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对现实社会最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价值问题取得了很多的成果,但对马克思主义本身价值理论作系统研究还相对薄弱,因此,加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关于价值问题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学中的价值主要是指交换价值。从一般的意义上讲 ,价值在本质上表现为费用对效用的关系。效用在本质上是一种主观性的东西 ,但这并不妨碍效用在现实的商品交易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而对费用的评判则必须建立在各种费用之间具有共同性的基础上。在现实的商品交易中 ,借助于买卖双方或供求双方在费用对效用的关系上的复杂博弈过程 ,商品的价值(交换价值 )在市场价格的形式上得以实现和具体表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既有伟大的历史贡献 ,也存在着某些局限。  相似文献   

3.
通常意义上,人们会肯定伦理道德和法律制度对促进实现现实中的公平正义所发挥的作用,却忽视了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诗性正义对现实世界的影响。诗性正义是在艺术的范围内讨论的正义范畴,它的力量来自于个人的审美体验。全面理解"诗性正义"这个词并对这个概念产生认同感,我们需要辨别它与其他正义的区别,探寻它的存在依据以及它之于现实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4.
纪录片所表现的荧屏真实与被表现的生活真实存在着一种对应关系。真实性是纪录片的本质属性。真实性在纪录片中不但是哲学意义上的而且是审美意义上的。对现实真实再现可产生感人的纪实之美;创造性表现本质真实,可营造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与现实紧密结合的人文主题通过个性化对象的诠释可创造人们认同的审美价值。纪录片作为一种视听艺术,它的审美特性从根本上说,是要在生活现实中选取富有审美意义的过程来阐释生活的含义,在生活原貌的展现和典型意义的概括之间,寻找一种内在的契合,以达到表现作者创意的目的,再现生活的原生形态并使其蕴含一种超平现实的普遍意义和永恒价值。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价值判断的角度,论述了“按劳分配”劳动平等的价值实质,阐述了“按劳分配”平等的劳动竞争、团队合作精神及提高劳动效率的价值取向,指明了“按劳分配”的价值目标是要达到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按劳分配”与市场经济在价值意义上的相容性,二者对权利与利益的分配对等的要求,是它们能够在中国现实中共存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陈独秀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他的思想极其丰富.在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提出了颇具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的人口思想.  相似文献   

7.
文学传统重建的现实价值本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通常的理解,现在是过去的延续,而从现在为过去去蔽的意义上,也可以说过去是现在的产物,现在对过去起着逆向规定的作用。现代阐释学从学理上对此作了具有现代意义的系统说明,确认了解释对于历史对象现时性参与的合法性和必要性。解释者对于文学传统的现时性参与,使得文学传统的重建形成多种特有的运作模式。文学传统的重建往往受到现实需要的驱动,与实际功用相连,总是以现实价值为本位,这一点被提升为"价值联系原则"而得到确认。这一原则在当代文学研究中具有普遍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理论的品格     
颜翔林 《学术月刊》2012,(6):97-103
后现代语境已经消解了理论的高贵性和超然性的品格,实用主义和科学主义的社会思潮宰制了整个意识形态。事实上,理论应该保持和现实的适度距离,秉持自身的高贵性和学术尊严,这意味着从事理论探究的主体需要守护理论的意义与价值,保持对理论的敬畏和仰慕。在肯定理论的"可信"性追求的逻辑前提下,需要呼唤理论对"可爱"性的守护与回归。理论的精神价值之一是探究现象的存在形式和世界的意义,追问主体的存在和人类的终极价值,考量认识如何可能和承担对于纯粹理性与生活世界的批判责任等。在这个意义上,理论历史地与宿命地秉持着思辨精神和批判冲动的高贵气质,期许着自己的超然品格。理论的自律原则,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激励理论家进行追寻意义、求证意义和创造意义这样一个精神历程。理论的"差异游戏"守望着理论的创新性,而创新性是理论之树常青的原动力。理论常常扮演迟到者的角色,然而,它的意义和价值可以超越现实对象。  相似文献   

9.
传记与中国现代小说发生真正意义上的互渗融合始于五四时期。此一时期的传记体小说在叙事上较少受制于现实的束缚,更多地倾向于诗意想象与生命抒怀,传主的"情绪性"通常遮蔽了传记的"历史感",凸显了对于现实生存的形而上的诗意化诉求。到了20世纪30年代,现代传记体小说在文体特征上被赋予了别样的色彩,在社会历史的坐标系上以审美形式诠释个体生命存在的价值意义——"身份"书写,它不仅仅是自我发展的生命确证,而且更是价值观、世界观的有效性选择问题,意味着对特定时空里的承诺、责任和义务的担当,从而确立书写主体的存在价值和意义。这种合乎某种"价值观"的身份想象图景便是30年代传记体小说的主要叙述修辞。  相似文献   

