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息疫情是指传染病引发大规模疫情后,网络空间大量的错误信息形成过载效应,并与正确信息相互混杂大范围传播造成无法分辨的危险的现象.信息疫情有着自身特性,体现为信息量巨大且真假难辨、内容面广且倾向性强、传播速度快且范围广、关注度高且危害性强等.信息疫情累加过载会加大公共安全风险和社会危机的治理难度,扰乱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并形成社会稳定风险,甚至扰动地缘政治格局,加速极端主义发展.信息疫情的产生既有群体恐慌性情绪导致的信息敏感与无助的因素,也与政府应对处置重大突发事件能力与水平不足相关,同时还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导致的传播格局变化与交往方式变化有着密切关系.应对信息疫情,一是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的联动机制,增强体系化应对能力;二是督促社交媒体落实主体责任,以技术伦理强化平台自律;三是加强监管力度,促进网络社交媒体的改革发展;四是提升民众数字素养,全面应对数字时代的挑战;五是推动国际间合作,促进信息疫情的全球治理.  相似文献   

2.
政府治理效率是衡量政府治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治理问题最终是政府治理效率问题.为了剖析政府治理效率缺失的本质,文章试图从委托代理问题入手找出改善政府治理效率的有效方法.研究发现:克服委托代理问题是政府治理面临的基本难题,财政透明度的提高可以减少代理问题,而财政透明度的提高应该注重工具的探讨.结合公众的信息需求,选择有效的政府会计治理工具可以显著提升政府治理效率.因此,基于政府会计治理工具选择的价值性与可行性考虑,提出了信息工具的甄别、信息工具的强化和信息工具的创新三个方面的优化和完善对策.  相似文献   

3.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问题及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对于证券投资者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着内容虚假、完整性欠缺、时效性差等各种质量问题。笔者分析了影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各种因素包括上市公司内在利益驱动因素及外在经济和法律环境因素 ,并提出了综合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4.
信息披露在上市公司治理中具有重要作用,它直接关系到上市公司治理的成败与否,一个强有力的信息披露制度是对上市公司进行监督的有效手段。通过阐述信息披露与公司治理的关系,分析我国上市公司治理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信息披露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公司治理效率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许多研究都指出要提高公司的治理效率,必须考虑各国的国情,但如何具体地考虑国情却一直是人们关心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为此,该文从不对称信息与公司治理的关系出发,通过构建不对称信息流动的模型,分别研究了中国、日本和美国文化背景对不对称信息流动的影响及由此对公司治理效率产生的影响,为探索适合我国文化背景下的公司治理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文章揭示了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及危害,深入剖析了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并提出了根治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对于证券投资者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着内容虚假、完整性欠缺、时效性差等各种质量问题。笔者分析了影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各种因素包括上市公司内在利益驱动因素及外在经济和法律环境因素 ,并提出了综合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8.
9.
疫情是传染性疾病的社会化形态,是流行病学的自然规律与一定社会形态下人类活动的社会规律交织耦合的结果。本文基于社会系统视角,提出了疫情治理演化的分析框架,考查了不同社会形态下疫情治理的特征。研究发现:农业社会的疫情治理听命于自然,依赖于文化要素对社会系统的整合性;工业社会凭借社会系统中经济、技术、组织等要素形成的强大综合能力,取得对传统疫病治理的胜利,但面对不断增长的新兴疫情风险,则显得迟滞和僵化;信息社会下,信息要素对社会系统各功能要素全面深入渗透,数据与智慧引导下的精细化治理为人类战胜新兴疫情风险提供了新的进路。  相似文献   

10.
当前的网络空间各种乱象不断滋生,内容治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互联网内容治理概念界定面对的是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治理对象的分层化、治理方式的多维化等状况。互联网内容治理的本质是“内容生态引导+内容质量控制”,具体可划分为国家公共安全、个体权利保护、社会公序良俗以及网络文化建设四大层级,各个层级在“法律-伦理”框架中形成三维度坐标定位。  相似文献   

