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建筑是一个城市经济、文化风貌的凝固的表征。它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而且体现出城市的文化取向、艺术品位及民俗特征,并以自己的形象流传后世。能否产生别具一格的城市建筑是能否塑造独具特色的城市形象的关键所在。避暑胜地北戴河景区自1893年清政府在联峰山建起第一座西式建筑  相似文献   

2.
马永艳 《城市》2006,(6):35-37
天津房地产业在近一两年发展速度很快,这和城市的旧城区改造是息息相关的.在旧城区改造中,天津人清醒地认识到大片风貌建筑区的历史文化价值,在摧毁与保护中理智地选择了后者.改造后,旧城区面貌有了很大改变,城市功能得到了很大提升,居民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也得到了明显改善,旧城区大片风貌建筑在精心整治与维修后熠熠生辉.天津旧城区改造,拉动了危旧房屋改造和住宅开发.同时海河综合开发的实施,又为天津整体旧城区改造模式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使天津的旧城区改造成果可以在海河两岸集中地表现出来.同时海河综合开发创造了新的土地开发形式,也成为天津旧城区改造的新动力.  相似文献   

3.
王晓玲 《城市》2006,(4):59-62
城市形象是人们从不同层面对城市的印象和体验,是城市文化内涵的一种外在化表现.城市形象既包括物化的硬件系统,也包括非物化的软件系统,是硬件和软件、有形和无形的完美结合.由于文化是分层次的,因此城市形象作为一种文化形象也是分层次的.城市形象的外层为城市形体形象,主要指城市的建筑形象、景观艺术形象和环境形象;城市形象的中层为城市行为形象,主要指城市的管理形象、服务形象和企业形象;城市形象的内层为城市精神形象,主要指市民精神、城市精神和城市理想,它是城市形象的内核和灵魂.解读城市形象的文化内涵,对于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永恒的延安     
公共关系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进行形象塑造的研究。这个形象,既不是单一的个体形象,也不是特定类型的团体形象,而是包括了从个体到团体的所有类型的形象。所以,官员的形象、警察的形象、服务员以及其他各行各业人员的形象,是公共关系学研究的对象;企业形象、行业形象、城市形象、区域形象甚至国家的形象,同样也是公共关系学研究的对象。本刊从今年第二期起,已开始连载居易先生撰写的“城市形象手记”,旨在展示公共关系学、形象策划与城市科学的相互关系,以体现公共关系原理在城市形象策划中的广阔的应用前景。居易先生在国内率先倡导城市形象策划,并以“城市形象手记”的方式对若干城市的形象要素的开发提出了战略性的创意和策划,这对我国未来城市建设中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特色经济的形成都将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诚如居易先生所说:“我们所居住的每一个城市,其实都是有她特定的内涵的,系统的研究、挖掘和体现这种内涵,每一个城市的形象就可以富于个性地丰满和光彩起来。”为此,我们十分高兴地向大家推荐这组文章,并殷切地希望这组文章所涉及到的各个城市的领导和市民们以及公关界的同仁们因此而提出更多的意见和想法,使“城市形象策划”这一跨世纪的课题产生出越来越大的社会效应和现实影响。  相似文献   

5.
一、引言 历史风貌区是文物古迹较集中、历史遗存较多且能反映一定历史时期风貌的区域,是城市文化记忆的载体,也是传统文化形象审美价值观的积淀.然而在多样化审美价值观的影响下,其形象更新并未得到延续,在历史风貌区更新保护过程中新建建筑与传统建筑在风格上与形式上不相协调,传统建筑的修葺缺乏统一的形象判断标准,破坏了历史风貌区的整体视觉形象,这正是不合理、不适当的审美价值观带来的结果,这也是目前大多数历史文化风貌区形象失落的本质原因.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城区面貌的改观,各种问题也接踵而至,由所谓现代化建设而形成的“方盒子”建筑和“千城一面”的城市景观,使城市形象和特色消失殆尽。另一方面,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环境质量和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建设和拥有清洁、干净、整齐、漂亮的市容形象也成为城市内部居民、外地人员和投资者的普遍要求。城市形象开始成为一种新的生产力,成为增强城市竞争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对天津而言,要想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保持和发扬其现代化大都市的风采,为广大城市居民和外来者提供一个舒适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就应积极开展面向21世纪的天津城市形象的研究工作。本文将在分析现阶段天津城市形象的现状特征、问题的基础上,根据天津城市的特点,概括出其城市形象的目标定位及其建设主题和重点。  相似文献   

