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古代戏曲小说中,“粉头”一词多有出现。《辞源》释“妓女”之意时说,“也指不正经的妇女”;《小说词语汇释》“粉头”条释曰:“原指唱妓,引由指不规矩的妇人。”;香港梅节校证、陈诏黄霖注释《金瓶梅词话》第3回“粉头”注云:“妓女,也泛指作风不正派的妇女。”以上三部书的解释,“粉头”只有二意,一为“妓女’”二为“不正经的妇女”。其实,“粉头”在古代小说中还有第三意,即艺人,因为古代娼优混称,技艺不分。事例见于《水讲传》中。如51回“插翅虎枷打白秀英”中,“帮闲”李小二对雷横说:“都头出去了多时,不知此处…  相似文献   

2.
清人胡文英《屈骚指掌》在《离骚》题解中说:“《离骚》先述祖、父,中及其姊,末曰‘国无人’。玩其严整,应是初被疏放时回秭归故居所作。”虽胡氏所谓“初被疏放”及“回秭归故居”之说缺乏根据,但他意识到了《离骚》的开头、结尾与创作地点有关,却不能不说是卓识。我在《<离骚>的创作时地》一文中已论证了《离骚》作于怀王二十四、五年被放汉北之后的两三年中,具体说来当作于二十五年到二十七年之间。《抽思》中说的“江潭”,当  相似文献   

3.
袭人简论     
在《红楼梦》的人物群象中,袭人也可以说是一个主要人物,她虽然只列在“金陵十二钗”又副册中,但她比起“金陵十二钗”中的许多人物如巧姐、妙玉、秦可卿来,在《红楼梦》中所占的篇幅要大得多,据笔者粗略统计,《红楼梦》中有袭人出现或提到她的共八十七回,占2/3强。我们虽不能据此就说她在《红楼梦》中比上述那几个人物更重要,但也足以说明她在《红楼梦》中所占的重要地位了。当然,我们说袭人是《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并不仅仅是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的,还在于袭人是曹雪芹表现其创作思想的人物形象之一,也是《红楼梦》中塑造得…  相似文献   

4.
我国古典章回小说的格式特点:题目是对偶句,结尾有“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字样。这个“回”字,最早不是“章”,而是“次”的意思,一回就是一次。这在唐变文中就已经有了眉目。《王昭君变文》中有“上卷立铺毕,此入下卷”的话,还常常能够看到这样的话:“能者严心合掌着,经题名目唱将来”。这大概就是“且听下回分解”的前身。在宋元的话本小说中,“且听下回分解”就逐渐明显了。《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里说:“自家今日也说一个士人,因来行在临安府取选,变做十数回跷蹊作怪的小说。”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篇小说仅有六千多字,无论如何也说  相似文献   

5.
“恕”,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一个重要规范。古人历来将恕视为美德。如汉代的董仲舒曾说:“圣人之德,莫美于恕。”《春秋繁露·俞序》先哲们认为恕是孔子仁学一以贯之的思想。在(论语》中有这样的记载: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回:“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7’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怒而已矣。”《论语·里仁》恕德的主要内容有两方面,一是“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另一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员公》。恕,作为为人之则,是处理个人与他人道德关系的基本态度和要求,也是现代人际交往…  相似文献   

6.
说“优死”     
关于“优生”人们已经说得很多了,虽然现在距离 全社会普遍实现优生的理想还很远。然而,关于“优死”,人们谈得还很少。 人皆有死,然又忌言死。鲁迅在《立论》一文中说,某人生了个男孩,合家高兴极了。满月时抱来给客人们看,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家人很高兴,感谢了他们;另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结果得到了一顿痛打。鲁迅说,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说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却遭痛打。 生与死,是一对矛盾。有生必有死,有死方有生。哲学中有人生哲学,却没有“人死”哲学。政治…  相似文献   