11.
在农村基层政府治理过程中,广泛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现象及其引发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由于公共权力的特殊属性以及参与各方的普遍"经济人"行为,使得基层政府治理中每一个信息源都有着隐瞒自己所拥有信息的冲动,从而导致政治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表现出不同于一般市场的多重双向的特点.这一信息落差使参与各方处于一种互不信任的状态,进而使得基层政府治理中呈现主体行为保守,成果显现低效等"柠檬市场"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13.
会计信息失真及其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实性是衡量会计信息的重要指标,是经济运行的重要内容,但现实生活中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影响了市场的运行.本文从会计信息失真对经济的影响和治理信息失真的措施两方面进行了说明,会计制度和相应监督体制的不完善是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如何更好的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是文章的重点,着重从制度上和会计人员队伍建设入手进行治理和改革,从根本上避免会计信息失真的出现.  相似文献   

14.
电商平台在为经营者和消费者提供信息交互场域的同时,享有一定的网络空间治理权,具有公共属性。但从商事角度来看,其作为网络交易参与者,又受到私法规制,具有契约属性。这种双重法律地位,决定了电商平台必须兼顾信息审查与信息保护两方面责任。新技术的发展,使电商平台的审查能力不断提升,因而有必要对该领域里的“避风港”规则做出调整。在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基础上,重置电商平台的审查规则,合理确定审查范围,区分审查重点,构建多元审查标准,建立动态审查机制,加强审查过程中的交流协作。  相似文献   

15.
网络传播信息环境也即网络信息环境,是指社会中的个人、群体或组织可能接触的由网络信息设施、网络信息资源、网络信息机构、网络信息活动、网络信息内容,以及相应的网络信息制度等综合构成的一种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信息传播环境。网络信息环境的好坏对网络信息传播、网络信息交流和网络信息利用具有重要影响。客观地讲,自互联网走向商业利用以来,由于网络人口不断增多,网络信息呈爆炸性增长,再加上某些网民行为失范所导致的网络信息污染等,网络信息环境表现出日益混浊化的趋势。网络信息环境的混浊化对于社会成员的社会生活、社会信任、社会秩序等造成严重的危害,对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都是一个挑战,因而建设清朗化的网络信息环境成为网络传播信息环境治理和网络传播效益提升的重要目标和重要内容。网络信息环境清朗化的关键策略在于:开展网络信息环境清朗化的认知教育,重视网络信息环境清朗化的道德引导,加强网络信息环境清朗化的行政管治,推进网络信息环境清朗化的社会协同,增强网络信息环境清朗化的法律保障,构筑网络信息环境清朗化的技术支撑。同时,还应心怀祖国,放眼世界,不断深化网络信息环境清朗化的国际合作,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6.
针对中国上市公司整体自愿信息披露水平尚低的现状和无形资产的披露特点,选取9 5家高科技上市公司作为样本研究企业对无形资产的自愿信息披露水平与公司治理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高科技上市公司对于无形资产的自愿信息披露的确受某些特定系统性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些因素与影响发达资本市场公司自愿信息披露的因素和已被证明的影响中国资本市场信息披露的因素相重叠,但也有一些因素的影响效果甚微甚至几乎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7.
18.
信息是数字社会治理的基础和支撑,掌握公共领域中社会信息的演进规律是促进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关键举措。借助丹尼尔·贝尔对社会类型的划分,可以从社会类型变迁的角度分析公共领域中不同类型的社会信息及其与公共领域的关系。研究发现,社会信息可划分为控制型信息、专业型信息与共享型信息三类:前工业社会中的控制型信息是统治型社会的产物;工业社会中的专业型信息与管理型社会相互调适;后工业社会中的共享型信息不仅提供了社会公共行政“完全理性”的可能,也对社会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重新思考现代社会公共领域中社会信息的规制问题,建构统一标准的数据平台、进行数据开放,增加信息作为“纯公共产品”的供给,以促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治理与信息社会法律的研究对象和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作为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共同发展的产物,促使虚拟和现实的融合,使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发生了变化,同时也产生了黑客攻击、病毒侵袭、垃圾信息骚扰、个人信息泄漏等很多负面问题。但是由于信息神会规则的缺失,在解决上述问题时没有切实可行的办法,因此从宏舰的角度对信息社会中法律的研究埘象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明确瓦联网治理与信息社会法律研究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转型期委托代理及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委托代理问题的一般性 ,分析了完备市场条件下的委托代理和公司治理结构及实现条件。给出了外部治理结构与内部治理结构的依从关系 ,对完善市场条件下与非完善市场条件下法人治理结构进行了比较。并强调了过渡阶段即经济转型期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特殊性。认为现阶段对于国有企业而言 ,重要的是制度的创新及解决经营者的道德风险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