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
党的领导贯穿于中国社会建设的发展进程。新时代,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新路径必须始终坚持党建引领的理念,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实现从求稳意识向法治意识的转变,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的转变,从主抓微观事务向主抓宏观方向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4.
陈静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22,(5):25-31
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现实诉求,是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重要方式,是实现新时代党建工作提质增效的客观要求,是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的必由之路。基层党组织通过理念引领、组织引领、制度引领、保障引领、创新引领、文化引领发挥其在社会治理中的引领作用。需从嵌入性引领机制构建、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持续提升、基层协同治理模式提档升级等方面着手,提升基层党建的引领力,确保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5.
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核心要求之一,是基层多元治理主体间关系的有效协调.基层党组织具有领导基层社会治理的职责、强大的政治功能和极强的组织力,能够通过党建引领的方式,在基层治理主体间关系互动中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基层党组织应通过政治引领、思想引领、组织引领、作风引领、纪律引领以及制度引领等六条引领路径,将党建引领的着力点放在对党群关系、党政关系、公私伙伴关系等三重关系的协调上. 相似文献
6.
王松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49-53
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根源于强制性制度与模仿性趋同,是一种制度性安排。党建工作的成效受制于制度空间维度的大小,包括组织内部的能动效能与组织外部的制度塑造范围。创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应当坚持互惠共进的原则,以党委政府作为主导并鼓励多样性的存在,通过拓展制度空间维度来形成多元化的党建工作模式。 相似文献
7.
赵冰瑶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1,37(11):5-8
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的独特治理之道,反映了社会治理回归基层、回归群众的诉求,也是一种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思想,与人类共同体意识的方向和愿景不谋而合.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给共同体意识再造带来了思想多元化、功能引领、和谐统一的启示,也标志着人类共同体意识的革新与概念转型.在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视域下,从党建+组织管理、党建+文明环境、党建+区域化服务、党建+文化培育、党建+价值引领五个角度研究共同体意识再造的对策,能够为创造和平、安宁、繁荣、开放、美丽的世界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8.
陈诗慧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111-116+180
近年来,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中国实践正在逐步取得成效,这一结果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探寻的治理之路是符合中国农村发展规律的。这规律便是党组织柔性地融入乡村治理体系中,并通过发挥动员功能、服务功能以及价值引领功能,来构建、优化和激活新时代乡村社会资本,最终实现乡村治理的自治、德治和法治。可见,新时代社会资本才是基层党建与乡村治理共同发挥作用的核心变量。该治理路径符合中国传统乡村治理逻辑,遵循了乡村建设与发展的内在规律,是一种中国特色的基层治理探索,更是一种基于中国实践的社会资本生成的本土化探索。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基层党建工作的不断展开,其考核指标逐渐硬化,而基层内生动力却相对弱化,基层党建工作实效降低。基层党建与日常生活之间存在张力,再加上基层社会资源相对匮乏,党建引领效果呈现出一定程度的虚化。改善基层党建工作,要在政治格局中明确其社会引领功能及限度,通过党的组织建设切实提升党建引领能力,并通过社会资源的支撑和制度保障,使基层党建达到"形真""效实"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党的建设新要求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明确了多维的价值诉求:在方向价值方面加强党的领导和政治引领;在政党价值方面扩大执
政基础和增强政治互信;在组织价值方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升组织力;在文化价值方面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倡导先进文化;在社会价值方面汇聚人才力量,提升群众组
织力;在发展价值方面以良性互动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消除农村绝对贫困问题并不意味着收入差距、社会保障差距、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完全消除,如何发展和完善乡村社会政策体系既是稳固脱贫攻坚的基础问题,又是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机制问题。立足于此,从贫困治理政策间关系视角去探究农村扶贫政策与乡村社会政策的演变动态、发展动力与未来方向。以G省L县进行历史制度分析发现:(1)贫困政治化是扶贫政策吸纳乡村社会政策的前提,作为政治任务的扶贫运动可以调动经济政策、社会政策以及行政手段等各种资源,从而呈现扶贫政策与社会政策的悖论共存;(2)党建扶贫实践中的社会政策发展体现了兼顾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双重推进道路,其本质是中央的贫困治理政治势能转化为乡村社会治理效能的过程;(3)该过程通过价值宣传路径、组织嵌入路径与资源输入路径体现了乡村社会政策发展的思想动力、权威动力与利益整合动力,并且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奠定了结构性基础。创新之处可能在于抓住了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问题,从社会政策视角进行了回应。 相似文献
13.