7.
王婆的“十八两秤”豫生《金瓶梅》第6回“王婆打酒遇大雨”中说:“且说婆子提个篮子,拿着一条十八两秤,走到街上打酒买肉。”古代十六两为一斤,无十八两为一斤之制。大约因此,“崇祯本”和“张竹坡本”的《金瓶梅》皆将“拿着十八两秤”的八字删去。1988年第2...  相似文献   

8.
《东西南北》2013,(1):70-73
1992年,作家刘震云经多方考证,查阅资料,创作了《温故1942》。多年以后,这个故事被导演冯小刚看中,他决定将其拍成电影。在电影《温故1942》拍摄完成之后,冯小刚有一个很强烈的感受:“我们都是一个灾民的后代,往回倒回去我们就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他觉得,“电影不能让这300万人复活,但是也许能让他们的死变得有价值。” 一场灾难和一个民族的失忆,开始在点点滴滴的拯救中慢慢复活。  相似文献   

9.
《史记》的悲剧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已成定论。论者多循其“实录”精神和“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写作目的进行研究,而对《史记》悲剧性的系统论述则为少见。如果说,《史记》溶入了作者强烈的爱憎而使它带有浓重的抒情意味,是比较容易理解的,那么,怎样理解《史记》的悲剧性呢?歌德说:“一个作家的风格是他内心生活的准确标志。”①司马迁身受宫刑,是一场意想不到的横祸,对他的打击也是异常惨重的。“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②因此,司马…  相似文献   

10.
《光明日报》1996年”7月3日第2版《高校“枪手”不该出现的风景》一文中说;“这些代别人写文章、参加考试的人,古时被称为‘捉刀者’,今天他们换上了一个更具现代感的名衔──‘抢手”’,言下之意是说“枪手”是“现代”之称谓。文后的《编者话》中也说:“悄悄流行起来的‘枪手’现象发人深省。‘枪声’响处,站起来的是一批假冒伪人才,刮起的一股投机取巧之风,倒下去的是‘枪手’自己的人格……”居然把“枪手”与“枪声”混为一谈,更是风马牛不相及。关于“枪手”为代人写文章之称谓,笔者在《“枪手”语源》小文中作了探求,并…  相似文献   

11.
《东西南北》2012,(1):62-64
初次将人生中的两大元素合并 2011年8月的一个夜晚,北京保利剧院坐无虚席,偌大的舞台上只有两个演员,他们插科打诨中尽显反讽和批判,辛辣又不失诙谐的语言,逗得台下的观众可是从头笑到尾。这部叫《那一夜在旅途中说相声》,是俞湾导演赖声川时隔六年之后奉上“相声”系列作品的第七部。  相似文献   

12.
李继锋 《东西南北》2011,(23):57-59
2011年1月21日,晚上9点,昆明。霓虹灯闪耀的北京路上车水马龙,茶花公同里古色古香的石房子餐厅里传来手风琴演奏的《美丽的西班牙女郎》,有着“春城三毛”之称的昆明作家晓曙的生日聚会在这里举行。踏着欢快的节奏,晓曙头戴白色缅栀子花,跳起白族的民间舞蹈。红裙子飞速旋转,宛如一团燃烧的火焰。生日派对的主题被她定为“永远二十八岁”,这是她自3年前拍摄纪录片《最后的老兵》以来,举行的惟一一次生日聚会。  相似文献   

13.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它是形成作品的那一特定历史阶段的生活和斗争的艺术反映。我们认为《三国演义》这部我国文学史上最有成就的长篇历史小说的独特思想内容就在于这部小说包含着作者对历史的兴衰际遇的规律性的认识和判断,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发展的主观评价,即作者的历史观及人才观。《三国演义》第二十九回“小霸王想斩于吉,碧眼儿坐领江东”写到孙策死后,孙权初掌江东时曾问周瑜;“今承父兄之业,将何策以守之?”①周瑜当即回答说:“自古‘得人者昌,失人者亡’,为分之计,须求高明远见之人为辅,然后江东可定也。”周…  相似文献   