10.
价值作为一种主体维度,与主体天然共存。价值认同自然走向主体认同。而此主体并非抽象的主体,而是"现实的个人"。此意义上的认同自然不是能够在与"现实"相异的抽象中建立的,只能诉诸于与"现实"相一致的具体,即在"现实的个人"及其"生活"中建构起来。回归"现实的个人"及其"生活",价值认同面临的诸种困境自然呈现并得到妥善的安置:价值认同由"现实的个人"来承载;认同在"生活"的场域中构建;认同以现实的利益凝聚在一起。在"现实的个人"及其"生活"中,价值认同从抽象的争辩、空洞的说教走向现实生活的重建与变革中,在拒斥抽象、走向具体中为自身铸就现实根基,同时,也把价值在抽象中的空洞演绎重树为人类自身的自由和解放。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中共早期领导者,陈独秀对青年问题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对青年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给予了极高的定位。陈独秀关于青年教育的思想是具有完整体系的,学习和研究这些思想对加强当今的青年教育,仍有重大现实意义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十七大上又重申了和谐社会的重要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诉求是要实现人的和谐与全面发展。马克思哲学中的实践不仅是现实层面的生产劳动.还是人类实现自由和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在价值诉求上,马克思的实践观与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根本的契合性。所以,马克思的实践观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人类的道德生活中,善的价值通常被人们理解为是人完善其自身的价值,而且在特定的社会里,也还常常被确认为是按照一定社会的伦常习俗的要求以完善其人的价值,对于这一理解,从纯粹道德的意义上说,即从义理之内得于己的意义上说,应该是无可异议的。然而,由于作为具体的人,他又总是在特定社会中生活的现实的人,因此,他的善的价值,总要呈现在他的社会价值中,并且他也只有在从事完善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即在达善于人的现实中才能完善其自身。所以,  相似文献   

14.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使现实经济运行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同时亦对传统经济学研究方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随着传统经济体制的瓦解,与传统经济体制相对应的价值判断标准发生了动摇。伴随体制变革产生的这种价值标准的不确定性使规范经济学研究方法对现实经济运行问题的解释能力大大下降。近几年经济学的发展表明,在对现实经济运行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基础上重新确立经济学的价值标准将大大提高经济理论对现实经济运行的解释能力。本文试图通过提出“灰市经济”这一新范畴来阐述这种研究方法及其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自由:我国刑事诉讼法理想的终极价值目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由、秩序、公正、效率构成了刑事诉讼的价值目标体系 ,其中自由与秩序是辩证统一的。中国的刑事诉讼传统上偏重于对秩序价值的追求 ,而漠视自由的价值。这种传统对现实仍有巨大的影响。在当代中国建立以自由为目的性价值的价值目标体系 ,有助于充分提升刑事程序的意义 ;有助于遏止刑事司法腐败 ;有助于使刑事诉讼法规定的目的与刑事实体法所规定的目的可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统一 ;有助于排除刑事司法中的非理性现象。  相似文献   

16.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它的任务是要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和分配的性质,因此,其理论重点是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在那里,马克思撇开供求关系的影响,抽象地论证了价值的质与量的一般规定性。第三卷第十章所论述的市场价值,则是把已在抽象意义上阐明了的价值的一般规定性放回到现实的市场供求环境中来描述它们的现实形态,以力图证明,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观点与现实的经济运行是没有矛盾的。当然,从马克思整个逻辑看,它还具有这样的作用,即作为价值理论与生产价格理论的中间过渡。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思想有着一种价值先行,通过不同于资产阶级学者的价值立场切入到对世界的重新解释,并以此实现新的价值实践。教科书的"理解-传播"模式截取了这个循环的一个环节,把其作为解释世界的科学性放大。通过中国的历史现实背景来分析这种解读模式的现实基础,并指出这种被叙述为科学的哲学很难在逻辑的层面被完全拒斥。同时,对哲学科学化的拒斥态度本身也有着重要的现实基础和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生命观是立足于现实的人的需求和发展,以其独特的方式一以贯之地关注和回答着人的生命的本质、价值及意义实现过程,且内在于马克思的整体思想体系之中的一系列基本观点。它以自身内在逻辑的科学性和完整性一览无余地揭开了西方非理性生命哲学的家族漫画,在生命本质论、生命过程论以及生命价值论这三重维度上均实现了对西方生命哲学的实质性超越,充分彰显了马克思生命观的理论活力、实践意蕴和时代价值,进而指导人们在具体的社会历史之维中现实地安身立命于世。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人学理论的研究和教育,一直存在着将其归结为一个普遍范式的倾向,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失落了马克思人学理论的总体意义和人民性蕴含.马克思人学理论总体的人民性和变革的人民性注定了人民性是马克思人学理论的根本蕴含.马克思人学理论是普遍范式与现实范式统一的总体,其普遍范式只有在总体结构中才能彰显出现实人学的活力和人民性价值,而"共同体人"是其最高意义所在和人民性的价值核心;马克思人学理论变革不是从一个普遍范式向另一个普遍范式的转换,而是总体结构对普遍范式的扬弃,是人民性对普遍人性的超越.由此,要立足人民性,注重马克思人学理论的研究和教育.  相似文献   

20.
三维境界的合一:马克思言说的共产主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共产主义 ,释义颇多。但过去普遍的倾向是强调共产主义的制度层面 ,突出其此岸性和可预期达到的条件性 ,而对共产主义的高远形上境界认识不足。本文依据马克思的哲学文本提出 ,共产主义是实体境界、形上境界、实践境界的三维合一 ,有针对性地凸显了哲学形上性和现实实践性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