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引言远在西方殖民主义者侵入印度尼西亚之前,中国和印度尼西亚老早就有了密切的貿易关系,不少华侨移居印度尼西亚与当地人民和睦地过着貿易和种植的和平生活。印度尼西亚号称千島之国,其中古代与中国和华侨关系比較密切的是爪哇、苏門答腊、加里曼丹和苏拉威西等幾个大島,前三者与中国發生交通关系,可上溯至汉代。根据历史的記載,虽然一般学者认为公元412年左右晉朝高僧法显是最先到爪哇的中国人,但是当时广州与耶婆提之間常有船只来往,华侨到爪哇的当然不止法显一人。唐朝設市舶司于广州、泉州、杭州,中南貿易日益發达,华侨开始首次大批南迁。据大食人馬苏弟(Masudi)公元943年航經苏門答腊时,看見“有若干中国人耕殖于此島,而尤以巨  相似文献   

2.
一、导言菲律宾是南洋群島中距离我国最近的国家。帆船往來?ê蛥嗡?遇季候风三日可达。从历史来看,华侨移殖該地,比較移殖南洋群島其他地区为早。据有些学者考証,紀元前,当周秦时代,中国人已到来菲律宾与当地居民貿易。中国史乘記載中国人和菲律宾人的通商貿易关系,始于宋代。《文献通考》有云:“有摩逸国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載宝货至广州海岸”。菲律宾的考古学家从菲律宾出土的陶磁器的研究,认为中菲貿易关系在唐代的公元十世紀已經开始。毫无疑問,到公元十世紀,中菲人民之間的貿易关系,已經非常密切。  相似文献   

3.
一、“猪仔”貿易的历史背景十九世紀后期,世界資本主义开始从“自由”时代向帝国主义时代过渡。与此同时,西方殖民主义者对东南亚經济資源的掠夺,也相应地扩大和加深。荷兰政府于一八七○年在工业資产阶級的推动下,更換了对印度尼西亚殖民地的經营方式,用“糖业条例”和“土地条例”等法令代替已經施行四十年盈利九亿盾的强迫种植制度,为巨額資本輸入印度尼西亚开方便之門。因此,大种植园便在“本島”(爪哇及馬都拉)尤其是“外領”相继兴起了。  相似文献   

4.
前言十六世紀以來,中國沿海一帶屡屡有私自造船通番販易的事件,虽愈禁而莫止。这种被明朝政府認为非法的或走私的对外貿易,却一天天地壯大起來。1567年,明朝被迫不得不开放海禁,讓这些非法的对外貿易,成为合法的对外貿易。可是,明朝仍然企圖保存通过“市舶”的“朝貢貿易”而繼續控制外國人來中國進行的出、入口貿易。当时的“朝貢貿易”,仍以广州为主要港口。至于中國商船的对外貿易港口,則限于福建海澄的月港。十七世紀二、三十年代,明朝又施行海禁,这是因  相似文献   

5.
一、引言我写这篇論文的动念是很早的,文献蒐集也不是最近期內的事情,特別是日人加藤繁写的宋、金貿易論和国人全汉升写的宋金間的走私貿易,讀过以上兩篇論文之后,开始引起我对这一問題的注意,当时我内心中就发生过疑問,宋、金間的貿易問題,确是很关重要,事件經过也相当复杂,可是契丹建国也有百多年的历史,宋、辽兩国从澶淵結盟以后,和平相处时間很長,除却我們十分熟习的雄州榷场外,就不可能有  相似文献   

6.
葡萄牙殖民者利用中国人民和东南亞南海各国人民間的和平貿易友好往来关系,假冒別国名义,通过一个中国人周鸞来做中介,由他詐称客綱首,1553年(嘉靖32年)向当时广东的海道副使汪柏行賄,第二年得到允許通市,照例“抽分”,在广东口岸进行貿易。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密宗传入云南的路线一直广受争议,有源自中原、印度、西藏以及东南亚等说。笔者通过查阅文献记载,结合宗教、艺术、考古等民族志资料,厘清了南诏大理国佛教文化传入的途径。认为南诏大理国地处中国政治和文化的西南边疆的强大地方政权,同时接受与之为邻的印度、吐蕃以及东南亚诸国各方影响是有据可循的。  相似文献   

8.
两宋时期,中国与南海地区(今称东南亚)的友好关系有了长足的发展。使节的来往,貿易的活跃,物貭文化的交流,达到新的阶段。上承汉唐,下启元明。斯时,三佛齐国与宋朝的关系尤为密切。三佛齐名与地三佛齐之名,首见于宋人的著作和《宋史》(赵汝适的《諸蕃志》、周去非的《岭外代答》、《宋史》均有《三佛齐》条)。而五代宋初人王溥撰《唐会要》一书提到天  相似文献   

9.
价格是商品經济特有的范疇,在商品交換以貨币作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情况下,商品价值总表現为一定数量的貨币,从而形成商品的价格。但在不同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換条件下,商品价格的輕济实質是不同的,价格形成及其发展趋势也各具特点。 現阶段,我国农村集市貿易,主要是建立在社員个体經济(家庭付业与自留地生产)和集  相似文献   

10.
随着考古与文献的新发现,随着研究佛学的不断深入。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并不一定是始于两汉,也许要推前至殷商时代;其传入中国之途径远非从西域来,而是有多个途径:例如经西藏传往蒙古、东北;经东南亚,从缅甸传人西江、长江流域;经海路,从交趾、徐闻、合浦、广州传人东南沿海等。佛教传人我国后,即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相融而创造出各具特色的佛教文化。例如:印度佛教传  相似文献   