夏建辉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6):13-15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议》提出:中国共产党以和谐社会为不懈的奋斗目标,并为此而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八大”前后,中国共产党吸取斯大林晚年错误和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失误的教训,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意志,追求社会政治思想、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和谐而作出的努力,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4.
蒯正明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5(2):36-41
欧洲社会党组织资源开发的探索与实践主要包括:增加党员数量,提高党员质量;构建政党组织网络体系,拓展组织空间;增强党组织的包容性,扩大政党的社会基础;实现"民主"和"秩序"的统一,增强组织的行动能力。这些举措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为此要提升党组织成员的素质,强化组织资源安全观;积极拓展党的组织网络,丰富组织资源;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发展党内民主,完善党内监督。 相似文献
15.
党建引领是推进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事业的核心机制。党建与乡村振兴有效互动具有一体两面的鲜明特征,它既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举措,也是促推党建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二者是党和人民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相互增能、相互证成的伟大工程和伟大事业。党建与乡村振兴有效互动的内在机理表征为党建与乡村振兴的一致性、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必然性和乡村振兴促进党建的锻造性。通过对山东省招远市的典型案例分析发现,党建与乡村振兴互动实践取得卓越成效,但仍存在共识凝聚难、主体协同难、平台搭建难和策略实施难等问题,据此应以建构主体认同凝聚价值共识,以推动协同治理实现效能提升,以搭建互动平台奠定物质基础,以确保精准施策提供有力保障,最终实现党建与乡村振兴的互动互促和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6.
学习型组织理论对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启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马跃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1):153-157
将学习型组织理论与高等学校基层党建工作进行对比,可知二者在方法论的层面上具有广泛的一致性,学习型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创新,它对基层党建工作有着重要启示:理想的高校基层党组织应当具有知识视野中的学习型组织的特征;高校基层党组织由于其宗旨、组织特征和组织动力与学习型组织理论紧密耦合,因此可以成为学习型组织;研究并主动实践学习型组织的理念、建立基层党组织的共同愿景、鼓励基层党组织的团队学习等方面是高校党建借鉴学习型组织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7.
坚持党建带团建,实现高校共青团工作新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当前部分团员青年先进性意识薄弱、党建带团建工作机制还不够完善、团组织“推优”工作陷入困境的现状,要实现高校共青团工作新发展,必须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发挥团的辐射和吸引力作用,抓好组织建设,开创党建带团建的工作新格局. 相似文献
18.
论党务公开的组织维度和社会维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周平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6(1):29-31
党务公开存在着组织和社会两个维度。党务公开的组织维度是党组织对党员所承担的保障、维护和促进党员知情权利的正当有序使用之责任。党务公开的社会维度是保障、维护公众对党的事务的知情权,自觉接受公众对党务活动的监督,充分吸收公民大众对党的事务的关切和建议,把党的生命扎根于社会各阶层公民的充分信任之土壤中。 相似文献
19.
郑利军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19):3-5
大学的育人本质是高校党建的旨归,这是高校党建区别其他行业党建的特质.而大学文化是高校党建与大学本质的内在契合.高校党建应塑造大学文化的灵魂,营造大学文化模式,主导大学文化理念,拓展大学文化载体,全面构建大学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充分发挥文化的育人功能,实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整体育人. 相似文献
20.
余常德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9(3):11-13
“三个代表”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 ,科学地回答了在新的形势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时代课题 ,从新的角度概括了党的先进性 ,构建了党建根本问题的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