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杰出的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小说《秀拉》中的夏娃和秀拉是一个家庭里的祖孙两代人,却选择了两条截然不同的人生之路。夏娃囿于传统,努力做一个传统黑人女性的文尝试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来解剖这两位人物的悲剧命运及作者的真实写作目的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美国南方著名作家福克纳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中人物的心理刻画和性格描写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在故事情节发展的过程中体现出本我、自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通过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指出了他们在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这一全新的角度阐释了主人公艾米丽与当时社会产生的矛盾与冲突及其成因,并深入地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3.
《屋顶丽人》的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分析了英国小说家多丽丝.莱辛的短篇小说《屋顶丽人》中的人物,认为小说中三位男主人公和弗洛伊德所阐释的人格结构中的本我、自我与超我的三个层次存在着契合关系,而屋顶的丽人则象征着外在环境。小说从微观的视角展示和论证了弗洛伊德的这一理论。  相似文献   

4.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伦理意义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弗洛伊德人格三结构理论的涵义、特点及表现形式的基础上 ,本文试图指出弗洛伊德人格结构论的积极伦理意义 ;破除传统对理性的过度崇拜 ;道德选择的先在性 ;在义利关系上张扬人的利益 ;儿童早期的道德教育等。  相似文献   

5.
追求并建构自我是<秀拉>的重要主题之一.主人公秀拉在追求独立自我的艰难过程中不断遭受否定和离弃:首先是母亲汉娜,接着是朋友奈尔,最后是情人阿加克斯.来自亲情、友情及爱情的否定使秀拉追寻自我之旅很艰辛、孤独,但正是这些否定造就了秀拉的生活轨迹,坚定了秀拉寻找独立自我的决心,塑造了秀拉独特的不断发展的自我;也正是通过超越这些否定,秀拉完成了自我追寻之旅,并成功地构建了独特的自我.  相似文献   

6.
张贤亮的代表作《绿化树》,重在展示荒谬年代苦难知识分子的内心挣扎,但它并非肤浅地描写人物命运和社会现实的表面,而是严肃地借用了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向读者生动地展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尖锐冲突。在作品中,作者不仅运用了人物与人格结构的对应手法,且采用象征物形象生动地展示蕴含深厚的人格美。由此,笔者试图发掘出解读《绿化树》及张贤亮其他类似作品的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7.
按照弗洛伊德提出的"人格三结构",人格可分为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文试以"人格三结构"分析《红字》中的丁梅斯代尔、齐灵沃斯和海丝特。过分压制超我和过分放纵本我,都会导致自我的坍塌。只有三者达到平衡,相互合作才能使心理状态达到平衡。  相似文献   

8.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的小说《查太莱夫人的情人》因其过多的性爱描写成为一部有争议的小说,但却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对"性"的哲学性思考,同时寄托了作者希望通过回归和谐使性爱获得解放来拯救人类的愿望。本文将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中的本我、自我、超我来分析小说中的三个主要人物,以便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观点及思想。  相似文献   

9.
弗洛伊德的"人格层次理论"与美国著名小说家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各类人物所代表的性格不谋而合。本文从弗洛伊德的"人格层次理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层次分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主人公艾米丽悲剧形成的原因,从而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小说主题。  相似文献   

10.
精神分析学说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对20世纪西方文学有着巨大的影响。而20世纪最富有争议性的英国作家劳伦斯就是其中一例。劳伦斯与弗洛伊德在很多观念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但在无意识、性等问题上也存在着本质的区别。结合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美妇人》、《查太莱夫人的情人》、《虹》、《恋爱中的女人》作品以及弗洛伊德主义的主要观点,从"俄狄浦斯情结"、无意识以及人格结构3个方面,论述了劳伦斯作品与弗洛伊德主义的相通之处,也指出了二者之间的分歧。  相似文献   

11.
在人的一生中,人的精神生活始终都处于本我、自我和超我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冲突之中。本文欲运用这一理论阐释毛姆著名的长篇小说《面纱》中的女主人公凯蒂的心路历程,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冲突和作用,从而使得凯蒂由放纵的本我走向救赎的超我,最终从出轨走向救赎。  相似文献   

12.
美国著名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红字》男女主人公狄姆斯迪尔和海斯特身上交织着自身的种种欲望与当时社会按照《圣经》所制定的法律道德规则之间的矛盾斗争。他们的本我欲望与超我意识之间的冲突造成了他们坎坷的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生。  相似文献   

13.
《秀拉》在西方被公认为描写黑人女性寻找“自我价值”的力作。可从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和会话分析的角度,对文本中黑人女性寻求自我的复调体现,及具有代表性的会话场景进行分析,从而说明以主人公秀拉为代表的广大黑人女性,实现自我价值的道路之艰辛。  相似文献   

14.
15.
世上惟一没有被污染的爱——那便是母爱。母女关系对女性的成长影响很大。在托妮·莫里森的作品中,母爱以一种不同寻常的方式出席,母爱的含义已远远超出了现实中母亲对孩子的具体的爱。本文通过莫里森小说《秀拉》中Peace一家母亲形象和母爱的表现形式,以分析莫里森如何以扭曲、残忍、不近人情的母爱形式来表现生活在双重边缘的黑人女性的悲惨命运。  相似文献   

16.
弗洛伊德主义自五四时期传入中国后,对我国文学界产生了一定影响.用弗洛伊德主义从女性心理视角把握《莎菲女士的日记》,也许是一个有效的尝试.本文试图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重新整合丁玲小说人物莎菲女士的精神内核.剖析莎菲本我、自我与超我问激烈的较量与冲突,深入挖掘莎菲的精神世界以及其在性爱关系中处于拒绝与接受之间的复杂心态,力图探寻莎菲丰富而复杂的心理挣扎.  相似文献   

17.
好莱坞热门电影《黑天鹅》中女主人公尼娜具有典型的精神分裂特征。依据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三种人格的理论,试图探讨尼娜的精神世界。尼娜在"本我"(死亡本能和爱欲本能)和"超我"(母亲的规训和控制)之间进行激烈的挣扎和对抗,并最终走向自我毁灭,其自我毁灭的一刹那也象征着本我人格的胜利。  相似文献   

18.
美国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擅长剖析人物内心,他的小说被看成是现代意义上的心理小说。在其著名短篇小说《好小伙布朗》中,人物的刻画与描写与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小说情节发展中体现出的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冲突和协调表现出了霍桑对人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托妮·英里森是一名具有强烈民族感的黑人民族文化女权主义者,其小说深刻探索了黑人妇女的特殊境遇及觉醒解放问题.其作品<秀拉>试图通过黑人女性秀拉的一系列反传统反道德的行为描述,来展示美国黑人女性新形象以及向传统男权神话挑战的女权主义思想,从而建构了黑人女性独特的文化价值理论.  相似文献   

20.
莫里森通过小说《秀拉》展示了白人中心主义对自然和黑人的掠夺,尤其在种族压迫和性别歧视下黑人女性的生存困境以及她们的抗争,表达了她的人与自然、人与人、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和谐观,反映了她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