11.
广州出土的汉代黑奴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員会所发掘清理的两汉墓葬中,每出土一种陶貭人俑,它們的形象有异于汉族人民,亦不同于一般的侍俑,而是黑奴俑。这不禁使人想起两汉的黑奴与东南亚諸国的海上交通貿易的关系,与唐、宋人著述中的“崑崙奴”的关系,并涉及民族奴役、阶級压迫等一系列的問題。  相似文献   

12.
论印度“东进”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冷战结束后 ,印度出台面向东亚、东南亚的新亚洲外交政策 ,加强与东亚、东南亚各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全面合作 ,以此作为印度提高国际地位和通向大国目标的途径之一。本文拟从印度推行“东进”政策的背景、意图、现状、前景及对中国、亚太战略格局的影响等方面对印度这一外交战略作一剖析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与东南亚之间的文化交流由来已久,以往研究者较多地关注中国文化在东南亚的传播和影响。本文拟以海南鸡饭、客家酿豆腐、海南老爸茶、海南咖啡、千层糕等饮食文化事项为主线,探讨中国与东南亚之间饮食文化“传播-生成”的双向性。一是饮食文化并非只是中国向东南亚的单向传播,也有东南亚向中国的传播,中国与东南亚之间的饮食文化传播具有双向性。二是某种饮食文化由中国传播到东南亚或者由东南亚传播到中国之后,被传播地并非全盘照搬、一点都不做变动,而是会因地制宜、落地生根,具有一定的本地生成性。因此,中国与东南亚之间的饮食文化,不但在传播方面具有双向性,而且在生成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双向性。  相似文献   

14.
廈門是我國海防前線的英雄城市。廈門的人民是英雄的人民。近百年來廈門的歷史,是帝國主義侵略廈門,並使廈門一步步地淪為典型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城市的歷史;也是廈門人民英勇鬥爭,經歷了無數次的失敗而最終取得勝利的歷史。 廈門地處東南沿海,很早就成為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  相似文献   

15.
将"差序格局"的社会学理论拓展至古代中国外交体系的分析中,从安全、文化、经贸与地理等四大维度可以更好地解释:为什么古代中国不重视与东南亚地区的关系?从安全维度来看,中原王朝的威胁主要来自北面和西面的游牧民族,东南亚并非古代中国主要的安全威胁。从文化维度来看,东南亚除越南外,与中华文化的亲缘性较弱,受印度文明和伊斯兰文明的影响更多。东南亚与古代中国在经贸维度上也有较明显的不对称性,前者对后者的依赖更深。在地理维度上,中原的农耕王朝缺乏向沿海地区拓展的积极性,而且东南亚距离古代中国的政治中心长期较远。在当前"一带一路"的建设过程中,中国不重视东南亚的传统所带来的问题和挑战值得认真思考。应综合历史与现实情况,务实稳妥地在东南亚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从而充分发挥好东南亚在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一、過渡時期貿易勞動生產率計划工作的重要意义及其特殊內容二、貿易勞動生產率計劃底編製 三、貿易勞動生產率計劃底檢查分析一、過渡時期貿易勞動生產率計劃工作的重要意義及其特殊內容節約勞動時間,或提高勞動生產率,對於新社會制度底鞏固,對於實現我國社會主義工业化,對於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勝利,無疑地是絕對重要、頭等重要的事情。列甯同志論及這一問題時曾指出:“资本主义可以被戰勝,也必然最后被戰勝,因為社會主義將創造最高的勞動生產率。”(註一)斯大林同志更明確地解釋了這一問题:“為什么資本主義打破了克服了封建制度呢?就是因為它創立了比封建制度更高的勞動生產率,它使社會有可能得到比在封建  相似文献   

17.
杨海亮 《社区》2014,(23):20-20
禅宗的初祖是达摩大师。他在梁武帝时期从印度航海到了广州。当时,佛教在中国香火已经很盛。梁武帝萧衍是个信佛的皇帝,他还几次人寺做和尚。听说达摩大师要来中国,他自然很激动。于是,他派人请达摩大师进京。  相似文献   

18.
许地山的早期作品大多以印度、东南亚等为背景,这不仅赋予了它们神秘奇特的异域情韵,更体现了作家独特的文化心理个性,也与他向往彼岸世界的宗教情怀达成了惊人的"同构"关系,使得许地山的艺术天赋最大限度地得到了展示。  相似文献   

19.
马六甲寻古     
马六甲扼据马六甲海峡东岸,地处海上交通要冲。正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马六甲由原来一个小小渔村发展成为后来的商业中心和繁荣的港口,1403年更成为了满刺加王国的都城。15世纪末,这里已经成为东南亚第一大港口和繁荣的贸易中心,来自阿拉伯、印度、中国、爪哇等地的商船云集,丝绸、茶叶、烟草、香料是主要的交易产品,而兵家也为占据马六甲海峡而争夺不休。  相似文献   

20.
道教文化在古丝绸之路的传播除了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外,还有一条从四川经云南至缅甸、印度、中亚的西南丝绸之路,从秦汉至明清时期,这条道路成为道教文化向东南亚、南亚乃至中亚传播的重要路线。西南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古老的道教文化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道教文化传播影响比较大的国家有柬埔寨、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越南、缅甸、老挝、泰国等,在古代道教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