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早在图灵时代,对于机器能否思维等问题就有过深入的探讨与争论,为了反驳图灵的肯定性意见,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提出“意义盲人”的方案。一则澄清人与机器的差异,机器不及人之处在于——没有本能冲动、自我意识、自由意志、心灵结构和语言构造能力,无法在语言游戏之中,感受和创生丰富的意义世界。同时,也肯定二者的家族相似性,思维、语言和算法的相似性,遵守规则的相似性。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图灵的强人工智能理论虽然具有明显的科学优势,但是在探索人工智能的安全性问题时,维特根斯坦的方案具有哲学家的远见卓识,有着十分积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
从“深蓝”到AlphaGo,人工智能在问题求解、深度学习等领域迅猛发展,人们看到了其具有类似于人类理解能力甚至超越人类智能的可能性,但人工智能是否具有理解力仍值得商榷。一方面,人类理解是具有多重维度的现象,包含着形式化的推理计算、非形式化的直觉、顿悟以及行动等诸多内容;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算法不能产生类似于人的理解。从哲学解释学的视角看,人类理解充斥着反思要素,理解本身也是一种自我理解;人工智能缺乏人类理解具有的“前结构”;最重要地,人工智能自身蕴含的离身认知逻辑与人类具身性的理解并不融贯,这可能是它无法真正具有理解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意向性涉及心灵和外部世界的关系,被看作认知内容的来源,人工智能经常面临缺乏意向性从而没有语义内容的指责。在维特根斯坦看来,意向性不是认知过程的本质,也不是行为的原因,它只能在语境整体中呈现,因此意向性是一种基于语境的建构。虽然维氏否认机器会像人一样思考,但其建构的思路却为AI意向性的实现提供了理论前提。我们可以基于句法建构整体性的语境和语义,并通过节点的权重来突出意向性关系。语境是人类的“生活形式”的体现,因此AI的意向性是派生性的,它只有在人类的“生活形式”中才有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杜夫海纳看来,对感觉与知觉的分析是现象学最根本的方法。他提出以情感与知觉的普遍作用作为审美经验的基础,力图恢复古希腊对于aesthetic的含义,即最基本的感性认知和最具体的人类经验。  相似文献   

5.
图灵是倡导机器人工智能的第一人,维特根斯坦则是主张没有适当的历史环境、机器不可能有智能的第一人。维特根斯坦和图灵在遵守规则理论上有过争论。维特根斯坦认为机器是不能思维的,计算的机器能计算是因为其本质是人在机械式的遵守规则,而图灵主张机器是能思维的,机器机械式的遵守规则能替代规范化的标准。在图灵的观念中,机械式的遵守规则与遵守一种机械式的规则是等同的。  相似文献   

6.
西方现代性与西方审美现代性存在着一致性和冲突。随着西方现代性的到来,反传统、宗教的衰落日益普遍,西方审美现代性逐渐出现,现代审美经验得以确立。反传统、宗教的衰落和现代审美经验导致了西方审美现代性的媚俗面相,这里的媚俗主要指有意迎合大众审美的特征。西方审美现代性的媚俗面相主要表现在审美的大众化、审美的商品化,以及审美创新与文艺流派中的媚俗性。  相似文献   

7.
维特根斯坦在其后期哲学著作中对儿童母语习得问题有很多论述。在其思想影响下形成了三种不同的哲学语言学习理论:幸运说、社区控制说和第二天性说,它们都与意义怀疑主义相关。分析这三种理论,对照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观,这三种理论都有自己的不足。提出自己的观点:儿童母语习得过程是一个个体与社会互动的开放的过程,是人在其生活形式上的意义不断展开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的两个重要概念,一为语言游戏,二为生活形式。前者强调了语言的不确定性、非理性,后者则引入语用环境或是社会文化环境确定言语的意义。而性别语言研究也经历了从早期的性别二元论到后期的后结构派女性主义的性别观,文章从维氏后期动态的语言观以及对待模糊自然的日常语言的方法出发,借助维氏后期哲学里的这两个关键概念讨论早期性别语言研究即性别二元论存在的诟病以及后结构派女性主义对相对二元论的一些优势之处。  相似文献   

9.
“机器人”是当今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的名词。机器人最初是人类的一种幻想,但随首科技的发展,机器人逐步从幻想走向现实。本文从技术革命的角度简要回顾了机器人的演化和发展历史,描述了当今的发展状况,论述了机器人技术与现代技术革命之间的关系,对机器人的进一步发展充满了信心。  相似文献   