7.
城市是近代文明的产物。城市的新发展给社会各界提出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也给负有形象塑造使命的公关界提出了挑战。在城市发展的挑战面前,中国公关界迅速做出了自己的反应,并从城市形象工程塑造角度切入城市建设课题。1995年居易先生西行主持“延安城市形象工程”策划,揭开了中国城市形象工程建设的序幕。城市形象工程,成为中国公关界一个新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8.
文化是城市的脸面,或者说是城市的形象。城市文化不仅仅体现在物质表现上,如大厦、公园、桥梁、广场、雕塑等,它更是一种精神之上的构筑与传承。城市形象不是当代文化特有的现象,历史上每一个伟大的城市可以说都有自己鲜明的形象:雅典以辉煌的卫城建筑、民主的公众生活、完美的悲剧艺术构筑起了这个城市彪炳千古的形象;罗马则是以宏大的竞技场和水道、高贵而又残忍的罗马公民、所向无敌的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近百年来最大规模的城市现代化改造和建设。当成片的“国际化”风格的摩天大厦、遮天盖地的高架道路、形象雷同的街区、粗陋模仿“欧陆风情”的住宅区,在旧城区轰然倒塌的废墟上,在市郊原野上迅速崛起时,各城市独具的历史风貌、地域特色、文化风情也随之迅速消失。缺乏个性的现代建筑,毫无地域特色的城市形象设计,日益趋同的城市生活方式,使城市的历史记忆、文化脉络、环境形态和生活方式的多样性急剧丧失。城市现代化的深层意义究竟是什么?城市现代化与城市历史传统、地域特色和文化多样性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我联想起赴西欧一些城市考察的情景。西欧诸多城市理性地遵循保护城市历史风貌的《雅典宪章》、《威尼斯宪章》、《佛罗伦萨宪章》和《建筑遗产的欧洲宪章》等国际公约,在保存历史风貌和文化特色的同时,成功地提升着现代化的文明生活水平。上海将于2010年举办的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世博会,为期已近。反思西欧城市保护与发展经验,对于我们超越“城市现代化”概念的肤浅认识,营造具有本土特色和保持历史文化传统的现代化城市风貌,也许能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形象”是指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具体形状和姿态,“城市形象”一词最早由美国的城市学家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Imageofcity,1960)中提出,他认为城市形象作为一种“公众意象”,是公众对城市的总体评价和认知,包括理念形象、行为形象、视觉形象等。  相似文献   

11.
延安形象工程设计导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塑造延安形象,再创圣地辉煌”为主旨的延安形象工程已于去年正式启动。为帮助读者了解这一形象工程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构思,从而加深对城市形象建设的认识,特刊载此文。  相似文献   

12.
<正>0引言展望当前中国的城市建设,从宏观的眼光看,呈现出两大发展趋势:一是创新的追求;一是保护的呼吁。人们都较为热衷于创新的大趋势,大力发展诸如新经济开发区、新科技产业区、新居住小区等,新建筑更是追求时尚前卫的新形象(图1-4)。而对另一大趋势,鉴于上世纪旧城改造破坏城市优秀历史传统建筑的教训,要求保护建筑文化遗产、保护老城、历史街区及民居四合院的呼声也日益强烈高涨。这两大趋势,一个向前看,一个  相似文献   

13.
城市化建设的突飞猛进,一方面确实给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带来了生机,注入了活力;另一方面,也无疑导致了城市特色的逐渐消退,使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从而就引发了人们对城市个性的关注和讨论,并开始从“城市形象”的角度来研究和探讨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城市形象”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通常的观点认为:城市形象是城市建设中硬件和软件的结合。但硬件和软件(尤其是软件)的范畴的界定,似乎还没有特别确切的表述。从而  相似文献   

14.
刘刚  沈清基 《城市观察》2012,(6):33-45,75
基于对生态化进程的普遍性、旧城更新对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作用的认识,以及对相关案例城市的旧城更新中问题的分析,提出了旧城更新生态化的概念和内涵,提出了旧城更新生态化的步骤,构建了旧城更新生态化的支撑体系。从旧城建筑生态化更新、旧城基础设施生态化更新、旧城道路交通生态化更新、旧城绿地系统生态化更新四个方面论述了我国旧城主要物质要素生态化更新的意义、内涵、措施等要点。  相似文献   

15.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导致中国城市形象出现了一体化的现象,东西南北城市特征无区别,城市地方环境文化资源流失,其发展趋势令人堪忧。 ●古城形象的踪影及其记忆是否正随着新建筑而逐渐淡化呢?或许这是中国乃至世界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城市只有建立牢固的地方化基础,才能在国际化城市之林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一座城市要想持续发展,必须通过打造特色的形象来提升影响力。城市形象竞争力形成的关键环节是充实该城市形象的文化内涵。就景德镇而言,最能体现城市形象的元素是陶瓷。景德镇应充分认识到弘扬陶瓷文化对充实景德镇城市形象内涵的影响,以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任致远 《城市》2016,(7):5-9
笔者通过对一系列关于我国城市发展的中央精神的研究,提出了如何对待传统与现代的问题。指出了建国70年来,我们走过了一段又一段坎坷曲折的路程,不同时期的思想意识左右着我们对传统与现代认识的文化取向和实际行动,严重影响着传统文化的存亡和发展,留下了深刻的经验和沉痛的教训,有些损失是难以弥补的。在对待传统与现代的问题上,应当以传统与现代相融交辉作为我国城市发展的文化取向,体现“中而新”的城市形象风貌。  相似文献   

18.
郑琦 《城市》2003,(5):48-50
从单体建筑保护到整个街区的保护,反映了城市规划和旧城改造思维的进步与发展.路桥"十里长街"是浙江省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其所在的台州市是1994年撤地建市的新兴中心城市,处于城市化的浪尖上,无论新区建设还是旧城改造都呈现出迅猛的态势."十里长街"何去何从,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分析旧城改造经验、小城市旧城区特点及改造策略的基础上,以重庆市南川区中心东街旧城片区的改造为例,探索如何以文化为导向,充分利用旧城文化资本,打造城市特色,从整体风貌控制、城市空间结构重组及商业活力再造等方面重新激发旧城中心区商业活力,实现旧城中心区的有机更新。  相似文献   

20.
广州“三旧”改造中的文化保护与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耀军 《城市》2011,(11):56-59
推进“三旧”改造是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面临的重要课题。越秀区在构建广州“首善之区”过程中,面临着旧城改造与历史风貌保护之间的矛盾。在旧城改造中如何更好地尊重和传承原有的历史文化,在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保护中找到平衡点,走出一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成功之路,国内外旧城更新与文化保护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