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孟姜女庙堂大门两侧,有一副难倒了无数游客的对联,有人想了几天,仍如坠五里雾中;有人试图在对联中加上标点或试断读其句,也解读不了,只好望联“兴叹“。这副对联上下联全文是——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有道是,难者不会,会者不难,有些游客终于解读了这副对联。他们利用“一字双音“、“同音假借“,就能流畅  相似文献   

2.
蛇年品蛇联     
田大金 《老友》2013,(2):55-55
对联是我国独有的对偶语句.每逢喜庆佳节,人们都喜欢贴对联.文人雅士相聚在一起时,往往互出联语求对.有时候用十二生肖作联语,试对方才学。2013年是农历癸巳年.俗称蛇年。虽然“蛇”与“折”同音,是个不吉祥的字.但蛇联也不少。现将我搜集的几副蛇联与诸位共品赏。  相似文献   

3.
走近刘仲邦先生的“六茅斋”,展现在眼前的是两副颇有气势的对联。一副是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江苏省楹联研究会副会长张杰先生书赠的条幅,上写:春云夏雨秋夜月,唐诗晋字汉文章。另一副是著名书法家尉天池先生手书赠送于刘老的对联:竹报一阳转,花开四化新。展眼望去,刘仲邦先生的书橱里尽是有关对联的藏书、资料。谈起对联艺术,身为中国楹联学会会员、理事,江苏省楹联研究会副秘书长的刘仲邦更是滔滔不绝。 对联,又叫楹联、春联、对子,是中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墨客耕耘于斯。如今,全国已有240多个对联组织,古老的对联文化得到了普及。刘仲邦钟情对联艺术,醉心其中,默默  相似文献   

4.
挹芳摘萃     
《源流》2007,(3)
一副充满人生哲理的对联在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苏南行政公署副主任的民族实业家荣德生,在他无锡的私家花园梅园内有着一副对联,  相似文献   

5.
<正> 对联是我国文学艺术中一种独特的形式.优美的对联往往闪耀着智慧的火花和真理的光泽,发人深思,引人向上.众所周知,毛泽东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战略家和诗人,而他在撰写对联方面的高深造诣却较少为人论及.他一生以革命大业为己任,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写下了不少的对联.就笔者目前所见,毛泽东在漫长的岁月中写有36副对联.其中自勉应对题联8副,挽联16副,惠赠联3副,综合类9副.毛泽东的这些联语,大多是在戎马倥偬中写成的,其间蕴含着深邃的思想和博大精深的内容,闪耀着毛泽东思想的光辉,在艺术上也很有独到之处.下面,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试作浅析,不妥之处,诚望方家教正.  相似文献   

6.
饶泉生 《老友》2015,(3):47
楹联亦称楹帖、对联、对对子。对联与对对子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各有特色。对联一般要求两个字以上,上、下联为一副,且受平、仄限制。对对子只要对仗工整,一般不受平、仄限制,上下句字数相同即可,如古对今、头对颈、东西对南北、鸟语对花香、白鹅伸颈对乌龟缩头等。对联如"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为一副,有上、下联之分,而对对子可以多人参与。另外,对联是个人文化  相似文献   

7.
徐文君  蔡轶 《金陵瞭望》2007,(12):46-47
“重责慎权淡利,勤政廉洁为民。”这是长年摆放在浦口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心会议室的一副对联。这副由该局局长李明生书写的对联用意是不言而喻。那么,作为南京三大医药产业基地之一,浦口区在食品药品监管中交出了—份什么样的答卷呢?  相似文献   

8.
正杭州灵隐寺有这样一副对联:"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这副对联语言朴素直白,却蕴含深刻的哲理,妙处就在"半称心"这个"半"字上。李先生是一家国有企业的领导干部,今年刚从岗位上退休。一直公务缠身的他自认为会享受退休后悠然自得的生活,可是没过几个月,原来经常高朋满座的家,变得安静下来,空闲时间是多了,可价值感却少了,他开始闷闷不乐。如果李先生能早些看到这副对联,或许能  相似文献   

