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基于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结合自然地理与经济社会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法,选取最邻近距离、地理集中化指数、核密度等分析模型,揭示了湖南省传统村落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湖南省传统村落遗产的最邻近点指数R=0.64<1,表明这些村落趋向于集聚分布,空间分布类型属于凝聚型。湖南省的传统村落在14个市州地理区域分布的空间基尼系数G=0.3,表明其在各市州分布不均衡。核密度分析发现传统村落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了3个明显的集聚区,分别为怀化、湘西—张家界,以及永州—郴州地区,这3个集聚区拥有全省近80%的传统村落。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的差异是造成这种空间分异特征的主导因素。另外,土地开发强度∩公路密度、人均GDP∩公路密度以及公路密度∩距水系距离对这种空间分异现象具有较强解释力,表明这种空间分异是各种影响因素协同作用下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是以聚集态为主、分散态为辅,且区域分布不均衡,其主要集中于西南、华东、华中片区。本研究从地形、坡向、河流、社会经济、交通等空间分布影响要素分析了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规律与机制;结合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从系统的视角提出了中国传统村落的统筹-分类-协作保护方案,即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需要加强政府主导的宏观统筹,做好结合地域与民族特征的分类、构建多方协同的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3.
4.
安徽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解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安徽省111个"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Arc GIS的空间分析工具和Excel的数据处理工具,分析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以及传统文化等方面,探讨影响其形成的主导因素.研究表明:中国传统村落在空间上呈现凝聚分布,形成皖南山区和皖西大别山区两个高密度区.外在因素方面,山区带来的空间阻隔效应、快速城市化带来的社会经济变革分别是维持传统村落生存和导致传统村落消亡的主导因素;内在因素方面,优秀传统文化是传统村落选址、演变和延续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5.
依山傍水、玉带缠腰是广西象州县罗秀镇纳禄村地景阐释与村庄外围空间结构的典型特征。名门望族——朱氏家族古建筑群与水灾后重建的现代民居交相辉映。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纳禄村的空间结构与标志地景发生了某种程度上的重构,体现在传统地景标志和空间含义不再得到诠释和展现,以迎合游客需求的一系列娱乐空间得以构建。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传统村落开发与保护应从三个方面着手:空间与地景的传统阐释得以再现是传统村落保护的灵魂所在;强调村民的主体性回归,意味着村民是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要力量;整体性保护是传统村落开发与保护的长远目标。  相似文献   

6.
江西省境内赣江、抚河、修水、饶河、信江五大水系是串联江西各地以及周边地区并连接与中原核心的交通系统,其流域边界与省域边界高度重合.文章以五大水系流域内的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提取自然环境、形态肌理、建筑、社会文化四个层面12项特征因素对五大水系流域内传统村落空间分布进行定量分析.通过数据分析,总结五大水系流域内的传统村落共性和差异性特征,探索其背后深层次的自然、人文因素,为五大水系流域内传统村落的区域性保护和整体性保护提供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7.
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社区研究方法确立了村落作为一个多重属性的社区空间所具有的独立性与特殊性。文化遗产及相关概念本身贯穿着空间的属性,传统村落作为一种整体性的新型遗产,更无法回避空间问题。文章运用人类学的空间理论进行研究,有助于传统村落遗产保护实践打破窠臼,构建保护新模式。只有视传统村落为动态的生态系统进行整体性空间化保护实践,才能体现村落真正的空间意义,让文化遗产扎根于村落社区。  相似文献   