10.
本文突破经济人偏好不变的经典假设,将知觉与学习等决策理论的有关概念引入中美经贸合作研究,对当前中美经贸合作的认知误区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由于人自身认知的局限性和外部结构性因素的制约,决策者和研究者也会经常出现错误知觉,并且不能通过学习迅速纠正这些错误知觉和预防新的错误知觉的形成,致使认识到合作利益或具有合作愿望的国家间不能顺利实现合作,有时甚至走向冲突。有悖于事实的负面观念在某种程度上阻止了合作的外溢与扩展。  相似文献   

11.
12.
13.
维特根斯坦是西方哲学史上系统地从语言的角度来思考"世界"的第一人。维特根斯坦早期哲学关注的核心是语言事实,早期论证都是围绕语言事实这个中心概念来进行的;后期的基本哲学精神是语言实践,分析语言事实为后期的语言哲学实践做了逻辑铺垫,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把自己的理论研究与语言实践结合起来,开辟了一个极为广阔的思想领域。尽管维特根斯坦前后期哲学存在诸多差异,但对语言和人类生活形式的重视是维特根斯坦前后期哲学一以贯之的哲学立场。  相似文献   

14.
维特根斯坦认为,后物理学语言是对我们的日常语言误用的结果,因而必须要把语言从后物理学的语言中带回到它的日常的使用中来。本文认为,维特根斯坦的这一带回并不可取。后物理学的语言有其自身的意义,它不同于日常语言,它有它自身的言说方式,因而也不能为日常语言所取代。更为重要的是,后物理学的语言也是我们的一种生活形式。  相似文献   

15.
在万物互联的人工智能时代,隐私问题成为深刻依赖用户个人数据的科技公司讳莫如深的灰色地带,隐私终结危机也成为学界持续关注和广泛讨论的主题.英国学者计算机科学家奥哈拉与沙德博尔特以极具前瞻性的视野在《咖啡机中的间谍:个人隐私的终结》一书中论述了"泛在技术"为人类所建筑的"圆形监狱",并做出"隐私终结"的论断.基于对该书的阅读,本文从政治经济学和技术哲学批判角度认为:(1)"隐私"是标榜个人自由的虚伪能指,当前隐私问题主要在于商业资本对用户数据的侵入性收集、使用和流通;(2)当前威胁隐私的技术现实是基于数据和算法的人工智能对于隐私的数据化和商品化;(3)当前社会控制机制从"圆形监狱"转向"透明社会",个体对隐私的让渡标志着资本主义所许诺的主体性自由崩溃瓦解;(4)隐私实质上成为隐秘的生产要素和剩余价值的来源;(5)隐私危机本质上是驱动技术发展的资本逻辑对人类生存活动剩余价值的压榨;(6)将人异化为数据和机器是违背人性的,直面隐私问题意味着面对人的终极需求;(7)隐私终结论是犬儒主义论断,未来隐私场域的斗争将持续存在.  相似文献   

16.
17.
受盎格鲁—萨克森和德国两种哲学传统的影响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借助语言分析的途径 ,力图为“神秘之域”求得避难之所 ,但是却造成了可说的世界与不可说的“神秘之域”的分离。其后期哲学一改前期哲学的立场 ,不再对语言进行形而上的玄思 ,而是注重考察语言的日常用法。维特根斯坦正是通过“语言游戏”说与“生活形式”论 ,抹平了可说的东西与不可说的东西的界限 ,“神秘之域”也因融入到日常生活之中而得以消解  相似文献   

18.
哲学与宗教的紧张关系是西方思想史上的基本问题,在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中同样存在哲学与宗教的区分和对立,这种对立决定了他的哲学的基本特征和主题。他的取消哲学问题的主旨一方面出于他所特有的基督教信仰,另一方面也出于他对现代性的批判态度。但因为哲学是西方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极,因此他“消灭哲学”的主旨是不可能实现的。  相似文献   

19.
脱离哲学史背景的哲学定义是无根的、武断的抽象物,要回答哲学是什么的问题就得回到哲学史,回到哲学的起源。哲学孕育于神话的事实先行规定哲学的形而上学的追求,哲学的形而上学追求超越科学,因此,哲学是创造性地综合科学方法与神话一宗教思维方式的思辨物。古希腊哲学概念,或者起源意义上的哲学概念是综合的哲学概念。  相似文献   

20.
文章旨在对人工智能的技术本质进行分析,以回应为什么人类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的问题。通过历史分析的方法,以“器官投影说”等技术哲学思想作为分析工具,回顾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历程。发现在理论上,人工智能的研究加深了对人类智能的模仿的同时,更倾向于由机器与人类共建智能系统的解决方案;实践中,人机关系也从“分离”更多地走向“交融”。因此,人类除了能在本质层面上作为人工智能这种人工物所模仿的终极目的而存在,还能在个体层面上作为大的人工智能系统的行动者发挥智慧功能,人类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