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主流价值观文学体系中,知识分子作家几乎是完全处在一种"失语"状态.他们必须彻底消解个性独立意识,必须学会适应社会的公共思维准则,因此使他们的文学创作变得极其单调和乏味.随着新时期思想的大解放,知识分子作家又重新找回了自己的自信和尊严,文学创作也日趋繁荣与活跃.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长期的政治禁锢使他们的思想出现了很大的变异,既无法彻底摆脱苦难的历史记忆,同时又呈现出某种情绪上的偏执,这一切都在新时期文学创作得到了充分的显现.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图通过对陈应松神农架系列小说的研究发现作家苦难叙述的三种表现形式,力求发掘苦难叙述在陈应松文学创作生涯中的地位及其独特的文学价值,探讨作家本人对苦难叙述的思索,并由此引发出对陈应松艺术生涯的一些疑问和思考。  相似文献   

3.
21世纪的津巴布韦英语文学不乏“黑”“白”文学交融、书写主题多元、叙事技巧精湛的作品,但国外研究大多“黑”“白”分明地聚焦民众的苦难体验,并凸显非洲文学的政治性,既强化了非洲“灾难”大陆的单一印象,也固化了非洲文学政治性有余、艺术性不足的刻板认知。这与津巴布韦两极化的政治有关,与非洲文学创作、研究中的社会政治关怀传统有关,但不足以呈现非洲的丰富多元,也未能展现非洲文学的整体成就、认知功能、美学特征和艺术水准。中国视角可以对非洲文学做出更全面的考察,对非洲形象形成更多维的透视。  相似文献   

4.
唐代文学的新变与当时盛行的文人干谒风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唐代文学昂扬进取的情感基调、文人群体的壮大和文学素养的提升、文体的全面繁荣,以及一代文学内部的文体文风变革、文学创作风格和审美趣味的变化等等,无一不与唐代文人所依赖和热衷的干谒活动发生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十年来,我国的文学经历了巨大的变革,这是继“五四”文学革命以来最大的一次变革。它表现在各个方面: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观念……,其间最重要、最深刻的变革,当推文学观念的变革。文学观念的变革,导致了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变革;而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变革又促进了文学观念的进一步变革。文学观念的变革,归根结蒂是哲学观念和价值观念变革的一种反映。  相似文献   

6.
阎连科乡村小说基本上都以河南伏牛山系的耙耧山脉为背景,耙耧山脉构成了阎连科的小说世界。阎连科以他沉郁的笔触深情地表现着一代又一代耙耧山村民苦难而又顽强的生活。小说对苦难尤其是对权力苦难的叙述、对耙耧山风俗民情的描写和河南方言土语的运用等都表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文学大师茅盾,在半个多世纪的文学生涯中,始终把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紧密地结合起来,为我们留下极为宝贵的文学遗产。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将会在茅盾的文学宝库里吸取营养,丰富自己。 茅盾的文学理论批评,同他的创作一样丰富,涉及的领域极为广阔。然而,我们在这个领域里的探索却显得过于冷寂。本文试图对茅盾文学理论批评的一隅——散文理论,作一点探测。  相似文献   

8.
试论北宋文人文彦博的文学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彦博是北宋一代名臣,一生持重严谨,功业显赫,在政治上颇有重名。但其在文学创作上的却长期不为人所重视。文彦博的著述颇为丰富,在文学创作上也颇具特色,尤其是在诗歌创作上以婉丽绮艳的风格而著称,这与其一生的功名事业颇不相类。文彦博的文学创作,表现了文学与政治的分离,反映了北宋文人创作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9.
文学是现实的孟祥中以刘震云的《一地鸡毛》为标志,所谓新写实小说引起了不小的社会反响。这是80年代后期文学创作进入低潮以后逐渐形成的又一个波峰。对此,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之见:文学是现实的,文学找到了现实;现实赋予了文学以新的生机,文学创...  相似文献   

10.
"垮掉的一代"是20世纪美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核心作家有杰克·凯鲁亚克、艾伦·金斯堡和威廉·巴勒斯等三人。他们在文学创作上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如凯鲁亚克的"自发式散文"、金斯堡的"自发性诗歌"、巴勒斯的"剪裁法"。本文主要介绍这三个"垮掉派"作家及其写作风格。  相似文献   

11.
湘西曾是一块被时代和文明放逐,却被文学收容与膜拜的土地。因为文明的疏远,它蛮野苦难;因为文学诗意的抚摸,它又变得美丽神秘。文学这只手在30年代从湘西作家沈从文那儿已伸出,它指给你“边城”,指给你“长河”,指给你那些不知苦难的不幸女子,野性又多情的土匪...  相似文献   