8.
[提要]作为中国社会小而精的完整“切片”,村落是涵括物质空间、社会空间和精神空间的复合体。村落多维空间是空间认知、环境感知、营建智慧的外化,也是社会关系、文化信仰、文化逻辑的实践场域。南岭走廊瑶族传统村落主要有山地型和平地型两种,本着尊重环境、敬天法祖的理念,瑶人构建了注重风水、景观、界域的物质空间,以公共空间、社老制、瑶老制等为纽带的社会空间,以祭社、安龙、盘王节等仪式空间为核心的精神空间。村落空间形态经历了游耕、定居、现代化三次依时间叙事的空间实践和演化,目前瑶族村落面临的空间重构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9.
河南传统民居资源丰富、风格多样,按地理位置可分为豫东、豫西、豫南、豫北四部分。河南传统民居在布局上注重因地制宜,突出宗族传统及安全防御意识;单体建筑以土木为主且体量不大;院落空间的基本形式根据四周建筑物的围合情况而有所不同,组合方式一般分为纵向组合和横向组合两大类。其典型代表康百万庄园造型优美、空间丰富,在庄园选址、院落特点等方面都堪称体现天人合一精神的典范。河南传统民居以物质表达内涵、以技术阐明历史,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建筑,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0.
传统村落作为乡愁的重要载体,是传统文化、民俗活动、建筑特色的集中体现。以山西不同县域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GeoDa空间分析软件和空间自相关研究方法,测算山西传统村落空间自相关、生成传统村落冷热区分布图。研究结果表明:山西传统村落在县域基础上全局Moran's I指数为0.2793,表明存在一定的空间自相关性。结合Getis-Ord Gi*值产生的冷热区图,晋城市下辖陵川县、高平市、泽州县、阳城县连片区以及阳泉市郊区构成了山西传统村落的热点集聚区。通过空间分析,揭示山西传统村落分布规律,进一步分析山西不同类型传统村落特点,为传统村落保护规划设计、寻找因地制宜发展道路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1.
12.
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国家首批公布的646个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数据分析和空间结构研究方法,探讨了中国传统村落在省际、区际和族际中的分布概况。研究表明,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在空间分布上极为不均,形成了五大聚集区,呈现出东南数量多、西部数量少,东部汉族村落多、西部民族村落多的总体特征。中国自然地理的客观实际、人口的分布格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文化积淀程度与传统村落评审认定细则等方面是影响其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当前,传统村落已成为民族旅游开发的热点,然而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力度又是令人担忧的。作为我国第四批传统村落名录中的一个典型代表,桂林市临桂区东宅江村拥有独具特色的瑶族传统文化遗产,也是为数不多的传统干栏式吊脚楼较为集中、保存较为完好的传统村落。宁静优美的居住环境、深厚的瑶族文化底蕴是其吸引游客前来临桂参观旅游的重要原因。运用景观人类学、文化变迁等理论探讨东宅江村的景观重建和非遗旅游化,有助于探索其可持续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4.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明重要载体的传统村落生存现状不容乐观,保护传统村落成为当务之急。利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地理集中指数等GIS空间分析及数理统计方法,并引入基于最优参数的地理探测器模型,结合文化生态学思想,对胶东经济圈不同等级、不同批次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胶东经济圈传统村落呈显著集聚型分布,在烟台、威海两市和潍坊市西部分别形成倾斜“T”字型和“L”字型集中连片分布带。从市域和县域尺度看,传统村落呈集中分布,分布不均衡;2)胶东经济圈传统村落空间格局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文化遗产资源与距行政边界距离是其主要驱动因子。传统村落总体呈现低海拔、低坡度、向阳坡、沿河流指向,集中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中等偏低、交通闭塞、文旅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  相似文献   

15.
土族村落土地利用方式上表现的三重同心圆结构,与信仰层面上三重同心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关联.每一个村落空间结构以及空间概念体系是个体化的、局限的,它是村落文化—自然—经济关系的曲折反映;村落景观的形成,是村落社会关系和自然世界在可见的具有边界的空间中相互建构的历程,不同个体的成长状态或心智水平决定着对村落空间的认知.  相似文献   

16.
17.
18.
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多重价值的村落。目前国家公布保护名录中的河南传统村落,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整体分散局部聚居、丘陵多山地平原少等特点。这些特点主要受到自然环境要素、农业发展状况、历史文化沉淀与人口分布格局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为探寻安徽省传统村落的结构分布规律,统筹推进传统村落文明的保护和传承,文章以安徽省400个“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三指标”(最邻近点指数、不平衡指数、地理集中指数)评价模型来测算安徽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演化过程,并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工具,对安徽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演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的传统村落在空间分布类型上属于凝聚型,随着时间的变化,凝聚程度越来越高;传统村落分布较为集中,主要分布在皖南地区;从时间上看各区域间传统村落分布逐渐趋于均匀,但从空间上看市级区域间分布仍不均衡,主要集中分布在黄山、宣城、池州和安庆4个地级市内;2012—2019年安徽省传统村落分布形成了皖南山区和皖西大别山山区两个高密度区。研究认为,在自然因素上,相对闭塞的环境、险要的地势以及适宜的气候条件是维系传统村落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在人文因素上,相对落后的经济条件、不太发达的交通、和平的社会环境以及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影响传统村落的选址和传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构建乡村公共文明语言景观对乡村语言治理和规划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比较缺乏对传统村落语言文明的实证调查,故以语言景观理论为视角,以家风家训、敬惜字纸等传统形式,展现传统村落礼仪文明语言景观的历史风貌,同时通过解读文化墙、公示栏、数字技术与语言景观的交互关系,呈现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传统村落公共语言文明。乡村公共场所语言文字规范性不足、村民语言文明素养不强、乡土语言文明资源传承乏力等现实问题依然存在。可通过加强对国家语言政策的宣传引导,重视提升语言文明素养和语言服务,传承保护优秀乡土语言文化遗产等路径切实推进乡村语言治理进程,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