体性能够合理而顺畅地确立。因此,第二代现代新儒家在儒学如何实现其现代性转化的论题上,展现出以道德主体性为基础、三种主体性相互动的思想取向。这是第二代新儒家的哲学贡献,但同时也遗留下有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当前的中国,深化主体性问题研究意义深远.近代确立起来的主体性原则遭受到西方多样的后现代理论的共同批判.然而,后现代主义者内部也出现了主体性的理论重建倾向;这固然存在局限,但因其讨论问题的现实针对性以及从中体现出来的开拓性而无可置疑地具有突出的思想意义.主体性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它不可消解.基于后现代语境中主体性批判及其理论重建的复杂思想事实的存在,学界完全有必要结合新时期以来主体性在中国思想文化中的命运对它进行当下反思,并致力于主体的新质形态和主体性的新形式的探索性思考.  相似文献   

9.
1985年前后发端的“寻根”话语,提出了以民族文化重建民族主体性的要求,并通过对乡土伦理价值和审美价值的重构表达了对现代化浪潮的审慎态度.作为一种民族认同话语和反思的现代性话语,寻根话语表现出对全球化文化霸权和以工具理性为主导的启蒙现代性的批判精神,其敏感性和先锋性在今天仍然显得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10.
主体性德育观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道德主体性教育,以主体个性形成、主体精神培养、主体德性塑造、主体人格提升的过程为特点.本文就确立主体性德育观,构建高职德育教学新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探索,有效地贯彻了"教书育人"的原则,调动了学生参与德育教学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1.
主体性是哲学史上的一个古老而常新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整个西方哲学史就是一部关于人的主体性的发展史.在施莱尔马赫与狄尔泰的方论诠释学那里存在着一种主体性的悖谬,即一方面贬抑读者的主体性以求重构作者的原意,另一方面又主张充分发挥读者的主体性以比作者更好地理解作者.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在解决上述悖谬的过程中提出了其对主体性问题的解决方案:理解的主体性寓于理解的历史性之中,理解的主体性是一种交互性的主体性,理解的主体性与客观性之间保持着一种必要的张力,由此真正解决了理解过程中主体性的合法性问题.  相似文献   

12.
走出"黄宗羲定律"的怪圈是社会各界关注较多的一个"热点"话题.走出困境的思路在于政府与农民社会关系机制的重构,确立农民的主体性地位,组建基层乡民社会的"中间组织",使之成为凝聚与表达农民自己利益的实体资源,;同时也借此实现"以社会制约权力",改变民众在与国家基层代理人博弈过程中的弱势地位,并对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非规范性行为"进行抑制.  相似文献   

13.
高扬人的精神能动本质的主体性原则是西方传统哲学的一个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科学的实践观出发批判地继承了西方传统哲学这份重要遗产,在实践唯物主义基础上重建了科学的主体性原则,从而在唯物主义思想发展史上实现了重大的变革。当代西方许多哲学家责难马克思主义哲学忽视主体性,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贬为机械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曲解。今天,弘扬马克思主义哲学主体性原则,对于我们确立科学的发展观,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四达  梁雁秋 《北方论丛》2007,12(2):118-121
民主的实质是人民主体性的实现,但人民的主体性是由无数个人主体性构成的;个人主体性的确立又是以自由为前提的。约翰.密尔在《论自由》一书中,以个人是自己的最高主权者立论,论证了个人自由的必要性及其与国家利益、社会进步的关系,为他的代议制民主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主体性是一个民族自主发展教育文化的可能和权利。弘扬和确立蒙古族教育主体性是蒙古族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问题之一。然而 ,蒙古族由于历史的、社会的等诸多因素 ,教育主体性未能很好地确立和保证 ,在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管理、教育宗旨等方面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文化相对主义为确立蒙古族教育主体性提供了理论基础。我们必须在文化相对论的理论基础上对蒙古族教育“落后论”和“主体民族教育中心论”进行反思 ,从而找出蒙古族丧失教育主体性的症结 ,并确立和弘扬蒙古族教育主体性 ,繁荣和发展蒙古族教育事业。  相似文献   

16.
略论建构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宁康 《兰州学刊》2004,(3):221-222
中华文化主体性是在历史的发展中确立的 ,并由民族的各个成员共同认可并维护的。确立吐故纳新和与时俱进的自强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意识 ,抓住时代性和传承性这两个基本特征 ,我们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7.
基于对话意识而确立的儿童主体性,是梅子涵三十多年儿童小说创作的鲜明特色.这一特色通过塑造一个差异化的儿童精神世界、通过对多样化题材的综合处理以及语言语法范畴与心理间内在张力的曲折展开,得到充分体现.当作者在叙述中放弃了传统的无所不知的“上帝视角”而与笔下人物处在一个相对等的位置时,其建构的儿童主体性成为现代观念下向传统的一种对话乃至对决,不是以分享传统而是改造传统,构成其创作的经典魅力.  相似文献   

18.
对卢卡奇阶级意识理论中主体性思想的探讨从分析阶级意识的内涵入手,阐明阶级意识不同于经济意识与个体意识,而是超越直接性的对社会总体的意识.在此基础上,对资产阶级阶级意识进行历史性的分析,既肯定资产阶级阶级意识相时于前资本主义社会意识的历史进步,又从主体性角度揭示资产阶级阶级意识的虚假性与虚伪性,进而提出无产阶级自觉的、先进的阶级意识,并挖掘无产阶级主体性对革命的促进作用.其次,阐述马克思对社会历史主体的关注,对比主体与主体性、实践性与主体性、阶级性与主体性三对关系,揭示主体性的内涵,指出卢卡奇阶级意识理论中的主体性思想是对马克思历史哲学中主体思想的重构与回归.  相似文献   

19.
李长娟  于伟 《兰州学刊》2010,(9):134-138
在"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的男教师霸权话语建构下,乡村女教师的主体性在呈现出在场的同时,在很大程度上被压抑着。在乡村学校场域中,她们处于从属地位,属于"次属群体",她们的主体性实质上一直缺席着。作为乡村男教师霸权话语的权力者,校长及领导层继续构建着缺乏主体性的乡村女教师客体。而乡村女教师主体性的重构是改变乡村女教师地位的关键所在。如何实现乡村女教师自身话语基础上的主体性重构?那就是实现社会性别主流化,从而在女性话语基础上重构乡村女教师的主体性,提高乡村女教师在学校场域中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20.
论西方哲学中主体性原则的确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哲学史出发考察西方哲学中主体性原则的确立是一个重要的视角,它使得对于主体性问题的探讨内在地具有了哲学史的支撑。主体性原则的真正确立是从康德开始的。主客二分或对立是主体性得以产生的前提。从根本上说,主体性原则在于对理性和自由作为人的最高本质的确认,在对这一最高本质的诉求和拥有中,主体积极能动地认识、构造甚至是变革对象或客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