14.
杨光汉同志在《脂砚斋与畸笏叟考》 《载《社会科学研究》一九八O年第二期)一文中,认为脂砚斋是“年岁与雪芹相当的兄弟辈”。他立论的主要根据是脂砚斋的一些批语。然而,杨文对这些批语的解释本身,却颇有失之穿凿曲解的地方,因之它们作为论据是难以令人信服的。 例如,杨文举出了这样三条批语:一条是《红楼梦》第九回宝玉上学“忽想起未辞黛玉”句下,脂戚本的双行夹批: “妙极,何顿挫之至。余已忘却,(阅)至此心神一畅。一丝不走。”另外两条是第二十八回宝玉倾心吐胆地向黛玉诉说心事、委屈时,脂京本(即庚辰本)的两条侧批:“有是语”和“真…  相似文献   

15.
现代化进程中的学报编辑意识杜桂萍一、主体意识的强化从辞源学的角度讲,编辑是一个动词,是指“收集材料,整理成书”。颜真卿《颜鲁公文集》云:“若总据《说文》,使下笔多碍,当去泰去甚,使轻重合宜,不揆庸虚,久思编辑。”显然,编辑的主语是人,其宾语即客体则为...  相似文献   

16.
一生中不知填了多少份“登记表”、“履历表”,但每次填写“籍贯”这一栏时,总使人不胜困惑,百思不解去查了许多辞典,对“籍贯”一词的解释大同小异: 《新华字典》:个人出生或家庭久居的地方: 《辞海》:一个人的祖居或出生的地方: 《辞源》:祖居或出生地: 《中文大辞典》:谓生长或寄居已满法定年限,准其入籍之地: 《辞海》(中华书局1936年版):世称所居地之名籍曰籍贯由此可见,“籍贯”这一栏可有两种填法,一是注明自己的出生地,二是祖籍  相似文献   

17.
最近读了张国光先生《关于&lt;水浒&gt;的论争》一文,后改题为《“两种&lt;水浒&gt;说”与“两截&lt;水浒&gt;说”》公开发表。文章声称罗尔纲先生的《水浒》研究是“袭用”他的“双两说”,是“双两说”的“翻版”,不是什么“新说”,是一个“学风不纯”的问题。读后使我们十分震惊!这是对罗先生的诬蔑!我作为罗尔纲的助手,有责任进行辨诬。  相似文献   

18.
2004年9月9日美国《纽约时报》报道:在中国,有知识分子认为:“当代中国应该是一个允许个人享有乞讨权的社会。”但也有媒体指出:“乞讨是一种不劳而获的形式,乞丐的行为实际上是在威胁和窃取他人的权利。”  相似文献   

19.
记得吗?我的爱,我们相恋的那个冬天。在朋友的生日聚会中,你穿一件红色大衣,留着短发、眉飞色舞地与朋友们争论着,似乎幸福、快乐。但当你静下来时,我却发现你眸子中那丝掩饰不住的忧伤。是什么,让青春年少的你不快呢?我由此走进你的双眸,想探索你的内心,可这一进去我就再也走不回我一个人的世界了。那年你17岁,但已师范毕业走上讲台近一年了。我绞尽脑汁找出种种借口.一次次厚颜地敲响你的门,你一次次礼貌地接待了我。你说:对我这比你大5岁的“哥”有种信任感。不久我读到你内心的忧伤,两年前你深爱的母亲.因为太辛苦倒在…  相似文献   

20.
晴雯散论──《红楼梦》探微之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晴雯散论──《红楼梦》探微之三王人恩晴雯的出场虽迟至第八回,但薄命司册辞里第一个介绍的人物却正是晴雯。如所周知,《红楼梦》第五回的判词不仅全面而细腻地体现了作者对全书内容、人物遭际的总体构思,正如鲁迅所说,人物命运“则早在册子里一一注定,末路不过是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