9.
阙翰香 《老友》2013,(7):56-56,70
下面是一副数字对联,同时它又是一则关于日常生活用品的谜语。请读者在欣赏对联的同时,猜猜这是一件什么物品?一口能吞二泉三江四海五湖水;  相似文献   

10.
妙联妙解     
杨永建 《山西老年》2012,(12):42-42
相传有一年春节,清朝的乾隆皇帝带着几个随从,悄悄地出宫微服私访。当他路过一个村镇时,见一家门口贴着一副对联。乾隆上前一看,不禁勃然大怒,对随从说:"传这家主人出来,问他为何敢如此放肆。"原来,这户人家门上贴着这样一副对联:  相似文献   

11.
对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讲究对仗、平仄。但是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多,对联也出现了中西合璧的现象。例如1936年,鲁迅先生逝世后,郭沫若就写过这样一副挽联:  相似文献   

12.
张日光 《源流》2012,(1):74-75
对联,又称"楹联",艺苑中一朵雅俗共赏的奇葩,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文学形式之一。在粤东山区平远县的名胜古迹中,妙联不少,现辑录其中两副,供爱好对联的人们研读和鉴赏。  相似文献   

13.
《北方人》2007,(9)
一家饭店有这样一副对联:为名忙,为利忙,忙中偷闲,且喝一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再斟两壶酒来。那次晚饭后看到这副对联,我心中长期淤积的郁闷瞬间烟消云散。我们常常感慨自己活得很苦,过得很累,因为眼睛总是紧紧盯着上面,常常以物质的丰足、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对联翻译点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对《红楼梦》中几副对联的英译文进行了点评。对联的语言形式工整 ,内容丰富 ,含义深刻 ,美学价值高。文章从语序和美学效果两个方面对不同的英译文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5.
朱修林 《老友》2011,(5):30-31
1988年秋,一场意外事故让余光荣永远也站不起来了。卧床22年,因为有妻子和诗歌相伴,他顽强地面对人生——妻子:你连死的勇气都有,为何不努力活着2010年11月25日,在江西省修水县城黄岭菜市场南侧那栋不起眼的楼房里,我找到了余光荣的家。"海市书研,诗成壮文辞旧岁;鹏程林望,影映豪杰话新春。"门口的一副对联首先引起了我的注意。"  相似文献   

16.
康信忠 《老友》2013,(6):1-1
贴对联,往往是逢喜事、遇节日所为,对联内容多半是吉庆的话语,赞美的诗句。而在我的一位老战友家中,厅堂上方却赫然挂着这样一副对联:上联曰"准备明天死",下联为"争取活  相似文献   

17.
泽川 《山西老年》2014,(5):42-42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尚未称帝时,有一天,他来到一个戏班子的练艺场门前,见两扇大门上贴了一副奇怪的对联。这对联只有两个字,上联写了个“行”字,下联写了个“盛”字。  相似文献   

18.
张达明 《老友》2014,(11):9-9
正1949年,身经百战的萧劲光将军回到阔别近30年的家乡湖南长沙赵州港。在离村庄还有一里多路时,萧劲光就下了车,步行朝村里走去。来到村头一棵大树下的土地庙前,见庙门上挂着一副"土生万物,地降吉祥"的对联,他幽默地对大家说:"这副对联,我小时候看不懂,现在才明白土地爷净说半截  相似文献   

19.
对联是中华文化瑰宝之一,它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如春节)、一定的空间(如厅堂)里给人以语言美、文学美的享受。对联内容多表现生活、时令、景象、理想、祝愿等等,极其广博。这里仅说说几副哲理联。  相似文献   

20.
上联:二二三三四四五下联:六六七七八八九横批是:二四七三这是一副特殊的对联,它是由数字组成的,而且百一副隐字联,上联缺"一"、下联少"十",利用数字谐音连起来是"缺衣少食",而横批则是:"儿(2)死(4)妻(7)散(3)"。原来这户人家在利用数字对联向人们诉说社会的黑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