12.
当代工业文学创作的考察与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代工业文学创作,经历了历时性的三次跳跃:文学视野是由社会革命角度转向政治经济学角度再转向社会文化学角度;作品形态是由“车间文学”转向改革文学再转向“社群文学”;人物形象是由革命者转向生产者再转向经济人,又转向社会人。这个过程体认着当代工业文学创作的实绩,也积存了与之关涉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3.
朱庆华在《社会科学辑刊》2004年第5期中撰文指出,赵树理独特的“问题小说”创作观,既导致了赵树理在当年的轰动,又注定了赵树理在当下的落寞。这一创作经验启示人们:文学创作不能远离问题,远离问题的文学创作注定行而不远,但太拘泥于各种阶段性具体问题的文学创作,倘若艺术上难臻至境,最多只能轰动一时,一旦时过境迁,很难再度辉煌,只有既书写历时性问题,又臻于艺术胜境的文学,才有可能拥有恒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4.
"空白"在中国古典艺术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审美形态。中国古代文论中虽未明确提出过"空白"这一概念,但诸多有关文学创作、批评的言论的确都言中了空白的无限蕴藉。本文力图探寻宋词这种特殊诗体的内在精蕴,着重讨论"空白"给宋词带来的审美特质——空灵,以及词作为有宋一代文学巅峰的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15.
不少文人学者曾对“文学”和“人学”的关系进行了精辟的论述,但最著名的、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前苏联作家高尔基所说的:“文学是人学”。这句话因自身的科学性而被人们所认可。笔者将以文学审美的方式,从文学创作的主客体、文学创作过程、文学接受三个方面来对此观点进行文化学阐释,强调文学正是通过审美的方式与人学发生全方位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代生活和文学事业的过来人,没有人比叶文玲和她的同辈人更清楚以往的文学失去了什么,而今天的文学又亟需什么。于是当他们把主体的情感指向和价值追寻义无反顾地定位在"爱与美"之上的时候,这代人就注定成为了文学之梦的追寻者和传统文化精神的守望者。叶文玲以她女性特有的执著、友爱和真纯而成为这代"寻梦人"中颇为典型的代表:他们放逐与回归的心路历程,追寻又困顿的文学理想,拘囿而迷失的精神家园……杭大中文系主持召开的这次"叶文玲研讨会",既是对叶文玲创作的回顾,更是对一代"寻梦者"的叩问。  相似文献   

17.
《南都学坛》2016,(5):46-52
明代宗藩诗人是明代文坛上一个独特的诗歌创作群体,有明一代,宗室有传诗文集者共160人计221种,现存36人51种,对整个明代文学创作和学术文化发展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在明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价值。在特殊的文学创作生态环境下,宗藩诗人积极参与明代文学复古运动,创作了大量诗歌。其诗作拓宽了诗歌创作领域和题材,多维度、全方位关注个体命运和社会现实,诗风诗貌多样化。一方面追求风华和婉、温柔敦厚、雍容典雅、文辞优美的盛世之音和清新淡雅的隐逸之风;另一方面又积极关注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诗风逐渐回归现实主义,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学成就。  相似文献   

18.
与史学界对“弘治中兴说”的争议不同,文学界一致认同“弘治文学复兴”提法,却一直缺乏细致梳理和深入考察,一定程度上遮蔽了明中期的文学成就。“弘治文学复兴”局面主要表现为作家队伍不断壮大、文学交流十分频繁、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成果丰厚,其成因得益于该朝良好的政治文化环境和文学内部不断清算台阁体弊端的种种努力。弘治朝文学具有承前启后的过渡性特征,既反拨明前期台阁体文学,又开启明中期文学复古浪潮,为中晚明文学的全面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是明中期乃至有明一代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9.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明清时期的文学创作以小说为最盛,研究者的关注也最多,而对于诗歌的关注却很不足。特别是明末清初易代之际,作为厕身其间的文人士子,他们所经历的心灵磨砺和精神痛苦,是前所未有的。他们一方面要经受阶级斗争的  相似文献   

20.
金代历史上的两次迁都,将金朝分为前、中、后三个时期。金代后期,一批文人选择在嵩州一带,包括卢氏、内乡、陈州等地的洛西隐居,逐渐形成了“洛西文人群体”。他们在洛西地区交游唱和进行文学创作,既表达了归隐之志、抒写了闲居之乐,又在慨叹时局之中暴露了隐与仕的矛盾。这一群体虽没有明确的文学主张和共同的风格旨归,但这一文人的群体性流向使得洛西成为金代后期的又一个文学中心,与首都汴京文学中心交相辉映、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